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你、冰你、不带你玩……心理学家有的是办法让你痛!(附镇痛方法)

烫你、冰你、不带你玩……心理学家有的是办法让你痛!(附镇痛方法)
2021年09月24日 22:00 果壳

有心的话,看看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容易获得方方面面的生活启示:比如,怎么更好地恋爱或社交,怎么更有效地减肥或存钱,甚至,怎么做可以帮助镇痛。

不过换个角度看,有时候心理学家也挺淘气的,比方说,为了研究怎么帮人镇痛,他们先要想办法创造疼痛。

接下来,你将欣赏到一些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疼痛的(部分)手段,以及他们由此发现的镇痛方法——

热水烫手

对,是热水。被试者需要握着热水管,里面流淌的热水有40多度那种,最热的超过48度。

图丨giphy

201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研团队就在实验室里制造了这样一场热水疼痛。为了研究“伴侣间的触摸是否可以缓解疼痛”,研究者招募了22对稳定的异性恋伴侣,让他们分别去两个实验室,一方去“疼痛体验室”握住热水管,另一方则去旁边的房间,时不时通过窗口,握住对面正遭遇热水疼痛的伴侣的手。

实验示意图,大概这么做的 ↑丨参考文献[3]

结果发现,相比独自承受热水疼痛,当被试握住伴侣的手时,他们认为自己所体验的痛苦并不那么强烈,足以忍受。另外,研究者还记录了整个过程中伴侣双方的脑部活动,结果表明,在牵手时,两人连脑电波都更为同步。

其实早在2016年,这篇文章的作者就在探索“伴侣帮助镇痛”的主题了。

当时,被拆开的伴侣不用一直握住热水,而是非常短暂地触碰一下热水,感受一种非常尖锐的热痛。在这种疼痛下,被试有时握住自己伴侣的手,有时握住陌生人的手。

结果发现,与陌生人握住手并不能缓解疼痛,只有当人们握住自己伴侣的手时,人们感受到的痛苦程度才能减轻

你可以这样理解:伴侣之间的触碰,可以帮助我们撑过疼痛。或许,知道彼此心意相通,想到对方在共情着我的痛苦,眼下的苦难也就没那么难熬了。

“安心地牵你的手~”丨giphy

冰水泡手

除了热水,心理学家也挺爱让人泡冰水的。

有不少关于疼痛和镇痛的实验都用到了冰水——其中一个来自英国基尔大学的研究团队,还凭一项“让被试手泡冰水”的研究拿了2009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这个拿奖的研究怎么做的呢?很简单:让被试把手完全张开,浸入5摄氏度的冰水——直到坚持不住为止。

研究者问被试,当你的大拇指不小心被锤头砸到时会喊出什么词语?请在此刻说出来。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充满对人性的洞察:67位被试中,有66位选择了“说脏话”。浸一次冰水还不够。为了对比脏话和普通词语的差异,等被试在室温25摄氏度的水里休息3分钟,需要再次把手浸到冰水中。这次,他们只能说一些中性词汇,比如“描述一张桌子”。

非实验示意图,仅供想象 丨 giphy

结果发现,当人们一边手泡着冰水一边说脏话时,他们给出的疼痛评分更低,能在冰水里坚持的时间也更长,不论男女,都能比不说脏话的被试平均多忍受四五十秒的冰水之痛。

脏话有助镇痛,搞笑诺奖盖章丨参考文献[5]

顺便一提,冰水真是促进了不少心理学的研究。2011年,还有一个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在实验室用冰水制造疼痛,虽然没发现什么“镇痛剂”,却发现了疼痛有“缓解内疚”的效果

研究者先是制造了内疚,让人回忆那些足以引发他们产生内疚感的事情(例如刻意拒绝某个人的经历),并用量表对自己此刻感到的内疚程度打分。接着,要求其中一部分把手浸到冰桶中,坚持越久越好;另外一部分人则把手放到温水中。之后,研究者让这些人再次评估了自己的内疚程度。

结果发现,在第二次测量内疚时,那些把手放在冰桶里的人,内疚程度有了很大的消减,只有手泡温水的人的一半。在这个实验中,“疼痛”更像是人们主动选择的自我惩罚,作为良心不安时的一种救赎,就像《哈利·波特》里那个不断打自己耳光的多比一样,疼痛在肉体上,却缓解了内心的愧疚。

“BadDobby!BadDobby!”丨giphy

孤立你,不带你玩儿……

还记得中学体育课上,没人和你一起玩球的恐惧吗?——不要小瞧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它带来的心理疼痛,可能和脸上挨了巴掌一样火辣辣的难受。

