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知识付费靠的不是“粉丝”经济

宋清辉:知识付费靠的不是“粉丝”经济
2024年06月22日 17:35 宋清辉

当前的知识付费市场乱象频发,广大网友要想分辨真伪并非易事。例如,“如何月赚百万、年入千万、怎样天天买入涨停股”等之类的话术,往往会吸引到一些追求一夜暴富投资者的眼球。事实上,这些乱象令当前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已经不是用于知识分享,而是一个“知识网红”汇聚的平台。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宋清辉

如今,知识付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相当一部分网友对此也是心甘情愿地“掏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知识引导了人类的进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因为没有领先或是与时俱进的知识或技术,一个国家的产业必然落后,一个人的能力也不会强到哪里去。 知识虽然无影无形,但知识的形成却凝聚了很多人的劳动,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成本。因此,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对特定对象出售也是理所当然的。社会上也存在着很多所谓的“免费知识”,但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知识分享者觉悟较高,真心愿意将知识无偿分享给广大网友。 传统的知识付费方式大家基本上都见过并且经历过。例如,支付学费上学并获得找工作必要的文凭作为“敲门砖”;支付培训费用参加各种培训,以期通过特定的考试来获得各种合格证书。这些都是最为传统的知识付费方式。再继续延伸,那么购买书籍、付费邀请咨询公司提供解决方案,都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总体来看,传统的知识付费就是以获得某种资格或能力为目的,不得不花钱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当前移动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市场来看,主要表现形式是内容购买付费。简言之,内容购买就如同买封装的书籍一样,只有购买之后才能拆开阅读。例如,有一些投资机构会出具某些行业的研究报告并明码标价,用户感觉有价值或相信这家机构的实力,就可以购买阅读这些研究报告。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即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知识到底是怎样来的。客观来讲,严谨的知识来自前人反复的论证和推演。例如,绝大多数的理工学科知识都经过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各产业的检验,成为一种不得不遵从的“定式”。就像纯净水通上交流电后,会电解为氧气和氢气,在氧气中点燃氢气,会形成水一样。另外,还有很多知识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和逻辑判断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些知识则是人们设置的前提定义。例如,在同一平面上的平行线永不相交。在十进制运算中的九九乘方表,一般句式中动词需要放在主语后面等。 很多不严谨的知识来自人们所见所思而整理出来的,未经历时间考验不具备普遍性的总结。有些“知识”则更是有人道听途说,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编撰出来的谣言。当然,他们也不忘通过标题先把自己的内容“洗白”,例如“炒股必看”“投资大师擒牛股”等。此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知识,其本身则是一些人的见识。 我观察到,当前,有些知识付费行为已经开始向畸形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网络上一些所谓的知识分享平台,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以盈利为主,甚至为了盈利而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另一方面,一些网友对自己所需的知识定位不清,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就盲目跟风去购买所谓的知识付费内容。此外,有些知识分享者所学到的“知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错误,因此他们的知识分享不仅不能帮助到人们,反而害人不浅。 我认为,广大网友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为知识付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当前的知识付费市场乱象频发,广大网友要想分辨真伪并非易事。例如,“如何月赚百万、年入千万、怎样天天买入涨停股”等之类的话术,往往会吸引到一些追求一夜暴富投资者的眼球。事实上,这些乱象令当前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已经不是用于知识分享,而是一个“知识网红”汇聚的平台。人们在这个平台上更多的在于跟风“八卦”,获得一种满足感,而非真正寻找良师为其传道授业解惑。 知识不是固定资产。但作为一种能够协助甚至是主导创造出价值的特殊商品,其又拥有特殊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知识无价。但我们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知识付费靠的不是“粉丝”经济,而是知识的实用性。能够真正起到作用的,必然还是那些能够对人们在学习、工作中起到帮助的知识。未来,知识付费平台想要更好地发展,就不能只将网红、大V等群体作为揽客对象,而是要引入真正具备知识的各类人群,例如学界的资深教授、市场经济学家以及国家认可的各类专业人才等。唯有如此,才更有利于知识的真正传递与分享。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中国韧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