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不懂钢琴,没法陪练?大多数家长误解了陪练的目的!

谁说不懂钢琴,没法陪练?大多数家长误解了陪练的目的!
2020年08月15日 22:00 果壳

5月份,果壳童学馆策划的儿童钢琴启蒙专栏推出后,收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4篇,来讲讲大家最头疼的“如何陪练“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钢琴教学和陪娃练琴经验,详细解答了家长关于陪练钢琴的种种疑问:

不懂钢琴,能陪练吗?

陪练的目的是什么?

陪练到底陪什么?

孩子练琴,练的又是什么?

🎹🎹🎹

器乐的学习和练习周期与学校的日常作业差别很大,后者每天都有老师监督反馈,而器乐作业则是一周给老师看一次,中间七天的练习都需要由学生自己或家长辅导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会发生许多摩擦,很容易会让亲子感情破裂,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放弃学琴的念头。

常见的摩擦都有哪些呢?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和陪练经验,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些:

孩子认错了音,总是被爸妈纠正;

孩子练不熟,老停顿,弹不下去,爸妈总是讲大道理:“继续练啊!没练熟你就不练啦?这样不坚持怎么行……”;

应付差事地练琴,练一遍就不想练了;

为爸爸妈妈练,爸妈不在就不练;

不想练琴,磨蹭到最后;

练得飞快,完成任务式地练琴

每天练琴犯难,不肯练,把琴卖了,放弃学琴又不乐意;

某些地方总练不熟、不用心,想糊弄,家长着急,甚至开始打骂。

家长们常常会觉得很委屈——我是真心为你好,我付出这么多是想帮你,为什么最后会这样呢?到底怎么做才能皆大欢喜呢?

 1 

陪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有些家长很疑惑,自己不会弹琴,可以做得了陪练吗?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陪练到底陪的是什么。

陪练的意义并不是帮孩子纠正几个错音、指法(那是老师的事情),而是通过陪伴给孩子“赋能”赋予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赋予他们会管理、调整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

你可以把孩子练琴的过程,想象成孩子做饭的场景。想想看,如果孩子刚要把菜放进去,你就立刻制止“不对,应该先放那个!”;又或者孩子刚要放糖,你就又立刻指挥:“不对,应该放盐,放糖怎么会好吃呢!” 孩子必然会很有情绪,开始抵触,又或者迫于压力,家长说什么就做什么,不仅自信受挫,个性也被磨灭。

所以,家长陪孩子练琴时,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是教练,不是老师,而是父母。什么纠错、手型、节奏,本来也不是父母的责任,更何况大部分父母也不专业,为什么要去管专业范畴内的事情呢

专业的事情就应该让老师负责,遇到专业上的问题,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去跟老师沟通。

总之,练琴这件事上,父母更多是“助手”的角色,是“欣赏者”、“聆听者”的角色,职责是给予亲情的需要:爱、理解、信任和支持!

 2 

陪练,到底该陪什么?

1、陪的是氛围:学习的氛围

曾经看过别人分享的一个练琴场景——“我在灯下练琴,妈妈在一旁织毛衣,偶尔我们眼光相遇时,彼此温暖的微微一笑”。好温馨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大部分孩子需要父母陪,也就是希望父母能踏踏实实的坐在身边,各做各的事也可以,这是一种亲情需要,一种氛围需要。

陪练钢琴的时候,尽量不要走来走去,保持安静的环境,可以坐在孩子身旁看书、画画,做一些静的事情,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孩子感觉到,这个时段是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学习的。

2、适时有音乐的氛围陪伴:聊音乐、参与音乐、玩音乐

在孩子停下的时候,不要催促,可以和他们聊一聊弹奏的音乐。比如:

——“你刚刚弹的是什么曲子?挺好听的”;

——“刚刚那一小句,让我想到一个很美的画面……让我想到一只顽皮的猴子,你呢?”

——“真好听,你可以再弹一遍吗?我想给你伴奏”;

......

和孩子一起想象,一起去感受音乐,会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也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跟着在凳子上打节奏、跟着哼唱、编歌词唱等等,错了也没事,不用在意形象,手舞足蹈也可以

重要的是,我们真诚的参与了,孩子就会觉得音乐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可以和爸爸妈妈产生联结的纽带,会更愿意去练琴。而当我们真的进入音乐,不去在意弹的对错时,我们也会有新的体验,会很愉快。

3、陪的是情绪

 a.孩子的情绪从哪里来?

