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规范市场秩序,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亦需要加强伦理方面的研究和引导,以最大程度确保科技的发展始终以人为本,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著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
【沪港通锦囊】养老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近期,多家A股上市公司正在持续加大养老机器人布局。对此笔者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AI技术浪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相关上市公司布局养老机器人已成为行业又一风向标。未来,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养老机器人产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笔者观察到,当前中国部分养老机器人产品已取得显著的技术突破,甚至实现了批量生产。例如,一些企业推出了可以进行室内导航、自主避障的移动机器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物品搬运、安全巡检等服务;一些康复机器人可以辅助老年人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有一些健康监测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指标,及时预警潜在的健康风险。这些成果或标志着养老机器人产业正在慢慢走向大规模应用,同时也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部分养老机器人产品已取得技术突破甚至是批量生产,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人性化养老服务,企业布局养老机器人仍需要面临诸多挑战。
迈向量化 下一阶段是智能化人性化
一方面,目前养老机器人,尤其是一些批量生产的产品,智能化水平仍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简单的重复性任务,如移动、搬运、监测等。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与人类智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当老年人在家中遇到突发状况时,机器人能否准确识别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在复杂的居家环境中,机器人能否安全、灵活地进行导航和操作等,这些都需要更先进的AI算法和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不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精神慰借。老年人往往面临着孤独、焦虑等情感问题,渴望得到陪伴和关怀。而目前的养老机器人,在人机自然交互方面仍显得生硬,大部分还难以进行自然的语言对话和情感交流。它们往往缺乏情感识别和情感陪伴能力,尚难以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例如,当老年人感到孤独或失落之时,养老机器人能否理解他们的情绪并给予恰当的情感回应。因此,如何让养老机器人成为老年人值得信赖的倾听者和陪伴者,是未来养老机器人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方向。
冀相应法律法规出台引导发展
此外,在展望养老机器人产业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社会和监管问题。例如,在养老服务中大量使用机器人是否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如何保障老年人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如何界定机器人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提前思考和规划。
因此,在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规范市场秩序,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亦需要加强伦理方面的研究和引导,以最大程度确保科技的发展始终以人为本,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中国韧性》。本栏逢周一刊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