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抗“疫”比拼的是研发力

科技公司抗“疫”比拼的是研发力
2020年02月28日 15:36 mixtony李

人类与瘟疫的战争从未停止。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后,瘟疫始终伴随着我们。在人类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瘟疫也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比如王朝的兴衰、战争的胜败、宗教的盛灭。

在古代社会,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比如死亡率高、社会停滞不前,甚至文明的消失。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虽然人类还无法彻底解决瘟疫,但我们却已经能够遏制它们。

因为现代社会,人类对抗瘟疫多了一个新武器—科技,非接触体温监测、CT影像诊断、智能外呼信息收集等先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这次抗疫中。

“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说。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科技的运用让这次战疫有了新的不同。腾讯、阿里、平安、华为一批科技型企业正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商业模式,在各自的“赛道”上发挥力量和优势,助力全民抗疫。

疫情期间,这些科技型企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功抢跑,与经年累月的高研发投入密不可分。“科技战役”的胜负手,拼的就是科技实力。大手笔研发投入的背后,是底层技术与产品模型的海量积累,以至于在疫情出现之时,这些科技公司能快速响应上线很多创新型产品。

历史的规律一再证明,缺乏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或许可以风光一时,但注定无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更无法引领时代的进步。从这个角度看,敢于坚持长期科研投入的企业,正成为市场上的稀缺品种。

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完成贷款

随着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感叹“贷款发工资只够维持3个月”,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快暴露出来。事实上,疫情重创线下商业,按照恒大研究院的分析,短短七天假期的春节假期,电影票房+餐饮零售+旅游市场三个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

一份由北大、清华联合995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研问卷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约30%的企业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将超过50%,58%的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的企业预计,如果疫情持续,自身现金流将难以维持3个月。

如何让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在这次战疫中“活下去”?这是此次抗疫行动的另一个主要战场。央行、银保监等监管层对此也密切关注,但想要赢得这场战役需要监管、金融机构、企业、科技公司等多方的共同配合,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些科技企业已经在积极行动,奔赴不同的战场。

以阿里为例,针对疫情对商家经营造成的冲击,阿里旗下各业务板块相继推出了帮扶措施,比如对所有天猫商家免去半年的服务年费,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补贴供应链和物流等。

腾讯推出针对中小企业战疫帮扶计划,免费为超过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海量云资源和协同办公产品。

平安集团孵化的金融科技云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OCFT.US)则锚定了金融科技这个战场。不同于线上化、数字化、标准化的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仍无法摆脱线下作业环节,而疫情的发生使得客户拓展、尽调等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针对这方面的痛点,金融壹账通迅速投入技术力量,搭建智能金融超市,接入平安银行、小米小微贷、浦发发票贷等30余家金融机构的近百款贷款产品,为广大小微商户提供额度3-20万元的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用户从申请贷款到获得放款的每一个流程都无需出门,全程在线办理。

金融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疫情期间,虽然仍有部分银行网点营业,但亲临线下的客户实乃屈指可数,几乎所有的银行客户都将线上服务作为其办理业务的首选。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近来各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达到96%。疫情或许加快了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进程。

这个趋势正符合澳大利亚作家布莱特·金提出的银行4.0概念。银行4.0状态是布莱特·金设想的未来行业状态:“科技改变银行生态”、“银行即服务”,“银行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物理上的银行则不再是重点”。

银行4.0并不是让银行来适应技术,而是更好的了解银行业如何通过技术来提供服务,因为银行业务都需要技术来帮助交付。

针对疫情期间的存款难题,金融壹账通为某银行提供了智能存款解决方案。该银行上线以来存款规模增长显著,在疫情期间更是表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零售存款和客户分别增长14亿和13万户。

疫情使得线上零接触式的金融服务成为刚性需求,持续的疫情也改变了办公习惯和商业生态。除了智能存贷款之外,壹账通还推出了智能办公、智能销售、智能风控、智能运营等产品矩阵,在不同方面为全民抗疫助力。

