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版HMO:不是未来时,已是进行时

中国平安版HMO:不是未来时,已是进行时
2021年10月26日 19:23 弥月樱

 |俞燕

编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在“相爱相爱一家人”的各种微信家庭群里,健康养生估计会是父母们发送最多的内容吧?

边喝可乐边泡枸杞,是90后们的朋克养生方式。至于中年人,则忙于用钱换健康。

持续已近两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人们空前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甚至有的已出现“健康焦虑征”。

经常刷抖音、逛小红书的人,可能会发现,有一类知识博主很受欢迎,那就是各大医院各科室的医生大V。而各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线上问诊量也都呈现井喷之势。医健领域的资本很活跃,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网红健康险轮番火爆……

种种迹象表明,大健康产业似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鼓励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追求全民健康的时代正在到来

近日出台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专门用了一个独立的小节阐述如何“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这种“待遇”是前所未有的。

《规划》提到,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与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每一句背后都有丰富的信息量。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和企业来说,其发展机遇和空间都需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有业内人士预测,保险业探讨了十余年的管理式医疗(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缩写为HMO)模式,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落地。

被业内称为离美国联合健康集团(下称“联合健康”,United Health Group)HMO模式最近的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其平安版HMO的轮廓已日渐清晰。

去年的投资者开放日,中国平安首次全面披露了医疗生态圈的战略。在近日举办的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投资者开放日上,中国平安的医疗生态圈又释放出新的信号。

医疗生态圈:融合、共生

在2020年年报中,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提出,医疗是中国平安的未来时。

去年披露的医疗生态圈战略,分布着政府(Government)、用户(Patient)、服务方(Provider)、支付方(Payer)、科技(Technology五个端口,不同的端口对应着不同的支撑主体,12家主体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疗生态闭环。

按照彼时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的说法,中国平安通过医疗生态圈,为各个环节和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撬动生态资源,建立起科技壁垒,并对金融保险主业带来强大的赋能效应。

如果说去年中国平安主要致力于医疗生态圈的纵横打通,那么今年的最大的一个变化在于,在圈层内相互打通的各通道上,各主体、各业务板块之间进一步融合和共生

在2021年中报发布会上,陈心颖曾阐释,中国平安的“寿险+”的内涵是寿险+健康医疗管理和养老管理

拿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的话来说,保险和健康管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共生体。“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保险+健康管理,而是在保险产品的设计理念里融入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而健康管理服务也要考虑提供的保险产品的特色。”

今年以来,在融合和共生上,中国平安医疗生态圈内的各主体之间都有进一步的尝试。比如,9月15日升级的平安人寿“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便联合了平安健康和平安智慧城市,以专业家庭医生和专业健康档案为基础,覆盖了健康、亚健康、慢病和疾病等四大健康服务场景。而与多地社保系统合作的医保科技,则成为平安健康险的一个风控入口。

再比如,平安健康险的客户则可以享受平安健康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安健康日前发布的2.0深化战略,开始从“在线问诊”切换到“医疗+大健康”赛道。

依托生态圈和综合金融平台,在保险+医疗+养老的全生命周期照护的闭环上,实现寿险+健康医疗管理和养老管理,中国平安医疗生态圈的运行逻辑日益清晰。

除了医疗生态圈各主体之间业务和渠道层面的融合,今年以来中国平安另一个重要动作是加快线下医疗资源的布局,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的融合之路。

此前中国平安的互联网医院在线上已率先打通了商保支付,线下则打通了绿色通道医院。

今年4月,中国平安参与北大方正集团的重组,是其医疗生态圈布局尤其是线下资源布局的重要一环。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在中报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平安参与方正债务重整的初衷,是为了与方正旗下的医疗资源产生协同,为客户打造中国平安独有的更有温度的金融保险服务

而北大医疗资源与中国平安医疗生态圈的融合,已在陆续开展。据了解,目前平安健康险、平安人寿、平安银行、平安健康等皆已与之探讨合作的路径和模式。

融合与共生,使得中国平安的医疗生态圈的效应进一步显现。其2021中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平安超2.23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2%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2个,客均AUM达4.1万元,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

此外,平安智慧医疗已累计服务170个城市,赋能超4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95万名医生。平安健康拥有2000多名自有医生队伍,覆盖了150余家百强医院和专科名院,与全球前百家医院中的三分之一开展了合作。

诸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有场景、有服务、有温度、有频率”的医疗健康生态圈,将成为中国平安未来价值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HMO:梦想迈向现实

