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抗痘美白去鸡皮,它的大名你还没听说过?

能抗痘美白去鸡皮,它的大名你还没听说过?
2021年01月09日 15:00 果壳

来源:图虫创意

维A酸类(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具有抗炎、抑制皮脂分泌的功效,但它有光敏性,而且孕期接触还有致畸风险。

过氧化苯甲酰(班赛)能够收敛和剥脱表层皮肤、杀灭痤疮杆菌,但刺激性较强,外用可能出现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水杨酸能溶解粉刺,起到“焕肤”效果,但所需浓度高,高浓度风险又大,需由专业皮肤科医生进行操作;而低浓度的水杨酸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那么,究竟什么成分能做到既有效又安全、温和呢?

其实,有一个宝藏抗痘成分,堪称全能、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那就是——壬二酸

什么是壬二酸?

壬二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直链饱和二羧酸,可以从小麦、黑麦和大麦等谷物中提取。

来源:Strutyours.com

之所以名叫壬二酸,是因为它的分子结构中有9(壬)个碳原子和2个羧基。

壬二酸(C₉H₁₆O₄)分子结构示意图丨BYJU’S The Learning App

在标准状态下,纯壬二酸呈白色粉末状;而外用的含壬二酸产品可有凝胶,泡沫和乳霜等形式。

壬二酸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不仅可以作为工业领域重要的化工原料,作为聚合物和增塑剂等化工产品的前体;在美容护肤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应用于化妆品的研制和加工中[4]。

为什么是宝藏抗痘成分?

痤疮(痘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病因素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漏斗部过度角化并形成角栓、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和炎症反应。

壬二酸通过其抗菌、控油作用,抗角化、抗炎特性可以起到多方面的改善作用,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抗痘选手。而且壬二酸还是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痤疮治疗用药[17],可谓是持证上岗。

壬二酸的抗菌作用

痤疮丙酸杆菌通常被认为是痤疮发病中的关键环节。

痤疮丙酸杆菌本来属于皮肤的常驻菌群,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暂驻菌,以及真菌、病毒等一同构成了皮肤微生态环境。当皮肤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出现炎症性皮肤疾病。

皮肤微生态示意图丨absorbine.com

壬二酸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直接抑制和杀灭皮肤表面及毛囊内的需氧菌和厌氧菌[4]。最低抑菌浓度为2.5 mmol/L;较高浓度时(>250 mmol/L),对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等有杀灭作用 [7] 。而且就算是长期使用,也不容易引起耐药性 [12]。

壬二酸的控油作用

油脂分泌过多是痤疮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的细胞壁等破碎物能够刺激皮脂腺细胞分泌皮脂,并可刺激角质细胞合成皮脂 [8] 。

痤疮丙酸杆菌使皮脂的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创造厌氧环境,使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致使皮肤菌群失衡 [9],促进痤疮的形成。

痤疮发病机制示意图丨healthplexus.net

壬二酸具有控油效果,局部外用可减少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和脂质成分[4]。壬二酸可竞争性抑制 5- α 还原酶的作用,抑制过多的雄激素转化为二氢睾酮,减少皮脂腺内过多游离脂肪酸产生,从而减少前额,下巴和脸颊等部位的过多皮脂分泌[11]。

请注意上面的这些“过多”,壬二酸只会控制过多的皮脂分泌,对正常的皮脂没什么影响。因此如果是偶尔长痘的干性皮肤人群,也可以放心使用。

壬二酸的抗角化功能

菌群失衡代谢过程中分解脂肪产生的脂肪酸会刺激角质细胞增殖,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过度角化[9],角化过度会堵塞毛囊开口,让毛囊中的皮脂不能通畅排出,进一步促进痤疮的形成。

左图:正常毛囊,右图:角化过度的毛囊丨manhattandermatologistsnyc.com

壬二酸对正常皮肤和痤疮皮肤都有抗角化作用,能减少丝状角蛋白的合成,防止毛囊角化过度,从而防止粉刺形成。

壬二酸的抗炎特性

我们都知道痤疮是一种炎症。痤疮丙酸杆菌在代谢活动中产生的许多酶类和活性物质对皮肤细胞和组织具有损伤作用,会引发痤疮炎症反应。

壬二酸可以发挥抗炎作用。研究显示,壬二酸对于轻中度炎症性痤疮的抗炎功效甚至可与我们熟悉的其他抗痘成分(包括过氧化苯甲酰、红霉素、维A酸)相媲美[12]。

意料之外的美白、淡化痘疤

我们长痘人群除了讨厌大红痘,还更担心痘印的形成。痘痘的存在只是一时的,而痘印却会长年累月地留在脸上。

比痘痘更难搞的是痘印丨图虫创意

壬二酸除了可以抗痘之外,还具有减少色素沉着、美白的功效,可谓一举两得。

一方面,壬二酸可以阻碍异常黑素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它可抑制功能亢进的黑素细胞合成色素,但不抑制正常色素细胞的色素合成。

