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马云:隐藏在对话中的理想与命运

马斯克&马云:隐藏在对话中的理想与命运
2019年09月18日 00:10 泰伯网

泰伯网 午夜犀牛 | 撰文

北纬40度,奥林帕斯山西北,马斯克的目的地是阿卡迪亚平原。数年后的某个时刻,他的火箭会降落在平原上。红色沙砾无边无际。

假设一切顺利,人类在火星的第一个基地会在着陆点附近开工。未来,它大有可能成长为人类在地球外的首座星际城市。城里有公寓、有商店,有工作、有约会……一切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能找到。只不过它距离加利福尼亚有几亿公里,对绝大多数地球人而言仍旧遥不可及。

尽管如此,当仰望星空时我们能肯定地知道,那些闪烁的光点并不仅仅只是岩石、气团、尘埃,至少银河系的某颗星已经不再荒芜,有人正在那里工作、生活,遥望地球。

……看过马云和马斯克8月在上海的对话,我找出马斯克的火星计划书重新回味了一遍。

到目前为止,马斯克的计划都在坚定地执行着,他正在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幻变成现实。理论上讲,他是距离火星最近的那个人。即使身为旁观者,稍一想象,身体深处都会生起莫名的激动。

梦想一旦实现,马斯克作为缔造者,很难想象会获得何等宏大的声望。从南非到美国再到火星,他的名字会传遍太阳系。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远非裂土封疆、发现新大陆可比,应该更接近于宗教体验。

可是,为什么要去火星,为什么对火星这么好奇?

01

阿西莫夫们

去年马斯克的重型火箭将一辆特斯拉跑车送上太空,同去的还有一套科幻小说——阿西莫夫的《基地》。

在马斯克早年的经历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科幻小说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深刻影响。在这其中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以及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给了他关于太空的最初启示。

马斯克出生于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在17岁离开南非之前,他的人生笼罩着让人难过的灰色。

父母在他8岁时离婚,三个孩子跟着母亲而去,只有他一个人留在了父亲埃罗尔身边。他本想陪着埃罗尔,使他不至于太过孤单,但是他并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并因此饱受精神虐待。以至于40年后回忆起那段经历,他都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

“他是一个如此可怕的人类,”马斯克声音颤抖。“你不知道有多糟糕。他已经实施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犯罪。他已经实施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邪恶事物……”眼泪默默地从他的脸上流下来。

在学校马斯克还备受欺凌,因为他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孩子。在南非当年的古怪氛围里,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直到16岁长高大后,他才用自己的拳头把所有欺凌挡了回去。

孤独、压抑、饱受欺凌,多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被彻底摧垮,但马斯克没有。他将注意力从外部转移到自己所能掌握的有限空间里,他用大量阅读排遣孤独、寻找答案。

在接受《滚石》采访时马斯克甚至说,“我是靠书养大的。书,然后是我的父母。”

在阅读中他遇到了尼采和叔本华,也遇到了阿西莫夫和道格拉斯。这个时期大概是上个世纪80年代,距离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

在阿西莫夫和奥尔迪斯看来,《弗兰肯斯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创作于1818年。

我国科幻作家吴岩将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萌芽初创时代(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黄金时代(二十世纪30年代——60年代),新浪潮时代(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新浪潮以后(70年代中期——)。

初创时期长达一个世纪,从玛丽·雪莱起诞生了大量科幻作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这一阶段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等。

其后的黄金时代虽然只有二三十年时间,但是科幻创作极为活跃,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作家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被马斯克送入太空的《基地》系列,其他还有《1984》《2001年太空漫游》《童年的末日》《沙丘丛书》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则如海因莱因、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人。

而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来自于美国出版界。1932年,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在其主编的《科学与发明》杂志上,开始发行科幻小说专刊。与此同时,小约翰·坎贝尔在1938年到1971年的三十年里,主编了重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

