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凌佳琦
我相信玩随身HIFI的用户们中很多人是从大菠萝、Go Blu这种产品来了解iFi的,可能也并不了解这个品牌的历史、以及他们家的产品布局。我接触iFi还要从大学时期说起,当时向某个经销商借来了一台iDSD进行把玩,后续也陆陆续续听过他们的台机产品,而真正让我对这个牌子圈粉的,可能是一些你们觉得不起眼的东西——iFi拥有一套非常完备的配件家族,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具备很强的用户思维、服务HIFI“玩家”们的东西。
因为很多东西可能正被我插在它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拍摄上不是很方便,这次的分享我会偷个懒,使用了很多官方图片。
今年在开始折腾自己的分体式耳机系统之前,我第一件事是升级家里的“电”。而刚好,iFi这个品牌从很多年前就开始推出自家和电源处理相关的产品,并且推广和普及电源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玩到一定程度,电源的重要性是每一个HIFI玩家不会质疑的。这里就需要提到本文的第一个配件,iFi的Power Station排插。
这个排插分有国标、美标、英标、欧标可选,至于为什么我会选择国标,主要是因为我的电源需要承担不同的作用,不仅得给解码耳放音源等设备供电,也需要兼顾我另一张测试桌面的AP测试仪、人工耳、以及配套的测试耳放、话放电源等,包括接测试专用的笔记本电源。那么,一个专注于“净化”方向的排插是我所需要的。关于搭配HIFI器材所使用的排插,我选择的是欧亚德的MST-6美标,接在我更换了第三方电源总线的CM-S8紫铜墙插面板上。
毕竟不是专业电工出身,第一次更换美标墙插的时候还是出了不少岔子,导致我一度处在电源相位接反的条件下听了一阵子,当我接上iFi的Power Station后,亮起的两个红灯救了我——我的墙插在接地和相位上都接的不对。在意识到这个错误以后,我立马请专业电工来家里进行了修正。这里大家也可以记住一个口诀叫做,美标倒品字、左零右火。总之,我很推荐新手入门的用户去选择Power Station这个电源排插,3000多价格确实小贵,比我的欧亚德MTS-6原价都要贵上一些,但其噪声表现、声音素质都非常有保证,是一个很难出错的选择。当然了,如果你愿意选择更好的电源线,我依然是更加推荐美标版本,能够有更多的电源线、以及优质的插头插尾可以选择。
其实起初接触这个排插是源自@戈声老王 的推荐,他作为一个手持数百万系统的人,在这些涉及到电源的配件方面把玩经验本身我也不会质疑,而且刚好我发现Power Station的声音风格也非常符合他作为一个影音发烧友的口味——声音纯净度高、力道好、线条清晰分明而且动态非常好,即便是接上非常高阶的器材也能够还原出其原本该有的力道来。目前我的AP测试仪、人工耳唱放、享声PA1参考版均是接在了它上面,而新回家的设备在测试的时候也会默认用它来接,在熟悉声音以后再考虑更换美标电源线去调味。
总之,Power Station是我心目中一个非常合格的回放工具,在音色上不会给到你什么特殊的调味之处,也许很难获得什么老烧的青睐,但市面上有这样的产品可选择,也不失为一幸事。
这个排插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也许距离稍远了一些,倒不是钱不钱的事儿,而是对于没有分体式机器需求的人来说,直接把设备接墙插是最好、最经济的选择。而我相信下面的设备对更多的入门耳机党玩家来说是更有实用性的——iFi的iSilencer+USB净化器和iDefender+USB隔离器。
有些人可能并不了解二者的区别,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可能买前者就够了,前者更多的是对于你的USB输出设备进行一个信号的直接“净化”,而后者主要是用于消除地线环路噪声的。
近一年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身边长期玩随身的朋友们都开始入了一套耳机系统,基本上都是一个解码耳放一体机+头戴,而连接方式大多数也都是作为PCHIFI使用。如果你是一个MAC用户可以直接Pass掉iSilencer+这种东西,因为绝大部分的MAC设备的USB输出都很干净,而且软件层面也没有部分Windows版本上的天然底噪。如果你对目前系统的声音纯净度(这里的纯净度和底噪是两码事,更属于一个玄学范畴)不满意、或者对你的电脑USB信号质量存疑,那么iFi的iSilencer+可以让你用一个很低的成本去试错,仅售300多块,也不需要像享声PA1那样得额外多备一根USB线。
