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汉下池洗澡,险些灭绝一个极危物种

醉汉下池洗澡,险些灭绝一个极危物种
2021年04月10日 12:00 物种日历

大约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之间忽然流行起了一种名为“魔法鱼”的小玩意。不同于需要带水和容器一起售卖的小金鱼,魔法鱼的包装只有一个简陋的纸盒,里面装着一袋不知为何物的“干燥泥土”和其他杂物,此外看不到任何水或活物的痕迹

网络上售卖的魔法鱼|淘宝网

或许会有人问了,都说鱼离不开水,这魔法鱼里不仅一点水都没有,而且还有一袋“泥土”,难道这鱼是从地里种出来的吗?其实鱼还真就在这包泥土里,而这也是它的“魔法”所在了。

根据包装上的说明,将泥土泡入水中后等待,其中便会“孵化”出小鱼。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孵出后的小鱼不论是泳姿、形态、发育模式都和其它鱼类一般无二,包装里的杂物中还附赠了海水晶和卤虫卵作为幼鱼的食物。只需短短数周,这些幼鱼便能发育为色彩鲜艳的成鱼,之后一年左右便寿终正寝。

从土里孵化出了色彩鲜艳的成鱼 | Adison Borszcz / Flickr

耐旱的小鱼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真正的鱼类,所谓的“魔法”则来自其特殊的鱼卵。这种小鱼名为贡氏圆尾鳉Nothobranchius  guentheri,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类柔软脆弱的鱼卵,贡氏圆尾鳉的受精卵异常坚固,且极耐干旱,在无水干燥环境中休眠数月后依然可以正常孵化。而这一“开挂”般的逆天能力和其原产地生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非洲大陆的旱季 | Le Soleil dans la Main / Wikimedia Commons

贡氏圆尾鳉来自干旱炎热的非洲大陆,每年旱季它们生活的水域会有长达数月的彻底干涸期。为了延续种群,这些小鱼们会在旱季来临前将卵产于水底的泥炭土中。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这些鱼卵产生了厚壳和休眠期等一系列应对旱季的机制,较短的生命周期也使得其种族的延续在一年一度的旱季面前游刃有余。值得一提的是,贡氏圆尾鳉的受精卵还曾随神舟七号上过太空

拥有类似习性的小鱼还有一些,而它们都来自贡氏圆尾鳉所在的鲤齿目,属于“鳉鱼”的范畴中。观赏鱼界的玩家们将这些色彩艳丽、产卵习性独特的小鱼统称为“卵鳉”,相对应的则是以著名入侵物种食蚊鱼和著名观赏鱼孔雀鱼等花鳉科鱼类为代表的“胎鳉”。但总的来说,这些鳉鱼都体现出了顽强而惊人的环境适应性

孔雀鱼丰富的品种和颜色 | Melanochromis /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魔法鱼”贡氏圆尾鳉所展现出的独特繁衍手段已经足够magic,但真正被冠名“魔鳉”的却另有其鱼,而且要更为特殊。

死亡谷中的顽强生命

美国西部莫哈维沙漠的死亡谷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炎热的地区之一,这里曾达到过56.7℃的极端高温。而在死亡谷中心地带有一个石灰岩的洞穴,被称为魔鬼洞,洞穴中有一汪水潭。水潭十分狭小,只有约3米宽,20米长,最深处有130米左右。由于魔鬼洞每年有2个月的时间无法获得足够的阳光,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降低,水体缺少氧气,而且水温长期维持在33.3-33.9℃的高温状态。然而就是在如此极端狭窄的水域里,依旧生活着一种顽强的小型鳉鱼——魔鳉Cyprinodon diabolis

魔鬼洞中的魔鳉|OlinFeuerbacher/USFWS

1930年Wales在这个小水潭里发现了这种全长2.5厘米左右的鳉鱼,并依据发现它的洞穴将其命名为魔鳉。

和大多数生活于洞穴中的鱼类(如之前讲过的金线鲃)一样,魔鳉的祖先原本是一种生活在美国西部沙漠(那时或许还不是沙漠)里的某种鳉鱼,后来因为地质变化被困在了这个小水潭里,进行了5-6万年的独立演化,本就具有较强表型可塑性的鳉鱼逐渐适应了这个狭小、高温的小水潭,成为其中特有的魔鳉。值得一提的是,类似魔鳉这种地质变化导致狭域分布的特殊小型鳉鱼,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沙漠中还有好几种。