除了主编杂志,小约翰·坎贝尔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从来稿中发现作者,并亲自指导、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题目。在他主编《惊奇科幻故事》的三十多年里,他发现并挖掘了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格特、克里福德·西马克等大量作家。

在出版商的努力推动下,科幻小说逐步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文化,并最终具备了成为产业的可能性。

新浪潮时期的时间很短,不到二十年,马斯克就出生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科幻小说开始向主流文学靠拢,希望获得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巴拉德、布里安·奥尔迪斯、米切尔·莫考克和美国的菲立普·法马尔。

再之后进入所谓的塞伯朋克时代。这一时期,很多作家开始反思科幻小说迎合主流文学的立场和动机,并开始回归传统科幻的写作方式。

回顾科幻小说的发展,能深切明白这样一股力量给西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在西方科学史上,尤其是航天史上,常常是科幻与科学相伴而行。很多时候是科幻在前,科学隐身其后。而马斯克所推进的火星计划,乃至电动汽车、太阳能等事业,最初的火种就来自于此。

“阿西莫夫当然具有影响力,因为他将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于某种现代银河帝国,”马斯克解释道。“我从中得到的教训是,你应该尝试采取一系列可能延长文明的行动,尽量减少黑暗时代到来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黑暗时代统治的长度。”

02

南非南非

1988年,17岁的马斯克高中毕业后离开南非,来到加拿大。加拿大是他母亲的祖国。但是他没有得到父亲的祝福,“他非常有说服力地说,我将在三个月后灰溜溜地回来,我永远不会成功,我永远不会做任何自己的事情。他一直称我为白痴。”

马斯克在南非的17年很艰难,他熬了过来。他从书中、从欺凌中、从孤独中找到了答案,学会了方法,但是这并不是全部。

塑造马斯克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人生的细节,事实上人们可能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南非。

马斯克1971年生于南非,1988年离开。

上个世纪70年代,南非政府利用廉价的黑人劳动力,白人的管理才干,还有无穷无尽的矿藏——黄金、钻石、白金、铀、锰,以及占全非洲储量87%的煤炭——已经把南非建设成非洲唯一一个接近于西方发达世界的国家。当时的南非经济基础稳固,基础设施发达,按照白人的人均收入计算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十一个粮食自给有余并有余粮出口的国家之一。其黄金开采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三,能够制造从电冰箱到汽车的各种产品,每年出口大量的粮食、葡萄酒、纺织品和机器。

但是另一面,1948年南非国民党执政后,开始全面推行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黄种人、印度人及其他混血种人)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非白人给予歧视待遇。

国际社会一直在对南非施加压力,希望其放弃种族隔离制度。但以南非当时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使其完全无视制裁。

1976年6月16日,约翰内斯堡的索韦托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起义,这一事件导致500多名黑人被杀害。1985年7月南非政府宣布在36个黑人居住区实行紧急状态,在索韦托事件十周年前夕又把紧急状态扩大到了全国。

1987年8月9日,约翰内斯堡附近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南非黑人矿工大罢工,罢工人数多达34万,南非一半的金矿和1/5的煤矿因此而瘫痪。

这一年马斯克正在读高中,虽然“贵”为白人,但面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他不可能没有触动与思考。

事实上,白人男子在当时的南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68年,南非开始施行强制募兵制,如果违抗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六年监禁或流放到其他国家。他们从一开始就被教育:参军受训是保护国家、家庭和价值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白人利益,整个国家的白人群体几乎都被动员起来。学校的同学欺凌马斯克,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种思维。

正因如此,南非的很多白人青年其实极其压抑,“所谓民主国家的自由抉择在南非白人当中几乎闻所未闻”,“责任和服务”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白人青年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可想而知有多么强烈。

某个时间,一名年轻人从美国偶然带回一盘卡带。卡带里的音乐很快席卷了南非的白人青年群体,并由此制造了另一个关于南非和美国的、超现实的传奇故事。(有兴趣者可找《寻找小糖人》来看)