iSilencer+对于提升解码的声音纯净度还是有明显作用的,它不能减少信噪比不够带来的底噪,但是能够让声音的背景再黑一些、总体的声底更安定一点,并且对于数码声偏重的设备,能够稍稍“软化”一下结像的紧绷感,但是不会影响清晰度。以上的作用会随着你电源/数字信号的糟糕程度进行一个弹性的变化,我不敢说对你的设备百分之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毕竟现在的设备都越来越重视USB界面的处理了,但300多块的价格,甚至都买不到一根大厂的二手USB线,作为你折腾HIFI的学费完全不算贵,而且非常适合那些处于用电高压环境的学生党/宿舍党去使用。
而iDefender+是可以配合iSilencer+一起使用的,但需要结合外置电源一起使用,主要是用于消除当前系统的地线环路噪声,能够带来良好的屏蔽性能和电源纹波参数。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地线环路噪声,那么你是幸运的,我之前的系统一度被这个东西折磨了很久,而且找不出原因(地线环路噪声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在这里就不作展开了,是一个我自己也没有摸透的领域)。从示意图里也能看到,这套东西里还有一个“组合拳”,就是iPurifier,是接在解码设备的USB口的,不过iPurifier我并没有实际用过,咱们就不在这里“eyefi”了。
这两个USB信号处理设备都有多重接口可选择,毕竟现在玩手机流媒体的用户越来越多、许多笔记本电脑也都开始不再配备USB-A口,iFi很早之前就考虑到了这点,可以说这类USB处理设备是一个看似传统、但其实能够与时俱进的产品线。
最后要聊的,也是目前我频繁使用的两根电源线,分别是Nova和SuperNova,美标版。
我以前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到一些所谓“大厂”出品的电源线的,因为我发现不少杂七杂八的进口货声音居然还不如我们国产的铜彩PennySE,而且还不是素质层面、而是声音修养层面。而这两根线里面,让我比较意外的反而是便宜的那根Nova,1.8米售价也不过1400元,SuperNova则是2600元左右。
这两根线,在线体本身的结构上是大同小异的,而且使用的是我个人更倾向的OFHC高导电率无氧铜材料。在信号线的选择中,我往往会优先选择铜线、而非银线。其他方面的硬件结构就没有什么太稀奇的了,双环螺旋的编织、空气绝缘、能够对抗EMI、RFI干扰的独立屏蔽和恒定阻抗设计、24ct镀金无氧铜插头等,每一项单独拎出来其实都不算什么太稀奇的东西,但放在这个价位的产品身上还算是有一定堆料的。
而SuperNova则是在Nova身上增加了类似AC iPurifier模块一样的东西,也和像前文提过的Power Station一样自带地线/相位检测功能,通过上面的指示灯可以进行观测。这个模块带来的声音变化是可闻的,但有时候也会遵循“多个香炉多个鬼”的原则,因为带滤波的东西往往都不是很适合大功率设备、也不那么符合作为总线的需求,SuperNova在声音表现方面反而要比更便宜的Nova要挑设备,但它的优势也是很显而易见的——虽然SuperNova比Nova要贵出1K的价格,但你的设备如果并不复杂,它或许可以帮你省下更换墙插/排插、甚至是其他电源处理方面的钱,对于没有经过精心处理过的电源环境有着更好的消噪效果、声音提升也愈发明显。而Nova则可以去胜任一下电源总线的工作,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音色上无功无过、但是素质非常过关的传统优质电源线。
在声音风格上,我选择了用SuperNova来搭配新派的CDT10做转盘,因为新派的机器往往走的都是素质流路线、而CDT10作为他们的旗舰CD转盘,具备非常优质的数字输出功能、声音扎实凝聚、动态饱满、而且声音场面规模很好,能够比我之前的山灵CD1.2A有非常明显的、对于整个系统声音档次的加强。SuperNova能够把CDT10的声音变得稍稍再暖厚一点、声音丰满中不失力道和韵味——是的你没看错,SuperNova居然是一根相对暖声的线,可能并不那么符合大家对iFi传统的印象,但它非常适合作为一个高素质机型的“调味线”,比如Hibiki家的SDS签名版、或者像飞傲、拓品家的机器,削弱数码味、提升声音的宽厚度。但我个人认为它并不适合接在放大器设备上,高频的存在感会略微降低一些,而如果你是一个纯流行党,倒也是无伤大雅。
