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合伙人武凯:疫情过后,这三大医疗子行业将加速发展

创新工场合伙人武凯:疫情过后,这三大医疗子行业将加速发展
2022年05月18日 09:45 动点科技

过去两年,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医疗投资变得异常红火。除了大量医疗科技企业在二级市场上市以外,也有相当规模的一级市场资金涌入 A 股和美港股的医疗赛道,其中包括传统的医疗基金、TMT 基金以及 2.0、3.0 的基因。

但从 2021 年 2 月起,整个市场进入调整期:A 股医疗器械公司的 PE 估值下调至 12 倍以下,处于历史底部,美股中概股 IPO 趋近于 0,港股新股破发率走高。俄乌战争、持续的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博弈让整个一级市场也充满动荡。

但在市场整体的悲观情绪中,从募资与退出两端来看,医疗赛道仍充满机会。数据显示,2021 年中美医疗 VC/PE 基金募资额均创历史新高,未来 3~4 年,中美医疗投资一级市场的资金充裕;2022 年一季度,中国医疗健康赛道境内外 IPO 数量达 21 家,远超半导体与电子设备、化工原理与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作为医疗投资的新军,创新工场的合伙人、医疗投资业务负责人武凯对这一赛道也有着自己的深度洞察与独到见解。

交叉学科穿越医疗投资周期

“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我们对于医疗市场的热情和信心来自于科技的发展。” 武凯指出:近 20 年涌现的创新技术技术将候选药物的研发周期从 20 个月缩短为 65 天;过去 10 年间,医疗创新迈入了科技催化的高峰期,肿瘤免疫细胞疗法 (CAR-T)、基因编辑、脑机接口、AI 设计小分子、预测蛋白质结构等前沿技术应用取得重大突破;10 年间,创新技术也缔造了 moderna、GENOMICS、Exact Sciences 等最具成长性的医疗企业;过去 18 个月以来,以荣昌生物、传奇生物、北京科兴、九安医疗等为代表的中国医疗企业也在国际化道路上高歌猛进:产品获得 FDA 批准,销往美国等国际市场……

武凯认为中国医疗产业正在开启 “医疗+X” 的创新增长范式,跨界交叉和融合创新是现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具体形式包括医疗+信息技术、医疗+自动化技术、医疗+材料科学、医疗+可穿戴设备等。以此为焦点,创新工场布局了医疗创新的五大赛道:AI 智能化医疗技术、自动化设备、生物科学基础设施、预防医学与服务、新一代疗法科技。

虽然布局医疗仅 3 年多,但与老牌医疗基金相比,强大的全球 AI 资源、国际医疗巨头的产业与渠道人脉、独特的硬科技生态协同、顶尖的交叉学科团队也构成了创新工场医疗投资的基石。

“Deep Tech VC 的基因为创新工场带来了独特的交叉学科视角,其打造的专业医疗投资团队帮助创新工场投到了行业中最优秀的一批企业家。”

据了解,创新工场所投资的医疗创新企业中:镁伽机器人研发了高通量自动化核酸检测系统,被首次应用于国内大规模核酸检测;被投企业鑫君特的一款手术机器人拥有中国首个获批的导航+自动执行的骨科智能手术系统,正加速商业化;中博瑞康是能够提供细胞制备工具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国产品牌;致善生物是分子检测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已经拥有全球最齐全的结核诊断产品线;瑞风生物是国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基因疗法的第一梯队企业。

医疗+AI 投早的逻辑与策略

作为创新赛道,医疗+AI 属于强监管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这意味着一定的风险性。创新工场选择在这样的领域坚持早期投资出于哪些考虑,有哪些投早的策略?