1991年南非废止了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1995年,强制征兵制度被取消。

马斯克从未评论过南非的过往,但是很难让人相信,17年生活,敏感如他怎么可能会对当时的国家、制度没有任何思考。1988年离开不是偶然。

“我尝试做有用的事情,”他解释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望。有用意味着它对社会其他人有价值。这些有用的东西是否有效,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未来变得更好,实际上也更好?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让未来变得更好。”

03

互联网大佬

在南非结出的种子,最终在美国肆意生长。

马斯克从加拿大辗转美国后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他连续创办了Zip2、X.com、PayPal,出售后跻身亿万富翁行列。之后入主特斯拉,创办SpaceX,发火箭、发卫星,制定火星移民计划……

马斯克在南非经历的一切很难说有多特别。如果不出走,他大有可能会泯然众人,或者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就像种子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土壤、墒情一样,马斯克的成功也得益于恰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美国的科技、文化环境和航天战略等等。这些条件完美契合他在南非打磨出的抱负与个性,于是有了“硅谷钢铁侠”的传奇。

机缘与抱负契合,是命运之幸。

当8月底马云与马斯克坐在一起,尝试谈些什么的时候。我发现两人有太多的相同点了。

马云在大学之前的人生也一直很挣扎,学习成绩并不好,高考屡考不中,打工被人歧视,饱受磨难。而在此时,给他带来力量的同样是小说,包括金庸的武侠和路遥的《人生》等。这其中尤以金庸武侠对马云带来的影响更久远。

人人都知道马云的花名是“风清扬”,其办公室名为“桃花岛”,阿里还有个“达摩院”。

马云坦言:“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给我个人的影响非常深,对阿里巴巴文化影响也非常深。”

有阿里员工回忆,2004年进阿里的时候马云面试,没问工作却一直在跟他聊金庸的武侠小说,聊对侠义精神的理解。

马云在第一届西湖论剑也说过,公司招聘只要对方对金庸的书感兴趣,八成的人都给录取了。

类似于西方的科幻小说,武侠小说也是我国一个比较悠久的通俗文化现象。较早期的武侠小说比如《三侠五义》,其成书年代在清嘉庆年间,与《弗兰肯斯坦》的创作基本同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新派武侠开始进入创作高峰期,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名家辈出。

但是来自港台的新派武侠进入大陆的过程比较曲折。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即使连《三侠五义》这类传统武侠小说的出版都受到严格控制。1982年、1985年国家又连续出台禁令,严厉控制各类武侠小说的出版。直到1992年8月,武侠小说的出版审批制度才得以彻底取消。也就是说,在1992年之前大陆看到的金庸、梁羽生、古龙,基本都是盗版。

在人生最挣扎的前20年,马云和马斯克都在从充满想象力的流行文化中汲取力量、收获启示。最终,两人同时在1995年开始创业,并且都通过互联网收获了成功与财富。

04

为什么去/不去火星

马云在上海说:我对火星没有兴趣,我对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更感兴趣。但是我们必须对未来负责。

马云的关注点是当下,是地球,他觉得只有解决好今天的问题,未来才能更好。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传统有遗失,但好在他从武侠小说中重新找回来了,虽然不是全部。

马斯克要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人类未来的命运;马云则遵从着金庸小说中“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努力用商业的手段为现实世界创造机会。

马斯克计划在火星的降落区是阿卡迪亚平原。阿卡迪亚在西方文化的含义类似于我们的“世外桃源”。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是人之共性。

参考:

《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摇滚”人生》

《马斯克的使命DNA》,程天一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来龙去脉”》,阎京生

《南非的挽歌:种族隔离始末》,王子铭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吴岩

《被遗忘的一代人:南非“强制募兵制度”下的白人青年》

《马云如此崇拜金庸,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西北文艺苑

《武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坎坷往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