而Nova目前则是接在我卧室的另一套系统上,主要针对的是一体机+有源系统,能够在不改变机器原本风格的前提下提升声音的素质表现,声音风格不会像一些美系大厂那样有太强烈的个性可言,声音干净扎实、但不会过分拉伸线条去营造虚假的解析感和劣化宽松度,手里的一些一体机设备注入DA1、DA11、小夜曲、DX7Pro+等,Nova均具备很好的适配性,同时,在你自认为具备不错的电源环境的前提下,Nova是可以具备SuperNova的绝大部分声音品质的、甚至还更均衡一点。一两千价位目前能选的电源线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往往一些线材界的绝对大牌们在这个价位很少去用心做产品,而Nova系列的两根,除了本身的声价比颇高以外,更是在音色风格和功能性上打出了差异化。当然了,线材这个东西没有绝对的好坏和高低、更需要在意的是搭配和互补,我甚至认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烧都一直都只在用便宜的三线品牌制品,我手头有根400块买回来的范登豪散线,自行IDY插头插尾后虽然素质平平,但在乐感方面也非常优秀,只是这个部分水太深我很难大范围去推荐。而作为成品线来说,我认为iFi的两根Nova在各自价位都做到了足够优秀。
一个品牌对于周边配件的态度,有时候非常能够反应出他们对待用户的态度,比如iFi自家小尾巴配的USB线用料上乘、Zen系列的解码耳放等标配的电源也都是那种值得单买的型号,甚至是在大菠萝包装里标配的4.4转XLR的线材声音品质比我当年自费几百元DIY的一根都要更好,我一度用它来接驳LP6TI和独立耳放。你可以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iFi又不是做线出身的,这些东西也需要靠供应商定制,都是真金白银烧钱烧出来的配件,需要不少的体量和库存消化时间来平摊这些成本。更何况,像我之前力荐过的大菠萝型号,虽然声音并不是我的审美会喜欢的那类,但硬素质应该没有人质疑过吧?
此外,我非常欣赏灰菠萝这类all in one的设备,不仅仅是把外在的基础功能做到位了,我更是发现他们的XBass、XSpace功能一直有着小幅度的进步、也开始内置iEmatch、甚至在蓝牙编码中还能够支持到中国本土衍生出来的HWA、LHDC编码。而作为一个Go Blu重度用户+很早就摸过工程机的人,他们正式版后的那次固件更新带来的音质提升甚至有着如“换机”的效果,后续的更新虽然会更侧重功能性,但也是在这个更新换代非常快的时代里,进一步拉长了产品的生命力、进一步想办法加强了用户黏性。目前,灰菠萝依然还是我重要的搭配参考工具,Go Blu的使用频率不亚于我最爱的那台1795,从我之前拍摄照片的上镜频次、文章中提及的频次,你们应该更get到这一点。
近期在我的群内,看到有从业者晒出了Yamaha的新旗舰头戴和一套iFi的未上市的、售价可能来到三万级别的台机系统,前者我自然是感兴趣的,后者也意味着iFi明年可能会朝着Hi-End设备去发力,和我目前玩的分体式系统兴许能够搭配出不一样的火花来。当然了,灰菠萝、Go Blu、Go Bar这些产品的诞生,让我觉得iFi一改过去走高参数、大功率路线的直男印象,开始变得更加有音乐味、更有人情味儿了起来。
我知道大家对于iFi的出身一直是有争议的,我因为接触iFi不算早,并没有经历那段可能存在口水战的时光,甚至至今还能看到部分用户在我其他平台的帖子留言吐槽他们过去的服务、售后等。而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我发现我微信列表里的iFi业务员和售后已经稳定很久了,他们的经销商架设、官方售后途径、线下参展的频次等,已经愈发地“主流化”,和过去那种某经销商包销、作为代理啥活儿都干的模式说再见了,非常期待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周边配件,明年的iFi能够打造出更多具备用户思维、而且足够“好玩儿”的产品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