在中国,有 70%~80% 的病人会选择在最顶级的三级医院、包括沿海的地区就医,但还有相当多的医疗资源分布在三线、四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武凯表示,“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而 AI 医疗主要解决的就是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医疗影像的读片、病理领域的 AI 等,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医疗+AI 相比于美国有着更多的机会。”

据武凯回忆,2014 年起,医疗+AI 的概念就已出现,彼时市场上做医疗+AI 的企业大多有着人工智能的背景,想用 AI 的能力与算法去颠覆医疗赛道,但不少都碰了壁。虽然当时已出现 AI 与其他领域结合的成功案例,但 AI 进入医疗赛道后却并不太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参与者过分低估了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且过份强调了 AI 技术的领先性而忽略了医疗行业自身的特点。这也导致虽然很多医疗 AI 项目完成了大笔融资但却看不到真正产业化的机会。

如今,随着对行业思考的逐渐深入,早期 AI+医疗创业团队更多是想通过 AI 来为医疗赋能,现在的投资人也会帮助创业团队打开产业化格局,在创业初期就做好产业方向与产品推出的规划。

此外,2020 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对 AI 医疗三类证下发增速提效,这也 AI 医疗行业商业化扫除了直接障碍。随着眼底 AI、肺部 AI 等多家医学影像 AI 以及 AI 新药研发企业们陆续拿下 AI 医疗三类证,也为其他 AI 医疗厂商提供可参考范本,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因此,当前的 AI 医疗早期投资中充斥着机会,并不悲观,一些企业也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拿下里程碑级别的订单。

关于如何避开 AI 医疗早期投资中的 “坑”,武凯的体会是不仅要有很好的产品,还要重视整个应用环节。他举例称,之前很多做 AI 读片的公司都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医院方愿意免费使用,但不会为之付费。

而创新工场会和产业的投资方进行联动,“我们和 GE、Healthcare 等公司开展早期的合作,想把我们投资的企业加入产业巨头的生态圈。简单来说,如果你是做 AI 影像、AI 超声的,一开始就应该学会怎么去跟 GE、西门子、飞利浦这样的公司合作,应该绑定他们的硬件一起去卖;如果你做 AI 药物研发,你一开始应该有非常资深的医药行业的专家介入,帮助你们更好地对接资源。”

引入产业资本共投,和产业伙伴一起孵化公司,为创新工场规避了早期投资的一些风险。创新工场寻找的是AI算法科学家搭配医疗行业领军企业的创业团队,他们对于行业的认知更成熟并且已经有了稳定的医院渠道和医生资源构建的完整生态。

新冠后的三个新增量

当前医疗赛道的火热离不开新冠疫情的催化,疫情影响着药物与疫苗的上市进度,进而影响着医疗企业的营收增长,比如 Moderna 的 mRNA 疫苗就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快了验证与进入临床的周期,中外医疗上市公司近期的财报也体现了这一点。

但撇开疫情红利之外,医疗技术的革新与变化仍然是医疗行业最底层的逻辑。可以说,医疗技术的革新与变化可能会是已知所有行业最快的。

武凯认为,新冠过后,还将有以下 3 个细分赛道将引领新阶段医疗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预防医学,新冠疫情强化了人们对于疫苗与分子诊断的概念:近两年大批中国的体外诊断 IVD 企业成功 IPO,业绩出现几十倍至上千倍的增长。新冠疫情之后,预防医学将变得更活力。

第二是医药供应链的上游。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医药企业更加重视和保护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医疗行业已经证明,不论是资本还是下游的生物医药和疫苗企业现在都会更倾向于将国产的反应器、国产的填料加入备选。他们担心用以前完全进口的方式会在不可抗力下造成供应链紧张。

第三是数字化的临床 CRO(合同研究组织)。药企通常是经由病人到医院就诊来获取其临床数据,而在过去几年的新冠疫情中,美国 FDA 积极推动远程临床 CRO 的发展,开始认可远程临床数据,在可穿戴设备的加持下,让很多病人的数据足不出户就可被采集。

当下医疗赛道中出现了一些短期的泡沫,市场回调行情下,部分投资机构无奈选择躺平,但武凯却认为当下或许正是锚定下一批高成长企业的最佳时机。他透露,近期,创新工场的团队在做更多的赛道行研,约见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在使命感的驱使下,手握资金的创新工场仍在更积极的寻找与创造投资机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