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频现 运营商算法守住民生底线

大数据“杀熟”频现 运营商算法守住民生底线
2024年12月17日 17:38 通信信息报

(记者 陈晓晟)近段时间,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再度引发各方关注:在平台购物、订餐遭遇差别定价;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老用户价格反而高于新用户……分析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是算法在作祟。人工智能算法越来越先进,大数据“杀熟”也更加隐蔽。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算法的使用与数据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守住民生底线。中国电信积极推进大数据模型的科学、系统化构筑工作,在全国各地布下智算“大网”,力求整合资源,规范大数据应用流程。

亟待加强数据安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大数据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公众提供精准服务依据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患。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大数据营销差异化现象调查。调查发现,大数据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搜索和购物体验,但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差异化营销等问题。受访者对隐私泄露以及被差异化营销的担忧均超过65%,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明确表示曾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受访者感受到大数据差异化营销现象最多的类别主要包括购物、外卖和打车这3个类别。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与大数据相关的算法悄然影响日常消费模式。算法既高效精准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又可能以大数据“杀熟”等形式侵蚀消费者权益。随着算法深度嵌入日常消费,大数据“杀熟”手段花样翻新,愈发隐蔽复杂。“杀熟宰客”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分析认为,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规操作,基于老顾客对于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诚而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一旦曝光,面临的将是大批用户的流失、信任度的降低以及平台形象的崩塌。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减少数据泄露风险,同时提升算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保护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政策加码“保卫”数据安全

为了进一步管控和治理大数据“杀熟”,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市场公平,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等四部门日前发布通知,决定自即日起至 2025年2月14日开展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 专项行动,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 “杀熟” 等行为,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实际上,相关部门针对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早已开始应对。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针对大数据“杀熟”问题,明确指出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都关注到了“大数据杀熟”,并设定了相应的规则,形成了伞状规制的法律规范体系。

202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启动算法治理专项行动,行动将持续到2022年年底,严厉打击算法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影响网民生产生活的问题。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特别是针对大数据杀熟举证难、维权难的问题,在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增加监管手段,扩大监管覆盖面。只有显著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治理乱象,保障互联网市场健康发展。

多管齐下构建安全数字生态

除了法律方面,大数据“杀熟”还需在其他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有助构建安全数字生态。

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依托自身平台优势,从源头入手,规范大数据应用流程,力争大数据处理和使用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一方面,中国电信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提升算法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在硬件层面上,中国电信构建了安全中台和分布式资源池,通过天翼云构建国家级安全能力池,实现威胁情报分析、实时运维管理和安全态势响应。在软件层面上,中国电信打造的天翼安全猫则聚焦了中小微企业、商客、教育等行业,提供支付安全、监控安全、组网安全等“安全上网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制度层面上,中国电信完善了运营制度体系,对核心数据进行分类保护,强化数据脱敏、访问控制和行为审计,同时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电信坚定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响应上级单位指示、联动内部各单位,携手拉起数据安全防线。中国电信建立了集团级数据安全风险报送和共享平台,纳管上级主管部门通报、集团检查、自查评估、态势感知等各方面发现的全量风险信息,通过平台集约管理,闭环管控。

当然,除了电信运营商努力在配套设施上给予优化管理,并对算法加以规范之外,各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也应尽到相应的责任,才能够从根源上彻底杜绝大数据“杀熟”乱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