大概在十几年前,国内保险业就在探索HMO模式,美国联合健康则几乎被业内奉为医保健领域的圭杲。

所谓HMO模式,始祖其实是美国凯撒医疗集团,其模式概括起来就是由保险公司、医院、医生集团三部分组成的“保险+医疗”的闭环,三方有高度的依赖性。其中,保险公司负责发行保险产品或提供健康服务,保费收入作为收入来源;医院提供医疗场所,医生集团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

美国联合健康是另一个HMO典型模式。与凯撒模式以医疗方为主体不同,联合健康的HMO模式是一个“保险+健康/医疗”的开放式平台,保险业务与健康服务业务既互相独立又紧密协同。从其十余年的发展来看,该模式具有很好的抗周期性,而这种稳定性又反过来带动和支撑了其保险板块估值的整体提升。

任何一种模式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其根植的土壤——该国的医保制度和国情。而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成功模式,必然要做到逻辑自洽,并将市场博弈的成本降到最低。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国内的现实来看,联合健康相比凯撒医疗更具实操性,这也是为何国内保险公司争相拿它作为标杆。

虽然诸险企向往联合健康的成功,但并非都具备向其“抄作业”的实力。有多个投资界和业界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最接近联合健康模式的当属中国平安。

先来分析一下联合健康的业务结构。公开信息显示,其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以健康保险为中心的United Healthcare和以健康服务为中心的Optum两大类。其中,United Healthcare下设四个事业部,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保险产品;Optum下设健康管理公司(Optum Health)、信息服务公司(Optum Insight)和药品管理公司(Optum Rx)三大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流程式健康管理服务。

其实,目前保险业内打造医、保、健的保险公司不在少数,宣称要打造生态圈的也大有人在,但从目前来看,真正建成并运转起来的,唯有中国平安一家。

不可否认,我国与美国的医疗制度、体系全然不同,美国以私人医疗为主,健康险发达,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全方位控费,而我国则是以公立医疗机构、社保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直接照搬其模式也不现实。

经过30年的探索和积累,在不断调整甚至试错中,中国平安已逐渐跑出自己的HMO模式路径。尤其是,将北大医院等线下医疗资源群体纳入囊中,成为其医疗生态圈闭环上的重要一步,从而使得其实现“三个打通”成为可能:一是打通线上和线下的医疗资源,二是打通金融和保险,三是打通健康管理,从而形成医疗、保险、大健康闭环。

唯有实现三个打通,建成“医疗+保险+健康”产业生态,曾经遥不可及的HMO模式从梦想转让现实,才能成为可能。

反哺主业,点燃B端引擎

联合健康的HMO模式,一个核心要点在于,其医疗健康不仅仅只是作为提供给客户的增值服务,而是赋能于保险业务,本身亦有战略价值且成为其资本市场估值的关键支撑力

从目前来看,医疗健康在增值服务层面上进一步赋能于保险主业,亦是中国平安医疗生态圈的运行逻辑。

陈心颖曾在2020年的中国平安投资者开放日上表示,“医疗市场的潜力巨大,但也很复杂,不能只是瞄准其中一点,必须要有长期的全方位的策略才能对其充分渗透,抓住医疗需求要看生态圈从哪个地方能创造价值。”

概括来说,中国平安是想依托于生态圈和综合金融平台,在保险+医疗+养老的“全生命周期照护”的闭环上,实现保险+健康医疗管理和养老管理。这亦是平安版图上保险板块改革和转型的一个方向。

随着中医疗生态圈各主体的进一步融合与共生,挖潜增效,进一步赋能于金融尤其是保险主业,是今年以来中国平安的重头戏。

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是,中国平安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C端客户的挖掘,更具支付能力的B端亦成为其重点攻克的领域。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在G端和B端获得稳定的收益,都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稳定的长期的现金流。

在健康管理领域,亦是如此。对于这一点,方蔚豪深有感触。在他看来,C端用户的付费意愿通常较低,在没有分层分类的现实中,其支付能力亦相对有限,多为小额。因此,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发展,平安健康“要点燃B2C的第二引擎,让企业客户要成为最强有力的高质量资源的支撑”。

方蔚豪表示,在众多的渠道当中,B端的渠道质量高、效果好,这是平安健康下一步着力发展的一个渠道,从而实现多渠道引流。

在此次推出2.0深化战略之前,平安好医生的客源主要来自C端的主客APP用户和RA端的保险客户。而发力B端,则意味着从围绕用户端做产品,拓展至围绕支付方做产品,从2C转向B2C。

