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科创稳经济,还有一个关键筹码!

内需、科创稳经济,还有一个关键筹码!
2022年04月01日 20:23 杨国英观察

文/观察者

世界正在经历又一次信心危机。有什么理由,能让我们保持乐观?

01 

疫情、经济“倒春寒”:复杂世界中的精准应对

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4季度GDP仅增长4%。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疫力度的加大。

现在的状况更加复杂,3月疫情“倒春寒”,防疫压力几乎落到了每个人身上。俄乌战争各种连锁反应、美国出现40年来最严重通胀……也是看得心惊肉跳。

经济增长的合理降速是必然的,但这次有点不一样——2022年,我们的GDP增长预期是5.5%,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的经济目标不是一个区间,而是一个更精准的数值。

这是一个信号:世界更复杂了,更难以预判了,但我们的经济决策者,其实更笃定了,必须坚守的底线更明确了。

疫情数次反复,每一次都是对防疫体系、模式的考验,每一次也都证明,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民生的。这当然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精准防疫,精准应对复杂的世界。整个3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稳预期的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是非常积极,减税力度一如既往,今年的税收退减免会达到2.5万亿。这里要说的是,国家对各类市场主体呵护有加,至少有两个核心目标,依然很明确、很精准:

一是保消费,小微、就业、民生不能出问题;二是向前看,现在就是发展科技、制造的好时光。

甚至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政策,都是为这两个目标服务的——只有这两个目标,既是短期目标,也是经济“内循环”的长期依靠。

(退减税2.5优先支持小微企业、重点支持制造业。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3月初也表态,要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首先就是要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

(制造业投资继续高增长,供应链补、强,再造产业基础。)

疫情之后,我国居民的储蓄是增长的,市场的腹地优势是可靠的,只要供应链没有问题,释放消费的潜力就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而稳小微、促就业,也算是对症下药。

其实,提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打通全产业链,本质上也是为了长期的内需增长——2021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13.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2.2%。这种高增长态势,从今年制造业投资的双位数增长预期来看,仍然在延续。

国家力挺小微企业、高科技制造业,最大的意义就是“加固”从生产到就业、从就业到消费的内循环。

所以说,我们有精准的增长目标,是因为有精准的投入方向。全球疫情、美国通胀等背景下之下,背靠强劲的出口,也让我们的精准投入更有余力。

02 

内需消费、科技制造的关键交集:“中概股”回购潮发出的信号

信心也来自另一个方向——中概股的“发声”。3月22日,中概股迎来史上最大回购。阿里巴巴宣布,继续加码之前150 亿美元的回购计划,扩大至250 亿美元,回购的计划的有效期至2024年3月止。

(中概股回购潮中,阿里启动中概股史上最大回购。)

今年以来,中概股的疯狂抄底被广泛关注,阿里的这桩回购算是掀起了一个高潮,而腾讯、小米又紧随其后……

(阿里之后,腾讯拿下港股“回购王”)

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中概股主要集中在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工业与金融领域,累计占比达68.42%,本身带有较强的新经济属性。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作为中概股回购大户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中国经济两大支撑——内需消费和科技制造的关键交集。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多年,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对实体经济的助力也由浅入深,从推动消费需求向助力生产供给。目前国家推动的七大新基建领域,以及热门的高科技制造领域,也都是与互联网行业强相关的领域。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互联网带动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不可能缺席中国经济,对这个行业的监管、治理,只是为了这个行业可以更好的聚焦主业,更精准、高效地协同中国经济。

随着互联网企业回归监管划定的主航道,互联网行业引领的回购潮,其实是一个非常乐观的“稳经济”信号。

事实上,互联网行业内的很多公司本身,就是参与消费和科技创新的结合体。这次回购力度的阿里巴巴,不仅在消费互联网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供给、促进了消费,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也有非常出彩的科技成果。阿里的研发投入是中国上市公司里最高的,与之匹配的是,在Gartner 2021年的报告中,阿里云有四项技术指标已经是世界第一。

许多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科技公司,同时,互联网行业也是硬核科创的土壤。没有庞大的市场,没有应用场景,也不会有硬科技的需求和能力,反之,则可以促进硬核创新、制造业升级的效率。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必然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其中最能代表高科技制造业、软硬结合的工业互联网,也同样需要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协同。

就当下而言,整个互联网行业,有着非常明确的用户需求、产品思维导向和创新效率,这与提振内需、制造业创新升级的需求非常契合——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在大浪淘沙中活下来的三家“高举高打”的新势力,其创始人都有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背景,就是一个侧面例证。这与一些传统跨国汽车巨头转型新能源面临的用户思维缺失、智能软硬件落后的尴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国内最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在持续一段时间的监管治理之后,他们普遍也是将资源向优势主业和诸如芯片、AI、云计算这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聚焦。而凭借人才、资金、组织等优势,以及与实体经济愈发紧密的协同程度,高度基础性的科学研发领域,可能就是他们的下一程。

你可能不是中概股的投资者,但中概股真金白银表信心,预示着中国经济应对复杂世界,确实还有一个重要筹码——以内需和科创稳经济、稳预期,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政策精度”,而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硬核科创,则是我们需要的“市场精度”,中概股、互联网行业作为科创参与者和最有活力的土壤,就是我们可以依赖的关键筹码。

这和每个经济参与者都息息相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