魔鬼洞狭小的水池 | Pacific Southwest Region USFWS / Wikimedia Commons

魔鬼洞水潭一端有一处石灰岩平台,大约6米长3米宽,平台受阳光照射而长满藻类,成为魔鳉唯一的觅食和产卵场所。正是有了这处平台,魔鳉们才能在这里生存数万年之久。由于生境狭小环境恶劣,魔鳉通常都为一年生。每到繁殖季节,和大多数鳉鱼一样,魔鳉也存在鲜明的性二型表现:体型较小的雄鱼体色会转为辉蓝色,鱼鳍变为黑色;而体型较大的雌鱼则为黯淡的灰色。交配过后雌鱼会将鱼卵产在布满水藻的石板上,由于洞中食物贫瘠,魔鳉的繁殖能力并不出色,这意味着一旦种群遭到破坏它们很难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数量,也为它们日后艰难的处境埋下了伏笔。

魔鳉体色为梦幻般的辉蓝色 | Olin Feuerbacher / Wikimedia Commons

在刚被发现时,洞中的魔鳉上有成百上千条。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美国西南地区干旱,人们开始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不加以节制的使用魔鳉生活的水潭水位大幅下降,生境进一步被压缩,许多魔鳉因此死去。1967年,魔鳉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法案里的第一批物种。1976年,美最高法院规定要保留魔鬼洞的最低水位,减少地下水的抽取,以期能保护魔鳉与洞中的其他生物。

魔鬼洞旅游景点的标牌|KenLund/Flickr

日益减少的种群

然而生境压缩仍让魔鳉种群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到上世纪90年代,洞里的魔鳉只有500余条,科研人员将魔鬼洞用铁丝围起来,限制游客参观以保护脆弱的魔鳉种群。然而和几种野外灭绝的沙漠鳉鱼一样,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境逐步消亡使得魔鳉的种群在人类的保护之下不增反减,魔鬼洞里的水温上升,对鱼卵孵化和小鱼的存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食物减少和基因多样性不足,也时刻威胁着魔鳉的生存。

魔鳉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 Olin Feuerbacher / Wikimedia Commons

到2013年,科学家推测魔鳉的数量可能只有两位数了,而在非繁殖季节只能观察到35条魔鳉,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其他手段拯救这种神奇的小精灵。对于物种的保护人们通常采取两种手段: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前者适合生境尚在的物种保育,如在魔鬼洞附近架设铁丝网。后者则适用于生境消亡的物种保育,如朱鹮等。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在魔鬼洞外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启用了阿士梅多斯鱼类保护区,建造了一个类似于魔鬼洞的人工环境意图为魔鳉营造新的家园,又为保险起见将一些魔鳉养在各大水族馆等人工环境中期待它们能在异地开枝散叶,避免将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中。

人工繁育魔鳉的水族箱 | Pacific Southwest Region USFWS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天不遂人意,这些背井离乡的魔鳉或是死去,或是在新的家园里停止了繁殖活动,又或是和闯入的其他鳉鱼发生了杂交。对成鱼的迁地保护并未取得显著进展,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魔鳉种群的萎缩。人们开始转变思路,用绳结等制造人工产卵环境,以此收集洞中的魔鳉卵带至洞外孵化成幼鱼后放归洞中。

艰难求生的小鱼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4月,三名醉汉闯入了死亡谷。他们开枪破坏了魔鬼洞围栏的门锁,并在水潭边上大肆破坏,一名男子甚至还跳进水里游泳。最后留下了一地呕吐物、空酒瓶和一潭浑水,甚至直接导致了一条成年魔鳉死亡。当时正值魔鳉的繁殖期,三人还毁坏了很多鱼卵,让魔鳉们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魔鬼洞洞口|KenLund/Flickr

2018年6月,科学家在经过系统观察统计后只发现了38条魔鳉。然而洞外繁育基地却迟迟难有进展。原来,魔鬼洞中的水生甲虫不知何时也随着鱼卵进入了繁育基地,并在其中大量繁殖,袭击幼鱼和鱼卵。人们将甲虫全部清理出去后,繁育基地里的鱼卵才得以成功孵出幼鱼,之后人们再把这些幼鱼放生到魔鬼洞里去壮大野生魔鳉种群。

等到2018年底再次观察时,魔鬼洞里的魔鳉数量增加到了187条,短短几个月就翻了好几倍。在人类的帮助下,魔鳉又重新在魔鬼洞中站稳了脚跟

工作人员在统计魔鳉数量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 Wikimedia Commons

有人说魔鳉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鱼类,但在我看来魔鳉比起如大鳉等已经灭绝的同族,能在灭绝边缘得到人类的帮助无疑是幸运的。事实上类似的抢救性保育措施在许多沙漠鳉鱼身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被保护在墨西哥沙漠人工模拟泉眼中的偏嘴裸腹鳉等等。

魔鳉的种群正在慢慢恢复 | Olin Feuerbacher / Wikimedia Commons

或许会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花大代价去保护这些看起来毫无价值的小鱼,而不是让它们和沙漠里那些化石一样成为过去?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从功利的角度来回答,但有能力维护其他物种在这颗星球的生存权利,这或许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吧。

魔鬼洞介绍魔鳉的标牌|KenLund/Flickr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