在平安健康的中报发布会上,方蔚豪曾阐释B端打法:“将聚焦金融渠道和企业客户渠道的高价值用户转化,未来会从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等保险渠道,进一步延伸到平安银行、平安普惠等综合金融渠道。”

当然,对于B端,平安健康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平安健康互联网高级副总裁吴德军介绍,B2C端客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员工,另一部分是企业自身的客户。将优先从金融行业作为B2C端的切入点,其中,保险和银行两个子行业将成为优先项。

以往银行的个人客户对于健康险的需求并不高,不过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银行私人银行和信用卡部门的高净值客户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激增,显示出不小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平安除了拥有2.2亿名金融客户和约6500万寿险用户,还拥有200多万家企业客户。如今,平安期待着进一步点燃B端引擎。

通过中国平安的资源,发力于B端市场,撬动生态资源,进一步推动医健与保险深度融合,反哺金融主业,最终构建全方位的有温度的金融场景,打造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已成为中国平安的医疗生态圈的内核。

平安健康:发挥旗舰作用 

在打造平安版HMO中,成立刚满七年的平安健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定位。

陈心颖表示,医疗生态圈建设是中国平安的核心战略,平安健康将在其中发挥医疗生态圈旗舰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平安的医疗生态圈中,原名平安好医生的平安健康,是平安医疗生态圈各主体中,唯一横跨用户和服务方两条路径的一家

平安健康成立的头六年,走的是典型的互联网医疗之路,主要提供互联网挂号、问诊、购药等平台模式的浅层信息流转应用,打法重在获客、流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

如果发挥作为平安版联合健康模式旗舰的作用,这种打法恐怕难胜重任。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是提供线上服务尤其门诊类的轻问诊,而且还只是聚焦于门诊的一小部分,这会限制整个公司前进的步伐。”方蔚豪表示。

至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的问诊医生,有医学界人士指出,在线咨询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诊疗,比较接近于家庭医生模式的C端付费线上诊疗服务,则门可罗雀。

“目前行业里确实存在广域客户少、线上医疗服务信任没有完全建立等痛点,但是没有痛点就没有机会。”表示。

在中国的医疗环境之下,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路,越来越难以走通。方蔚豪认为,“医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不太能够摆脱线下”。

基于这种判断,平安健康去年开启了战略2.0阶段,寻求新的发展战径和模式,开始从“在线问诊”切换至“医疗+大健康”赛道

而在2.0深化战略中,平安健康则谋求进一步实现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链接线下机构和医健服务。今年以来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务建设线下网络。

在去年的中国平安投资者开放日上,方蔚豪讲过一个观点:看病是个低频的行为,但医院是高频的发生地。因此,与线下医院进行合作,同时通过自建和共建的互联网医院进行精准获客,便可以把这种低频行为“变频”为高频行为。

家庭医生服务是平安健康的自建医疗健康生态系统的起点。打造“1个家庭医生+5大专业服务+1个会员健康档案”为核心服务内容的“家庭医生会员制模式”,是平安健康2.0深化战略的方向之一。

在当下的国情中,分级诊疗还难以完全落地,医患资源匹配度不够,中国有多达1500多万医护人员的缺口。方蔚豪表示,由于这个缺口的存在,导致60%的问诊都集中在小于10%的三甲医院。患者求医问诊像是一场未知之旅,过程颇似“肠梗阻”。

方蔚豪认为,家庭医生通常是全科医生,是整体分诊的第一道防线。在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利用效率低的背景下,会员制家庭医生成为患者真正的导航员,帮助患者链接线下优质医疗资源和线上医健服务串起供需两端,可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医疗效率的提升

开始于家庭医生,结束于家庭医生。”这是平安健康构想中的家庭医生未来之路。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平安健康如今推出会员制家庭医生,有其底气:2020年会员制服务产品(就医360、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24.5%,显示出不错的发展前景。此外,平均付费用户转化率达4.9%,其中付费用户中医疗付费用户占比达到35.1%

截至2021年9月底,平安健康与18.9万家药店、超4000家医院、约1700体检机构、1800+健康机构建立了合作,为平安健康拓展企业用户和升级家庭医生会员制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平安健康的自有医生团队已达到2247人,2020年同比增长59.5%。此外,签约合作外部医生已达21116名,并和175位国内知名医生成立了线上工作室。

在方蔚豪的构想中,希望未来有80%用户可以通过线上家庭医生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

有人预见,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甚至家族医生,应该成为中产阶层的标配之一。

谁不愿意让痛苦的求医问诊过程变得更加省心、省时、省钱?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十四五”已经开局,中国平安构想中的平安版HMO,未来不是梦。

图片:中国平安、Pexel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