练琴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孩子就会有情绪,比如不想练了,叫着“不会”、哭泣…… 在这个时候,不要只看表面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比如,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是因为困了、累了,建议就不要练了,或者大概过一遍曲子就赶紧休息,因为这种情况下,继续练下去效率也会很低;

比如,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情绪迁移到了练琴中?如果是这样,可以暂停一下,和孩子聊一聊;

再比如,是不是确实遇到练不过去的地方,不知道怎么解决。如果是这样,就需要给予具体的支持。常见情况有:

练了很多遍也练不好,着急挫败——引导孩子自己去想解决的方案,缩小关注的范围,帮助孩子心理上减轻负担。可以说:那我们试试今天只解决一小节,你看看这一小节你弹几遍能行?快速练还是慢速练?

音不认识、节奏不会——专业的问题,尽量让老师解决,引导孩子回忆老师是怎么说的。可以说:我不是很确定,我猜是……你给老师发微信问一下吧!如果我们知道答案,尽量不要直接告知,教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答案的,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去思考。

 b.家长的情绪从哪里来?

孩子有情绪,家长也会有。当家长有情绪时,最好先离开琴边,在镜子里看看自己的表情,冷静一下,想想这个情绪是因为练琴的事,还是练琴以外的情绪迁移。如果是练琴以外,则需要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先聚焦到孩子的练琴上来。

通常来说,家长的情绪会来自这些地方:

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没有达到,就很生气

这需要家长自己去调整了,孩子就是孩子,经验和能力都在增长中,用成人的能力去衡量孩子,这是不公平的。允许他们出错,谁都不能一步登天,人类就是在错误中学习的。

可能来自老师的压力,比如孩子一周的任务快要完成不了。

如果老师的任务,孩子总是完成不了,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老师没有摸准孩子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作业的难度大了,量太多了。

任务完成不了,那就先暂时不完成了,把能完成的部分练到尽量完整、达到要求,也很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简化困难、减轻负担,要教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良性循环

另一个角度看,完不成任务,或者没做到要求也并不是坏事,而是老师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的好机会千万不要由着自己的心理需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孩子一定要在老师面前表现完美。当孩子在老师面前呈现出真实情况后,老师才能了解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到底在哪里。

 3 

练琴,孩子练的又是什么?

说完陪,那孩子练的又是什么呢?

1、的是习惯 

 习惯1 每日练琴

从开始学琴起,就要养成每日练琴的习惯,练琴是个长期的事,没有习惯的支持,不太可能坚持好。所以,每日练琴是不能动摇的事情。

 习惯2 练琴前后准备

练琴前准备好所有琴谱,把与练琴无关的事情先处理掉,比如,喝水、上厕所等。

练琴中不能做其他事情,练完琴才可以离开。练完以后要检查是不是计划今日练的曲目都练到了,收拾整理琴谱、琴凳。

这些点滴都在让孩子明确这就是他自己的事情。

 习惯3 高效的练琴,从明确的目标开始

小孩子对于时间没有概念,大一点的孩子用时间去限定他们,也容易会分散精力,不能明确目标,只顾着不停的看钟了。

数练习的遍数,并从开始就以练习的品质为准,则更加实际一些。比如,建立音乐完整的概念。给孩子设置明确的目标“你可以一遍就弹完整吗?速度可以慢,但是不能停顿的”。为了这完整的一遍,估计孩子得练上不少遍。

不过重要的是,完整的这个原则要家长去把握好,弹完一遍可以和孩子一同评价,“我觉得差一点就完整了,你觉得呢?”。

另外,在这个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利用好孩子喜欢的故事、玩具等等,在建立音乐完整概念和巩固练习中加入游戏和故事的元素,去缓解这个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枯燥,这将会让孩子眼睛亮起来。

2、的是能力 

 对于一周作业的规划能力  ——  计划性培养 

当一周的作业布置下来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练琴的计划。比如,以上课那天倒推,前三天得练到什么程度?后两天得基本练熟了,上课前一天得全部过一遍……

每天每首作品的练习目标  —— 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大体计划列好以后,每天练习时,还需要设定当日的每一首的练习目标,也就是“这首曲子今天练到哪”。

每天练琴的计划  —— 时间管理能力培养

每天什么时间练琴,这是家长要和孩子一同商量拟定的。比如,每天放学回来,问孩子“今天你有哪些事要做?先后顺序怎么安排?”,让孩子自己来定。如果有不合适的,可以在实践之后再次商量调整。

总之,陪练,是以爱为基础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始终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是陪练的根本。

以上的建议仅供参考,最后再提醒家长们:

1、“欲速则不达”,慢就是快!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的陪伴,不会很快见到结果,但是家长和孩子一定会越来越轻松,越练越顺畅。

2、没有完美和绝对正确的教育方法,要相信自己,根据所看、所得,结合孩子实际的情况,灵活的采用、调整,一定会事半功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