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NAS网络?以极空间为例,介绍解绑Bond、虚拟网桥、Bond

你真的懂NAS网络?以极空间为例,介绍解绑Bond、虚拟网桥、Bond
2025年04月03日 18:33 什么值得买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可爱的小cherry

大家好,这里是Cherry,喜爱折腾、玩数码,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数码玩耍经验~

前言

想玩好NAS,除了Linux知识、NAS操作系统知识、存储知识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得学习网络知识。

毕竟NAS全称"网络存储设备",是依附网络而存在的,想要真正的玩好NAS,网络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虚拟机和容器,它就是在linux自身的网络上,又增加了一层虚拟网络,如何将虚拟机、容器内的端口和服务转发出来,并且让公网访问,就是一门学问。

再举个例子,局域网内多网口策略,以及多Lan下网络转发如何处理。

我之前分享过一遍我自己的双宽带入户网络布局,里面有详细的网络拓扑和家装布局,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今天,咱们围绕双网口中最常见的几种网络管理内容,介绍一下极空间私有云在不同网络模式下的使用场景,并为大家推荐最实用的网络模式。

一、解绑Bond

在极空间里,网络被分为解绑bondbond网桥模式三种。

解绑bond就是最普通的双网口,每一个网口有对应的网关,可以一样,也可以配置不同的运营商网络。

默认情况下,极空间及内部的虚拟机、docker等,都会优先使用网口1对应的网关(Z423比较特殊,优先使用网口2)。

解绑Bond的场景,更适合家庭有两个LAN区域,并且都需要接入极空间的时候配置使用。

比较可惜的就是,在极空间界面上,我们没有办法配置路由表,因此就无法在极空间侧实现网络分流。而通过SSH查询,我们完全可以在debian的环境下配置网络分流,但是这件事情很危险,不建议非专业人员操作,否则就会重置极空间才能恢复。

对于极空间来说,主要可以通过多通道,配合SMB 3.0聚合增加局域网内的SMB速度。(Bond6和软路由网桥模式也可以,但不推荐)。

二、网桥模式

网桥模式下,极空间会新创建数个虚拟机的虚拟网卡。

如果是网桥模式(使用于虚拟交换机),会创建一个kvmbr0,也就是将eht0和eth1的两个物理网口绑定在了一起,形成一个逻辑网口。

这是路由器默认的防回机制作用,该机制使物理双网口在逻辑上表现为单一通道,既保证链路冗余又避免数据回环,实际流量通过策略路由(如默认eth1)实现负载可控。

如果是网桥模式(适用于软路由),那就创建kvmbr0和kvmbr1,分别对应eth0和eth1的物理网口。

1、网桥模式(适用于虚拟交换机)

⭐注意交换机模式下两个网口如果都连接路由器会导致环路故障,改变模式前务必按照下图正确连接网络

该模式下,物理网口变成了一个逻辑网口,极空间也变成了一台交换机,主要是用于将电脑终端接入极空间,实现上网使用。

电脑只要连接到极空间的另外一个网口,然后配置DHCP或者静态IP就行。

比较特殊的是,虚拟机要使用bridge网络(即获取到局域网ip),必须使用网桥模式。

2、网桥模式(适用于软路由)

与交换机模式唯一的区别,就是分别对应物理窗口创建虚拟网口。所以在虚拟机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虚拟网卡对应的物理网口。

比如在openwrt中,除了默认的eth0(lan)外,还会多一个未分配的eth1,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配置网络了。

三、Bond模式

Bond模式是一种属于Linux的网络绑定(bonding)技术,网络绑定是将多个物理网络接口(NIC)组合成一个逻辑接口,以提高带宽、冗余或负载均衡。不同的绑定模式(bonding mode)决定了数据包如何在这些接口间分配和处理。

Bond一共有7种模式,mod 0,2,3,4需要交换机支持,mod 1,5,6不需要交换机支持。目前极空间内支持1、4、6三种模式。

1、Bond1(主备模式)

Bond 1就是常说的主备模式,极空间两个网口都接入交换机以后,会自动启用一个网口为主要流量传输用,当网口1断网后,会启用网口2。

1️⃣工作原理:

主动备份(Active-Backup):仅一个网卡处于活动状态(Active),其余处于备用状态(Backup)。故障切换:当活动网卡故障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网卡,切换时间通常在秒级。MAC地址:对外使用单一MAC地址,避免交换机学习多个地址。

2️⃣核心特点:

高可用性:确保网络永不中断带宽不叠加:总带宽=单个网卡带宽无负载均衡:仅故障容错

在这种模式下,网口会自动获取主路由器的DHCP,并且在备网启用后保持不变,保证NAS服务7 * 24不中断。

实测一下,当我拔掉网口1,实现物理断网以后,系统会自动切换到网口2,并且保护传输不会中断。

⭐需要注意的是,bonding驱动的故障检测依赖于链路状态(Layer2),也就是物理连接是否正常。所以我们说的断网都是指电信号丢失以后的物理断网,如果因为上层网络故障的故障,但是链路状态是UP的,bonding驱动是不会切换网络的。

2、Bond4(动态链路聚合)

Bond4又称为M:N模式,由交换机的LACP确定聚合组中的活动和非活动链路,即M条活动链路与N条备份链路的模式。这种对于高并发的情况下会很有效果,但是如果一台电脑连接NAS,那基本是没效果的。

1️⃣工作原理:

IEEE 802.3ad标准:需交换机支持LACP协议动态聚合:自动协商聚合参数,实时监控链路状态负载均衡算法:支持多种哈希策略(如源MAC、IP、端口等)

2️⃣核心特点:

带宽叠加:总带宽=所有活动网卡之和智能负载均衡:基于流量特征分配依赖交换机:必须配置LACP(channel-group mode active)

⭐这种模式下,必须和支持LACP的交换机一起使用,否则会导致极空间无法连网,需要重置才可以,一般不建议大家使用。

3、Bond 6(自适应负载均衡)

Bond 6包含了Bond 5,在此基础上加上针对IPv4的接收负载均衡。 该模式下,主要针对两个网口都连接了路由器,然后极空间自动分配流量走向,确保流量走向均衡。但是该模式也不推荐大家使用,因为PC对Bond 6的支持不是很好,兼容性还有问题。

1️⃣工作原理:

ALB(Adaptive Load Balancing)

发送负载均衡:基于ARP协商

接收负载均衡:通过修改ARP应答实现无需特殊交换机:工作在二层透明模式

2️⃣核心特点:

兼容性强:适用于任何交换机双向负载均衡:发送+接收流量均优化CPU消耗较高:需要处理ARP欺骗逻辑

总结

本文通过介绍极空间的网络配置模式,大致介绍了一下普通网络、虚拟网桥、Bond模式下的使用场景。这些场景不仅仅是极空间,对于所有的linux和NAS操作系统都是通用的,有些NAS系统会支持更多的Bond模式,而有些需要自行配置。

除了这些模式外,对于docker来说,还有macvlan和ipvlan两种虚拟网络配置模式,支持将docker直接分配到路由器下获取局域网DHCP,并区别于Host模式,不会造成端口冲突。

对极空间用户来说,我的个人建议如下:

普通用户:解绑Bond ,或者双联路 Bond 1做聚合。

虚拟机用户:网桥模式(软路由)。

缺交换机用户:网桥模式(交换机)。

网络极客:Bond 4 叠带宽或自行分配流量。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