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谁在从AI中赚钱?

2023,谁在从AI中赚钱?
2023年06月16日 17:18 钱皓

AI正在将世界分成两半。

以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用的面世,突破性地改变了诸多行业与劳动方式。曾经被认为难以替代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正在迎来分解和重构,“灵感”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在游戏和音乐、设计等领域,AI已经开始占据一席之地,据媒体报道,正在大量部署AI的公司中,有的预计一年可节省20万成本。

AI也为一二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从算力和芯片的供应商,到大模型的开发商,乃至应用层的相关概念股,都经历了营收暴涨或估值飞跃。高盛科技投资组合经理布鲁克·戴表示:“我投资科技行业已经30多年了,人工智能是我见过的最令人兴奋的发展之一。

这样的两面性,正是AI作为产业风口的特色:他既可能疯狂烧钱,又提高效率;既让传统产业面临挑战,又在缔造新财富神话;既能抛下人不打招呼,又可将企业送上风口。

对我们来讲,该如何抓住AI风口呢?在考虑对策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AI会突然爆发?

01

AI极简史

AI就像高速公路旁的里程石,“当你在地平线上看到它时,它很快就到你眼前了。”

大模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随着计算机的性能发展,神经网络模型的深度和训练数据的规模缓慢增加。到2006年深度信念网络模型提出,为深度学习模型开辟了思路。2017年,Google 团队研发出了Transformer 架构,深度学习参数规模达到了上亿,真正意义上的大模型才得以诞生,而此时,距离GPT-3的诞生已经只有不到5年时间。

从总体而言,AI产业的发展特质是“缓慢积累,突然爆发”。与新能源、互联网等需要漫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品普及不同,AI因为有芯片和云服务等基础设施部署方便、边际成本低等优势,所以其发展核心是技术进步,只要技术参数达到阈值之后,那么其应用规模就会快速扩张。

而且,ChatGPT远非人工智能的全部内容。在国外,Meta(Facebook)和谷歌紧紧跟随微软步伐;在国内,从百度“文心一言”,到阿里的“通义千问”,从腾讯“混元”,再到华为“盘古”。自今年3月以来,已有超过20家企业入局大模型赛道,其中既有对标GPT的通用大模型,也有聚焦垂直行业,在开源大模型基础之上训练的垂类大模型。

而除了涉及算法研究和模型构建的“技术层”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链还有基础层和应用层两个部分。基础层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涉及AI芯片、云计算等领域;而应用层主要涵盖了包括金融、汽车、医疗等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的应用场景,参与者是专注各种具体场景的公司。

由此可见,AI已经跨过专注通用大模型发展的初期阶段,走向基础层追求低成本高算力、技术层从通用迈向垂类、应用层在不同产业实现落地价值的新阶段,产生更为巨大的产业机会。

然而,正因为机会太过巨大,幽静的水深下,潜藏着无法捉摸的机遇。

02

我们投资AI,是在投资什么?

与众多风口一样,AI投资的背后,有困难更有障碍。

如前文所述,AI的核心驱动力并非普及,而是技术。因此,一旦技术水平进步不如预期,或者无法支撑起实际的应用场景,AI产业的发展,就会变成一副“看上去很美”的幻景。

广发证券认为,国内资本市场很难影响和决定未来AI产业投资的走势,其主要受两个外界因素影响,一方面国内大模型平台的产业化实践突破,另一方面是是海外生成式AI商业化的技术变现,尤其是行业应用的商业化规模落地如果不能达到预期,那么整个AI产业的投资逻辑都会被动摇。

而这两点的本质,都是AI内容的精度和成本,必须在具体场景达到能够商业化的水平。

另一方面,因为AI发展不动则已、动则爆发的特性,所以对投资人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显然,如何从无数的AI投资建议中去伪存真,不同的投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无法形成投资共识,意味着在资本市场AI领域将会“节奏不断”。

华安证券就指出,市场拔估值行情希望率先反映可能涌现的“超预期”,但不同投资者对业绩兑现的时滞容忍度不同,因此步调不一致之下,行业今年经历较大涨幅后可能存在调整。

投资机构现阶段的共识是,AI将是今年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在内的投资主线,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是AI首要改变的对象。当然,在这样的趋势认知之下,不同的资本市场,投资的侧重方向并不相同。

在一级市场,因为2021年的投资高峰刚刚过去不久,所以投资机构的态度相对谨慎,有投资人表示,“此前AI赛道到了一个很高的估值,但商业模式并不明朗,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遇冷。”

因此,即使如今随着大模型的爆火,赛道热度升温,但是机构仍然倾向于寻求“确定性”,像算力芯片、具有自主可控的底层大模型、以及垂直行业的大模型公司等“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都是机构重点关注的方向。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国内AI投资事件共254起,投融资金额达1006亿元。其中,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热度较高。

在二级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同样有大量涉及AI领域的企业。如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的50家指数样本公司,这些公司覆盖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包含家用电器、汽车等涉及人工智能外延应用场景的行业。而其中大部分公司集中在计算机和电子两大行业,合计权重占比已达90%。由此可见,大多数二级市场投资者,仍然将计算机与电子行业视为AI发展的动力。

大部分的AI相关企业来自计算机和电子领域,但不是来自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的企业就与AI相关,而如何押宝具有潜力的企业,显然是二级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

最为稳定的投资策略,是不去押宝。

03

AI的未来里,有多少黄金屋?

百度前CEO陆奇认为,2022年到2023年,新范式已经迎来新拐点,“模型”知识无处不在,以OpenAI为代表的的技术创新,使得行动、模型、信息三位一体,向着通用智能转化。“这一次大模型拐点会让所有服务经济中的人、蓝领都受影响,因为他们是模型,除非有独到见解,否则你今天所从事的服务大模型都有。”

在二级市场,与单独押注某赛道某公司相比,板块指数型基金,可能更容易获取细分赛道的增长红利。

作为一个已经为产业和社会带来切实效率提升,目前仍然在快速普及和分化的技术,AI已经成为一股挡不住的宏观潮流,其悬念来自于具体的发展路径。机敏的投资者善于紧跟趋势的动态,但对于某个公司具体产品服务的落地把握往往并不擅长。因此,比起购买单独公司的股份,“投资趋势”是更好的选择,既能享受产业成长的机遇,也避免板块内的择股压力。

而Wind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从2012年6月29日至2023年2月3日的十余年时间里,其年化收益率超过了10%,年化波动率为32%,夏普比率达0.46。目前,市场上也有3只ETF产品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

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的ETF

下一个十年,AI产业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从短期来看,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展望2023年下半年,科技产业投资主线仍然是“AI+数字经济”,而在更长远的未来,AI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2021年,Gartner发布了12项2022年重要战略技术趋势,生成式AI居于战略首位。而根据《中国AI数字商业展望2021-2025》,到2025年,中国生成式AI技术应用规模预计上升至20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4.1%。

当前,政策也正在推动AI产业的应用和普及。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各地纷纷出台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与扶植政策。有机构指出,计算机行业正进入技术创新周期与政策周期双驱动时期,技术周期催生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GC 技术突破,拓展行业空间,大模型训练提升对于算力底座的需求,同时与 AI 结合的 C 端、B 端应用加速落地。政策周期推动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与自主可控的需求将持续推动信创周期。

在不遥远的未来里,AI将会影响更多行业,也将影响更多财富。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依据。投顾机构不保证以上基金投顾组合策略一定盈利以及最低收益,也不做保本承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