壬二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痘印这种炎症后色素沉着,还能减少黄褐斑、雀斑样痣、阻止恶性雀斑样痣发展成恶性黑素瘤。

壬二酸有副作用吗?

壬二酸虽好,但免不了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研究显示,大约有5%到10%的人群在使用壬二酸治疗的区域出现烧灼感或刺痛感,皮肤紧绷以及红斑。好在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比较轻微,而且是暂时性的,通常2周内就可以消退[14]。

壬二酸会引起色素沉着不足,因此深肤色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15]。

相对于维A酸类,壬二酸不会引起光敏,而且安全性更高。在局部外用时,它的全身吸收量很小。壬二酸是FDA分类的B类药物,可以在孕期和哺乳期安全使用,因此如果有些孕妈妈或者备孕期长痘,不敢用维A酸类产品,壬二酸则不失为你的好选择[15]。

相对于过氧化苯甲酰,壬二酸的刺激性更弱,引起的局部副作用更少[16] 。

相对于水杨酸,最常用的壬二酸制剂为15%、20%浓度的凝胶,无需由专业皮肤科医生操作,使用起来更简单方便,效果也稳定。

曾经我们对壬二酸爱理不理,现在却又让人直呼“真香”,作为一个宝藏抗痘成分,壬二酸值得一试!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trutyours.com/blog/azelaic-acid-the-grain-ingredient-that-is-great-for-your-skin/

[2] https://m.made-in-china.com/product/Best-Price-Cosmetic-Grade-Azelaic-Acid-915280655.html

[3] https://byjus.com/azelaic-acid-formula/

[4] 宋欣. 壬二酸及其衍生物在护肤美容中的应用[J].河北化工,2010,33(03):35-36.

[5] Kw on H H ,Suh D H .Rec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about strain diversity and acne: pathogen or bystand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 erm atology,2016,55(11):1196-1204.

[6] https://absorbine.com/blog/2020/04/03/animal-wound-care-and-the-skin-microbiome/

[7] Fitton A, Goa KL. Azelaic acid. 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acne and hyperpigmentary skin disorders. Drugs. 1991 May;41(5):780-98. doi: 10.2165/00003495-199141050-00007. PMID: 1712709.

[8] Isard O , Knol A C , Ariès M F, et al. activates the IG F-1/IG F-1R system in the epiderm is

and induces keratinocyte proliferation[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1, 131(1):59-66.

[9] 刘家伶,王雅芬,苏经迁,黄鹭强.痤疮发生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的进展[J].福建轻纺,2019(10):21-27.

[10] https://www.healthplexus.net/keyword/acne-vulgaris

[11] Passi S, Picardo M, De Luca C, Nazzaro-Porro M. Mechanism of azelaic acid action in acne. Giornale Italiano di Dermatologiae Venereologia 1989; 124(10):455-63.

[12] https://www.manhattandermatologistsnyc.com/procedures/keratosis-pilaris-treatment/

[13] Simonart T. Newer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12; 13(6):357-64. [PMID: 22920095]

[14] Graupe K, Cunlife WJ, Gollnick HP, Zaumseil RP.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pical azelaic acid (20 percent cream): an overview of results from European clinical trials and experimental reports. Cutis 1996; 57(1 Suppl):20-35.

[15] Akhavan A, Bershad S. Topical acne drugs: review of clinical properties, systemic exposure, and safet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03; 4(7):473-92.

[16] 张晓霞,何琳,段定.痤疮及其治疗药物[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5(06):347-349.

[17] Liu H, Yu H, Xia J, Liu L, Liu GJ, Sang H, Peinemann F. Topical azelaic acid, salicylic acid, nicotinamide, sulphur, zinc and fruit acid (alpha-hydroxy acid) for acn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 May 1;5(5):CD011368. doi: 10.1002/14651858.CD011368.pub2. PMID: 32356369; PMCID: PMC7193765.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