从全世界来看,远程办公在欧美国家普及率较高。但是在中国,尤其是金融行业,由于合规和风控的严格限制,“云办公”一直难以大规模推广。

但是凶猛的疫情却为“云办公”打开大门。疫情期间,金融壹账通整合快乐平安、知鸟等产品,扩容即时通讯、直播、线上课程和培训等功能,支持企业远程办公能力。

目前,知鸟已上线多家保险公司,现有1.5万代理人正式使用,潜在覆盖用户数预计将达到32-42万代理人。仅2月11日当天,某保险公司在知鸟平台的学堂直播,单日场次近17000场,观看人次245万,在线峰值70多万人。

疫情期间银行线下营销获客受阻,金融壹账通的智能SAT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SAT客户经理工具的支持下,通过整合健康保险产品、线上诊疗、疫情地图、卫生用品等产品,帮助银行解决了针对疫情的线上营销和服务能力。

产品已经签约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在内的4家客户,其中某大型国有银行在线上诊疗上线后,客户日均停留时长提升了20%;某线上资产管理平台在疫情相关产品上线后,其注册量和访问量也有近7%的提升。

在智能风控领域,疫情期间,壹账通推出智能风控轻量级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进件、智能贷后(催收联盟),全面升级无纸化线上贷款业务流程。申请流程简化60%,进件、审批效率由原来1-2天提升至最快10分钟,欺诈率降低37%。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已经接入,一些合作银行在疫情期间有效控制了贷后指标的严重下滑。

疫情使得依赖物理网点的客户向线上迁移,手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电子渠道业务均有较大的增长,进而加速了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进程,有金融科技优势的银行在业务层面将更富竞争力。

巨资研发,抢跑抗疫“赛道”

我们不禁要思考,疫情之后,线上金融的需求是否依然如此强烈?答案是肯定的。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一次考验,新问题也推动商业模式进化和蝶变。回顾历史,2013年的非典疫情催生了线下到线上商业模式,造就了马云和阿里巴巴。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少“巨头”,都是在那一次危机之后嗅到了商机。

这次肺炎疫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与2003年的“非典”截然不同。彼时,线上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但如今线上金融已经步入了成熟的阶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是商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都将提供助力。

若干年后,我们回首行业发展时或许会发现,今天的疫情加速推进了金融行业往科技领域升级。

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科技水平,这正是金融壹账通的“赛道”。

目前,金融壹账通提供超过50种的云原生产品,既可以通过模块化部署产品、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也可以将产品组合成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端到端的需求。

这不是偶然。硬科技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强国不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Facebook、亚马逊、谷歌还是腾讯、华为、阿里,都在科研方面持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保持长期创新能力,并快速发展的企业,都是依靠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干出来的“。时不我待,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也需要较大的投入,意味着谁先加大投入跑马圈地,谁就能抢占先机。

壹账通在这次战“疫”中展现出的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其长久的研发投入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壹账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2亿元和11.5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8%和49%。

壹账通看中的不是短期的盈利,而是更长远的未来,更宽广的空间,所以敢于在科技研发上持续大手笔的投入。这是战略,也是眼光。截至2019年9月末,壹账通已经累计申请国内专利2850项,国外专利申请542项。

据奥纬咨询估计,中国金融机构2018年总计投入1522亿人民币用于科技开支,这一数字将以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将达到4008亿人民币。

2月19日,壹账通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2019年金融壹账通收入达23.28亿元,同比上涨65%,坐拥3707家客户,是中国所有科技云服务平台中客户数量最多的企业,客户涵盖中国所有主流银行(6大国有行及12家股份行)、99%的城商行和52%的保险公司。2019年公司优质客户数达473家,同比新增252家。

这份年报也是壹账通坚持长期研发投入策略的亮眼成果。在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之下,壹账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产品矩阵和科技服务能力,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带来经营上多方面的改善与提升。

不难发展,金融壹账通已经开始享受研发投入带来的长期受益。2017年,净亏损占营收比104%,2018年下降至84%,2019年进一步下降至71%。

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层多次强调,金融壹账通50%的成本是放在新产品上,如果不做新产品的话马上可以盈利。但金融壹账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需要长期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从而筑成自己牢不可破的壁垒与护城河。

“市场对在线业务管理和云解决方案的认识及需求将会增加。目前,市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过。”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

不懂历史的人不懂现在,也看不到未来。正如“非典”加快了电商行业发展的步伐,新的商业模式和帝国,也许正随着疫情的发酵不断酝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