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专家表示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据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
银发营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老年人的营销。《银发营销》一书作者敏锐地发现很多企业在应对银发营销时无从下手,因为目前关于老龄化的研究都集中在心理因素上,而生理衰老这个更显而易见、更具普遍性的话题却鲜少有人关注,本书的出发点便是试图解决这样一个悖论:为什么一个如此庞大而富有的群体却在营销界乏人问津。
《银发营销: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商业机遇》
作者: [英]迪克·斯特劳德 / [英]金·沃克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营销界对老年消费者的误区
1 老年人不会更换品牌
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购物偏好在20或30多岁时就已确立,50岁时他的“生活购物篮”就已经固定下来终生不变了。
这一观点显然存在偏见,比如,曾经人们可能认为老年人会一直使用固定电话或者功能简单的老人机,然而,如今的老年人也纷纷成了互联网的忠实用户;亚马逊在美国的电子书付费用户中,有三分之一是老年用户,所以,老年人同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去尝试新的品牌和产品。
2 避免向老年群体投放广告
这种观点通常会出现在时尚属性比较强的服饰以及与小众文化有关的文化产品上,这些品牌方会认为,年轻人更容易追求潮流和新颖的设计,也更容易关注小众产品,所以他们通常会以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为准。
这一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某种营销传播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而优化的,那么不管这些广告被老年人看到了多少,他们都会本能地将其贴上“不适合我”的标签并加以忽略。一旦老年消费者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就说明企业在不自觉中失去了真正重要的客户群体,因为跟年轻人相比,很多老年人才是有着强劲消费实力的买家。
3 老年人故步自封
人们普遍认为,变革、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的精神只属于年轻人。老龄化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担忧,但这种担忧的程度和范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事实上,愿意尝试新事物又有购买力的老年消费者,从数量上来看,其实远高于年轻消费者。
感官衰老带来的商业机遇
营销界关于如何应对老年客户群,如何斩获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等话题屡见不鲜,这些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他们的行为上,但是对于消费者终将日渐老迈的身体营销带来挑战和机遇却鲜有人关注,而消费者一生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变化对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和评价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视觉与衰老
视觉方面,老年人视力变差,出现老花眼、对环境光线变化反应能力降低、对眩光敏感度上升等问题。这使得老人在阅读包装、使用说明以及在线体验等方面面临困难。企业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调整产品包装设计,采用高对比度的颜色和大字体,以便老年人更容易看清。
2 听觉与衰老
听觉方面,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影响着过半数的 60 岁以上人口。老年人难以听到谈话中音调较高的辅音,在有背景噪声时也难以理解声音。企业可以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听力辅助设备,如助听器等。在营销传播方面,可以采用更清晰、音量适中的语音,避免嘈杂的背景音。
3 触觉、嗅觉与味觉
触觉方面,从 50 岁开始,老年人感知压力、温度、疼痛和振动的能力都会下降。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使用产品时感受不佳。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触感的舒适性,例如,家居用品可以采用柔软的材质,电子产品可以设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握感。
嗅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识别和分辨气味的能力下降。这对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有一定影响。食品企业可以在产品中增加更浓郁的香味,化妆品企业可以开发针对老年人的香水,味道更加淡雅、持久。
味觉方面,从 60 岁左右开始,老年人味蕾的数量减少,咸和甜的味道最先消退,然后是苦和酸。食品企业可以针对老年人的口味特点,开发更适合他们的食品,如低盐、低糖、富含营养的产品。
老龄友好型社会
“老龄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提出。当时,为了更好地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22个国家的33个城市启动了老年友好城市项目,并首次提出了“age-friendly city”(老年友好城市)的概念。
《银发营销》书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年轻人设计、为年轻人服务的世界之中。这不是什么批评,而是事实。” 在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老年人似乎成了被遗忘的群体。他们曾是社会的建设者,如今却在智能时代的门槛前徘徊。他们的生活,被简化为一系列的标签和定义: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
我们总说年轻人是社会最重要的发展力量,却忘了老年人同样需要社会目光的关注,老年生活并不遥远,因为我们终将老去,如何抓住社会老龄化机遇,积极构建老龄友好社会,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问题,将目光对准现在的老年人,就是养好未来的自己。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