万科以增资扩股方式入股鹏金所,合计投资金额约3亿元(具体金额为299,999,998)。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本次万科入股将按照相关规范组建董事会,内部决策权限也参照公司法和证券法要求制定。
同时,万科入股后,将成为鹏金所单一最大股东,但并没有形成绝对控股。鹏金所的管理层不会发生大面积变动。主要的合伙人将继续担任公司的核心管理职务,分别负责业务、运营和产品技术等主要版块。
另外,鹏金所前总裁吴晓文确认离职。
22家上市公司设立的鹏金所为何引入万科战略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鹏鼎创盈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金所”)成立于2014年6月16日,注册地为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其注册资本为5.2778亿元,股东包括深圳市高新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及天源迪科、沃尔核材、科陆电子、海能达、兴森科技等2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企业。
鹏金所的产品主要是鹏金链和鹏金保。鹏金链为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为核心企业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核心企业为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入股鹏金所的22家上市公司。
除供应链金融,鹏金所与70多家国有担保公司合作,产品主要是鹏金保,据称区域覆盖26个省份。根据官网,其标的相较而言额度较大,目前累计投资金额超过90亿,相比行业的发展,其两年来的业务进展实则较为缓慢。
根据鹏金所的相关报道,其规划是进一步深耕现有担保类产品,同时,发力企业级场景化金融业务,未来的定位是综合性互联网投融资平台。
关于鹏金所,外界一方面报道其上市公司股东阵容与背书,另一方面,一些内部股东问题也屡屡传出,如在此次万科入股的前期传闻中,有消息称,鹏金所总裁吴晓文离职,原因可能是企业内部因素。
同时,还有消息称,万科入股鹏金所,前万科高级副总裁祝九胜也入职鹏金所,并担任高管。此外,一份落款今年3月的鹏金所文件流出,文件表示,鹏金所开除了据说触犯了严重错误的曹炜杰(监事)、谭祝君、戴学锋等人。不过,这批几个月前被辞退的人已经又被公司请回来,且为祝九胜下属。
上述信息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鹏金所由22家上市公司联合成立背后存在的运营管理问题,其或许影响鹏金所的业务发展。
此次万科入股鹏金所,从鹏金所角度讲,是极好的品牌背书机会。毕竟,目前互金行业整体环境较为低沉,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上市公司入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本市场对行业认可,尤其是如果有巨头进入,可能会释放一些积极正面的信号,或许会直接或间接提升行业热度。
且万科有规模庞大的供应链资源、数百万高净值业主,在鹏金所发展企业场景化融资业务及社区理财业务等方面,万科进入可能会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此前,有业内人士大胆猜想:万科入股的鹏金所会不会对标陆金所,开展金融资产交易等服务,但就目前的信息来看,双方的共赢点仍在于鹏金所的主营业务与万科的资源优势。
万科为什么入股互联网金融企业
对于万科来说,即使目前并非要规划一个大的金融版图,但出于战略防御,入股鹏金所也合情合理。
业内不乏有观点认为,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一些龙头房企的规模已经很大,在这样的基数下要想持续发展,单靠房地产市场显然困难,未来“跨界”发展不可避免。房地产作为类金融行业,其向金融行业渗透是相对安全并合理的做法。
今年3月,万科公布了其2015年财报,从财报披露,可以看到其在金融化方面的发展空间。
2015年,万科在地产金融化方面的进展是发行了国内首只公募REITs,即其以前海万科企业公馆为投资标的的鹏华前海万科REITs,有报道表示,万科相关金融产品的推出,有利于其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除此之外,万科的金融业务布局在这几年似乎并不明显。
与万科同属房地产开发商的企业,如万达、保利、碧桂园、金地、佳兆业、绿地等,已经先行一步。
万达集团自2015年以来,发展战略发生了一些改变,主要是从地产转变为金融,并看中互联网的力量,业务侧重于线上。
万达的金融布局目前已经有银行、保险、证券、支付公司、资产管理等,未来发展则是朝着互联网金融的方向走。如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牌照,发展万达电商,并利用其大数据优势等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有点类似于以支付宝为入口的蚂蚁金服的服务。
除了房地产开发商金融布局情况,同样大举进军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还有房地产代理商,如链家、我爱我家等,前者推出了“链家理财”,后者上线了P2P平台“我家贷;此外,还包括房地产电商,如平安好房等,其推出了e房钱、好房贷、好房宝、按揭贷款与房地产众筹等产品。
对于万科来说,其有大量客户,这些客户不仅有置业需求,且还会产生其他诸多增值需求,如装修、家具等。有业内人士介绍,万科原来通过银行借贷,如果和鹏金所合作,其客户则可以从鹏金所得到金融服务,而且万科对其客户的风控能力也比较强。
地产集团开展金融业务将是房企优化自身融资利率体系,尝试多元化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此外,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借此提升企业品牌、增加市值,毕竟,拓展业务领域、涉足不同领域往往是企业建设品牌和提升市值或估值的一大利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