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上海两会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凛冬虽寒,望春则暖。1月14日~15日,魔都进入2025年“两会时间”。
2024年全年实现GDP增长5%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各项成绩彰显信心,流露出阵阵“暖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等工作仍是发展之重。
手机App到底有没有偷听用户?2019年《IT时报》率先抛出了这个终极质疑。网约车平台如何规范?人形机器人有什么着力点?这些科技互联网行业引起持续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关注点。
加强对App的技术规范设置 减少对用户的窃听和窥探
游闽键 上海市政协常委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知道有问题,但又无从下手,不知道向谁维权,难以举证。”“知道通信管理局、网信、公安都在管,为什么管了这么多,还有这么多?”
对于手机App是否窃听,游闽键建议监管部门加大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即备案、抽查、委托第三方审计评估,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一方面,完善算法备案制度,开展算法评估试点工作。搭建“算法影响方法实验室”,通过独立测试来剖析和发现头部App使用算法中存在的危害,评估算法推荐、决策如何影响用户生活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联合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涉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生活服务类等领域移动应用程序巡查力度。建立App安全评估认证体系,重点围绕移动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常态化巡查、治理。
时报解读 防范手机App窃听 既要自身强意识,更要监管“推一把”
手机App到底有没有在窃听?2019年《IT时报》率先抛出了这个终极质疑,近几年来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角度,我们每个人好像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刚和朋友讨论了什么,打开手机某App就蹦出了它的广告推荐,但又似乎抓不到它确实“偷听”你的证据。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这个问题再度引起代表关注。
据一项相关调查,超过80%的智能手机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手机应用偷听或窥探,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反感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但苦于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和维权途径,只能在担忧中使用手机。
近几年,《IT时报》持续关注隐私安全,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生活逐渐向线上迁徙,我们越来越没有“秘密”:刚想买个家乡特产,打开电商平台竟“神奇”地看到了各式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买过奢侈品,推送的同类商品就比同事贵;“人脸”人人想要,在地铁站的货柜里买瓶水都要刷脸……
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无法脱离和逃避这个趋势的情况下,个人隐私的保护和数据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透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发布的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SDK)通报文件,可以看到,银行类、游戏类、娱乐类、社交类等App所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超范围/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信息窗口“摇一摇”乱跳转;SDK信息公示不到位。
游闽键认为,对于手机窃听现象,目前相关部门对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信息主要以随机抽查、算法备案的方式开展,一方面检查覆盖面有限,另一方面,对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多数仅通报要求限期整改,显然监管力度不够。因此,他的提案中重点强调了加强全链条监管和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期待2025年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能在App算法备案制度、App安全评估认证体系、网络广告监管方面有更多成效。
聚焦网约车聚合平台监管 网约出租车应与巡游出租车 实行统一监管
杨国平 上海市人大代表 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沈铱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上海烟草集团浦东烟草糖酒有限公司 陆家嘴专卖署(分公司)副经理
杨国平建议,应尽快修订《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将网约出租车纳入条例管理范畴,与巡游出租车实行统一监管,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乘客安全。此外,他建议明确出租车总量调控标准,合理规划巡游车和网约车的比例,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部分聚合平台对实际承运车辆及驾驶员的审核不严,易引发安全事故和服务纠纷。”沈铱同样建议修订《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增设专门针对网约车的章节,明确聚合平台的责任,提升数据共享与监管效能。同时,加大平台监管力度,保障乘客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
时报解读 网约车“下半场” 需要新的“吹哨规则”
在“聚合平台—网约车平台—网约车租赁公司”这条食物链上,司机往往处于最底端。2024年《IT时报》连续发布多篇调查报道,关注中小网约车平台“乱象”、聚合平台“套娃式”抽佣等问题。
“一层层抽成,加起来超过40%,最高50%的单子也见过。”从事六年网约车租赁的沈斌(化名)早前告诉《IT时报》记者,平台间买卖订单的现象的确存在,租赁公司除了赚汽车租金外,也会从中抽成,所以出台了一系列规则来管理旗下司机。比如,有的租赁公司规定,司机每天必须跑满5.5小时,或者必须跑到600元的流水才算达标,否则罚款2000元。
提现难、平台玩“捉迷藏”等问题亦让司机无奈。来自广东的网约车司机周博(化名)原先在滴滴平台跑单。2024年5月,因听说聚合平台流量大、订单多,他在一家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平台—斑马快跑上注册了账号,开始接单。不过,当周博想将车费提现时,三次申请却无一成功,联系客服也一直无法解决,只好“认栽”。
此外,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各个网约车平台铺天盖地的广告充斥网络,并号称提供“各种奖励”,如免抽佣、新人冲单奖、平台开城奖励等等,没有经验的新人司机很容易被吸引,可一旦与平台签约,便被绑定在“战车”上,要么坚持跑下去,要么很可能损失一笔数千元的违约金。
一系列调查背后,深感加大网约车监管力度的急迫性。
议案中,沈铱对增设专门针对网约车的章节,明确聚合平台的责任有所期待。目前,《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修订作为预备项目列入2024年度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修法工作正在推进中。
中国网约车的上半场与下半场需要不同的走法,治理力度更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IT时报》也期待,2025年能有相关落地的制度和政策发挥监管作用,在网约车行业中刮起一股清风。
为购买者发放补贴 让人形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
农工党上海市委 上海市工商联
上海市工商联建议围绕人形机器人本体链主企业,重点引进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空心杯电机、滚柱丝杠、仿生手以及高精度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动力能源关键器件等核心零部件。
此外,工商联建议在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场景,支持汽车、装备制造等企业面向人形机器人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应用。
农工党上海市委则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尤其是推动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自主导航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建议通过试点项目,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中优先部署应用机器人,测试技术的实际效果并逐步推广至全市。
时报解读 人形机器人要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人形机器人”的热度继续延至2025年,无论是早前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还是CES 2025(消费电子技术展会),它都夺人眼球。从日常家务帮手、贴心情感伴侣,再到前沿的人形智能助手,各大厂商的产品“争奇斗艳”。
一组数据透视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前景: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CAGR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8700亿元。
尽管规模庞大,但挑战也不少。上海市工商联在提案中提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此外,行业生态尚未成熟,缺乏成熟的示范场景和供需对接平台,加上工业用地资源紧张,综合制造成本攀升,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提案中还建议对采购人形机器人的家庭和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补贴。要知道,人形机器人还不能很快进入千家万户,仍需要经历一段考验期。从现阶段的市场情况来看,相关产品售价在10万元左右:比如,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定价9.9万元起;马斯克近期也表示,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以2万美元至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7万元至22万元)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
2025年,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期望人形机器人能做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上”,即实用性的功能和场景愈加丰富,“用得起”,即价格的普惠性,“用得好”则期待相关产品在物理和情绪价值方面有更多作用。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豆包AI pixabay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