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工程师的角度来讲,未来整个设计和施工包括后期的运维会出现一次技术革命

从建筑工程师的角度来讲,未来整个设计和施工包括后期的运维会出现一次技术革命
2020年11月24日 16:21 观察者网

【本文由“Chris”推荐,来自《我是土木人,深圳几个项目使我自豪,但不会向孩子主动推荐土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张师祈

其实楼主说的这条,我在你毕业之前,16年年初的时候已经有感觉了。。。

当时约了一个深圳设计院回重庆创业的建筑设计师,就喝喝茶聊聊天。感觉他给我分析得很对。。

我们这行,看起来是高门槛高收入,但是也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专业里了,给自己造了一个安全区。连人际交往也基本都是圈子里的,其实视野很窄,对社会了解程度很低,还往往不自知,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高明。其实我们这样扛风险能力很弱。如果哪天行业不行了,转行都没办法,因为已经脱离社会太久了。就像楼主说的,都不知道转行能干什么。这种焦虑不是楼主一个人,几乎我身边所有的同事都是这样,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可以眼见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完成,中国的项目开工量是一定会下降的,这又加深了这种焦虑。至于向国外输出产能,我对施工的信心总体大于设计。。

他打了个比方,他说搞建筑的,甚至有的方面还不如出租车司机。至少人家整天开着车在城里面转,搞不好转到一个地方,发现人流量不错,可以开个早餐店或者小卖部什么的,回家就把小生意搞起来,其实要比我们有办法得多。

既然转行不可能,但是要对抗这种焦虑,我提供一些思考。

我想出来的办法是,第一,尽量考证,保证职称。未来项目量下跌,要出清一部分冗余,以什么标准?职业资格证和职称是一个硬指标。如果不下定决心转行,要继续在行业里找碗饭钱,这两个东西就是能继续留在行业里的合格证。

第二,尽量拥抱技术革命,甚至要自己参与进去。要知道,工程建筑领域在我父辈那个时代,是很吃香的。但是最近几十年,项目量爆发式增长,而收入增长缓慢,业务量上去了,单个业务收费断崖式下跌。根究其原因,就是行业从业人数增长,竞争摊薄收益。但是行业从业人数的增长,背后原因是技术的完善和新工具的运用。很好理解,90年代早期都是用手工作图,建筑师除了设计,要需要完成大量的作图工作,而当时设计院会给设计师配备大量绘图员,专门拷贝联系图。那时候建筑和结构工程师的配置比例是3:1.后来开始运用电脑绘图,消灭了绘图员这个工种,而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配置比例变成了1:2,因为电脑对绘图的效率是革命性的,而对结构工程师来说,则是最繁重的一部分工作,受力计算直接交给计算机了。这是单个项目人员需求减少例子。而随着设计到建造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大一部分知识的门槛变得极低,甚至不需要5年制建筑学本科外加3年绘图训练就能掌握。门槛下沉使行业准入变得极为容易。我就接触过很多并不是建筑学专业毕业,被亲戚或者朋友带入行的,经过一两个项目,靠着理解对之前项目的临摹,也能把工作完成得很好。也见过很多审批人员,除了院内自审和第三方审查机构审查是专业人员以外,前几年还有的消防审查,规划审查(这种审查是一种专业性审查,是依据法规条文来审查是否违反,或者做数据统计的,跟规划委员会这种项目评判不同),很多审查人员也不是专业科班出身,就经过单位的培训,外加一套成熟的软件工具,和一套完善的规范,也能把工作做好。说这么多,是要明白,这些生产资料的革新,使单个项目需求的员工数量下降,而进入行业的门槛下降,使越来越多人容易进入这个行业,唯一能保证收入的,就只有项目量,这也解释了行业内普遍焦虑的原因。而更焦虑的是,我们又处在了一次行业革命的前夜。

