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寿路左转,向北进入武宁路,2300米的道路两侧,集聚了近千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这便是普陀区“中华武数”中科创基础最雄厚的一极——武宁创新共同体。
“武宁创新共同体对‘中华武数’大科创的牵引作用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要进一发挥大院大所‘链主’功能,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集群。”10月22日举行的“2024苏州河论坛”上,普陀区政协副主席翁华建代表区政协发布的2024年重点课题《以“中华武数”为抓手,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协同创新生态》(以下简称《报告》)时表示,普陀区需紧扣“中华武数”科创布局,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强化“长三角科创会客厅”功能。
这是“苏州河论坛”举行的第十八个年头,由普陀区政协与市政协界别与地区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要节点,普陀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长三角基因”。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文高指出,普陀区将强化合作交流,激发“中华武数”科创平台新动能,做优协同创新新机制,构建产业协作新优势,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力打造高效协同、互补共进的创新共同体,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紧扣“中华武数”科创布局
普陀,上海的西大门,离长三角最近的中心城区,区域内源自百年真如站的上海西站,半小时高铁覆盖苏、锡、常,上海站和虹桥枢纽分别覆盖长寿和桃浦、长征,地铁点数在中心城区仅次于徐汇,从“轨交上的长三角”看,“地铁+高铁”“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内,实现同城一体化开放合作、 协同创新效应的可能性最大。
近年来,普陀打响“中华武数”科创品牌,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等“创新马达”强劲发力,一批高能级创新创业基地、前沿科技实验室相继落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报告》课题组通过调研,也发现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生态的集聚度和引领性还不够,武宁创新共同体对“中华武数”大科创的牵引作用尚未充分彰显;各类创新主体联动不足,“中华武数”创新能级需要持续提升;二是区域间协同创新缺乏有效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跨区域协同拓展有待强化,区域共建项目利益共享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三是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创新资源集聚势能不足,与链接长三角枢纽节点功能相匹配的创新空间配置、科创服务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此,《报告》认为,普陀区应紧扣“中华武数”科创布局,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强化“长三角科创会客厅”功能,建议:一是促进区内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策源新标杆;二是发挥大院大所“链主”功能,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集群;三是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做大创新“朋友圈”;四是做优创新空间,打造高能级创新资源承载地;五是强化政策服务供给,营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打好“武宁创新共同体”这张牌
除了《报告》的发布,本次“苏州河论坛”上,如何打好“武宁创新共同体”这张牌,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
围绕大院大所、重点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普陀区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启动了一批产业“链式联盟”,为联盟成员量身定制上下游资源、生态伙伴对接。作为产业“链式联盟”盟主之一的上海化工研究院,已携手江苏、安徽、浙江等企业和技术中心,在实验室源头技术创新、项目概念验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等一条纵深的“产业链”上“结”出多个实效成果。
作为本轮武宁创新共同体联盟的轮值主席,上海化工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商照聪提出,既要突出政府引领,加强联盟内单位常态化交流,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协同,推动跨界创新、交叉学科创新,也要强化以企为链,由链及面,加强沪宁沿线、长三角地区企业交流,实现区域协同,打造创新高地。
在此前“苏州河论坛”的媒体沙龙上,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曾介绍,截至8月,武宁创新共同体成立一年来,在协同创新上已成功助力60余家单位在科研学术、技术研发、国际市场开拓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任王振
则建议,要促进武宁创新共同体与长三角各地要素交易机构的跨区域协同,依托武宁创新共同体拥有的要素交易机构集聚优势,打造要素交易市场综合集群,成为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6月22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六市一区创新协作”正式启航,相关协同创新机制正不断完善。随着跨区域合作事项持续推进,《报告》建议参照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及 G60 等模式,依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联合中以、中德、中新等标志性国际合作园区,向国家联合争取共同创建“长三角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先行区”,共同争取试点、争取地位、争取平台、争取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