图丨giphy

2009年,心理学家周欣悦的研究团队就制造了一次“社会排斥”,希望解答“社会排斥的伤痛应该如何缓解”。

研究者让每一位被试跟另外3个玩家(其实是研究者开发的程序)相互传球,并默默给他们分了组:分在社会接纳组的人,游戏全程都和另外3个队友相互抛球,玩得不错;分在社会排斥组的人,抛3次球后,就开始没人传球给他了,眼睁睁看着球在另外三个人之间传递,自己却被排斥在外——就像小时候别的小朋友不肯跟自己玩了那样,经历了一场虚拟又真实的社会排斥痛苦。

面对这种心理上的痛苦,我们要如何镇痛呢?研究者继续分组,区别对待:其中一组,拿到一沓钞票,数钱;另一组只拿到相同数量的白纸,数纸。

结果发现,经历了社会排斥痛苦后,那些数钞票的人,汇报了更积极的情绪,不那么沮丧了,换句话说,金钱帮助他们从被孤立的痛苦中恢复了出来。金钱虽买不到真朋友,但好像可以帮人增加一些被孤立的勇气。

图丨小幺鸡表情包

  等等,被试者……

不会留下痛苦创伤吧? 

说起来,让被试遭受“心灵之痛”,心理学家的招数挺多。除了“没人愿意跟你玩儿”,他们可能还会说,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吸引力……

甚至,曾有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为了观察男性如何彰显自己的男性气概,故意告诉其中一半被试:你的男性气概非常不足,远低于参与这次测验的其他男性。然后这些被试者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娘,大受打击(然后会更努力做出一些他们认为真·男子汉会做的冒险行为,比如风险更大的投资)。

等等——经历了这些精神之痛,这些被试者会不会由此真的觉得自己不好、没人理,即使实验结束也还是会留下创伤?

别紧张。你担心的问题,心理学家也都考虑到了

这些实验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揭露实验的真相(Debriefing)。研究者通常会在完成实验的全部测量后,告诉被试者们这次实验的研究目的,让他们了解到他们接受的反馈是早已设计好的环节,比方说,另外3个玩家没有孤立你,你的测验结果并不能反映你的男子气概……这些都是我们为了解决某个研究问题而有意进行的设计。

要知道,所有的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实验)都要严格遵循伦理准则,所有实验的开展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研究者在开展这些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循全球统一的心理实验伦理准则: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搜集整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那些涉及“疼痛或痛苦”的研究实验更是如此。

即使研究者会严格从技术层面确保被试不受到伤害,但这些“被制造出的痛”难免会给被试带来一些情绪的波动,比如恐慌。因此,在遵循普世的心理实验伦理准则之外,研究者还需要非常细致、体贴,充分照顾被试的感受。

我自己也曾在大学期间作为被试者参与过一次“电击实验”,各个层面上都感受到了研究者的细致考虑——

比如,他们会让我充分意识到每个环节的安全:在明确我的参与意愿后,研究人员首先给我科普了人体安全电流,并展示实验设备与器材,告诉我它将稳定地输出非常安全的电流;穿戴好复杂的设备后,研究者也会反复对我强调:一旦感到任何不适,随时可以举手示意,他们会立刻终止实验。电流打在手背上麻麻的,“痛觉”的确存在,但完全可以忍受。

被试者在实验结束后的需求,也在研究者的考虑之中:他们会主动告知我他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我对此次实验的意义以及最终的结果感兴趣,都可以发邮件询问他们。

人生中难免遇到一些疼痛……丨giphy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喜欢疼痛,可是,“疼痛”又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命题。

多亏这些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的疼痛,以及背后的研究者——让我们得以更多一点点理解疼痛,进而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1]Goldstein, P., Shamay-Tsoory, S. G., Yellinek, S., & Weissman-Fogel, I. (2016). Empathy predicts an experimental pain reduction during touch. The Journal of Pain, 17(10), 1049-1057.

[2]Younger, J., Aron, A., Parke, S., Chatterjee, N., & Mackey, S. (2010). Viewing pictures of a romantic partner reduces experimental pain: Involvement of neural reward systems. PloS one, 5(10), e13309.

[3]Goldstein, P., Weissman-Fogel, I., Dumas, G., & Shamay-Tsoory, S. G. (2018). Brain-to-brain coupling during handholding is associated with pain re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11), E2528-E2537.

[4]Parent, M. C., Kalenkoski, C. M., & Cardella, E. (2018). Risky business: Precarious manhood and investment portfolio decisions.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9(2), 195.

[5]Stephens, R., Atkins, J., & Kingston, A. (2009).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Neuroreport, 20(12), 1056-1060.

[6]Vlaev, I., Seymour, B., Dolan, R. J., & Chater, N. (2009). The price of pain and the value of suffer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3), 309-317.

[7]Zhou, X., Vohs, K. D., & Baumeister, R. F. (2009).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6), 700-706.

[8]金盛华. (1970). 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婉悦

编辑:麦芽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