以下待续。。

未来会怎么发展,我个人认为整个设计和施工包括后期的运维会出现一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比上一次用软件取代手工绘图更彻底。上一次的革命其实没有触及本质,只是绘图的工具从针管笔变为了计算机,但是绘出来的图同样要经过打印封装成册交付施工单位,再由施工和甲方读图施工。这一套程序从未变过。但是仅仅这一小步,就把上一代建筑师淘汰了一半以上。几乎50岁以后的全军覆没,40岁的小部分幸存,40岁以下的成了既得利益者。当然资历高的混成了专家的,还可以去搞审查,但是这是少部分幸存者。

这一次的革命怎么来,看看政府这几年在推行的东西就知道。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BIM)。这些东西对设计效率提高大吗,诚然并不大。对施工帮助大吗?我自己没搞过施工,但是接触过很多。当我们把符合BIM要求的设计文件交给施工单位的时候,对方也要求我们提供传统的图纸文件来施工。其实施工是一套体系,要推倒重新建立一套体系会面临很多阻力。但是这两个东西,特别是BIM是政府必须要推动的。因为他的收益不在于行业内,而在于全社会。建筑BIM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人的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建筑内,建筑的数据化运用,也是未来大数据和智慧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未来,一定会引入人工智能来进一步完善设计流程,实际上有的地方已经上了AI智能审图了,甚至我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甚至普通人都可以搞设计,就像玩建造游戏一样,所有的规范条文人工AI会提示你,所有的构件做模块编辑,就像积木一样,再将数据发往厂家定制模块。因为是模块化安装,所以方便数据编程,而背后的施工技术问题,由于提前定义好了模块,解决一次以后就可以重复利用。那时候设计师就不是主要解决技术问题,而是需求问题。但是在近几年的设计实践中,我发现客户对自己的需求比我们明白得多。。。

这些东西,是都在看得见的未来,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数据扩展和应用场景扩展。而这些革命,将会像上次一样,淘汰掉大部分从业人员。

所以要留在行业里,我的忠告是尽早接触新的技术革命,跨入那个门槛。而跨入门槛的成本越高,收益也就越高。能存活下来的几率也越大。。。。

第三,多扩展自己在行业外的视野。像《建筑十书》里第一章写的,古罗马时对建筑师的要求很高,不光要会设计建造,更需要懂项目管理,医学,天文历法,历史,占星等等。确实社会到今天,行业细分是一种趋势,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不管设计和建造,只需要懂自己专业内的东西就足够了。但是在未来,流水线上,人这个零件的需求变少,甚至都不是主要零件时。人应该怎么安放自己的位置?这时候需要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当然我们现在不需要去懂什么古罗马的天文历法,但是维特鲁威任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去学AI,去学大数据运用,学编程,学建摸,学游戏设计,学一些最新的知识。当我们本行业无可发展的时候,本行业的知识+新兴行业,一定会扩展出新的行业和需求。这搞不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说两个例子。父辈本地国营一号设计院,当年招进来一个毕业生。才毕业,专业懂,但是比不上熟练工。在设计方面需要很多年的训练才能独挡一面,但是有个优势口才好。后来嫌画图太枯燥,自己有懂一些灯光。于是开始做建筑专用灯饰。遇到后来城市大量搞光彩工程,政府出钱给大量建筑搞装饰灯。他本人,又是建筑科班出身,又懂建筑,自己又做建筑灯光,又能说会道,这种项目不交给他这种人那交给谁。站上了风口,比在设计院苦熬的前辈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逼乎也常年有建筑师转型的讨论,脑洞也很大。有时候也能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这只是一些很粗浅的思考。朋友,现在行业内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就像资本市场衰退的前夜,有的人在拼命储粮过冬,有人在茫然焦虑,还有的人毫无感觉。大危机来临前,有的人在繁荣中看到衰退的风险,有的人看到在萧条中复兴的机遇。事物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在发展的。当然我是从建筑工程师的角度来思考的,但是毕竟也是跟楼主土木工程师联系最紧密的专业,我也有很多土木工程师从同事最后成为了朋友,因此我常常觉得两者不分彼此。都是苦命在红海里挣扎的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