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花落蚂蚁:AI医疗缘何成战略核心场景?

好大夫花落蚂蚁:AI医疗缘何成战略核心场景?
2025年01月14日 20:15 夸克传媒王如晨

最近两件事,让人觉察到,AI+医疗将会释放并撬动更多力量,并有望重塑整个价值链。

一是微医再度冲刺IPO。与2023年打数字化医疗概念不同,此次它主打“AI医疗”。显然,AI概念成了它强化估值、试图获得更高溢价的策略。审视招股书,该公司带有极速包装的功利特征,AI“含量”备受质疑。当然我们认为,行业初期有点泡沫也正常。此刻,它的冲刺或有利于激发更多同业的AI 化进程。

二是两日前正式公布的蚂蚁集团并购好大夫在线。

与微医紧抱地方政府大腿、快速包装AI冲刺IPO不同,这两家公司牵手,更多体现了市场化特质。

借助蚂蚁尤其支付宝用户规模、AI技术/商业化体系、好大夫平台医生/患者资源、医疗业Know-How以及其他相关要素的深度整合,此案有望打破困扰互联网/在线医疗行业多年的魔咒,真正跑通一种商业模式,走向全新的AI+医疗赛道。

你知道,截至目前,过往“互联网医疗”板块,主要是两大形态,即医药电商派(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们)、在线寻医问诊派(好大夫、春雨医生们)。当然,还有所谓医保派、泛健康派,单一形态已难见。但就实际收入看,仍不脱两大类。

其中,真正已跑通模式的属医药电商派。它们背后多有电商母体,当线上处方药售卖松绑后,收入已趋向规模化,加上母体供应链与基础设施体系摊薄较多成本,已持续小规模盈利。

模式尴尬的当属好大夫们。它们起步于移动互联网,资产轻,早期有较高势能,尤其用户、医生等指标。但因收入与盈利模式单一(依赖挂号分成、医生诊断抽佣,价值链短且浅),很难规模化。相比医药电商派,几乎都是小不点。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成熟,流量、获客成本日益高企,加上技研与运营成本、政策限制、竞争等多重压力,几乎全呈亏损状态。

截至目前,这一路径下,尚无一家真正跑通模式的平台。它们大都经历了多轮融资,至今依然捉襟见肘。

资金还只是一面。面对一个AI全面重构、政策持续走向开放的周期,它们更是无法独立构建AI能力体系,过往“互联网/在线医疗”概念,不但难以提升估值,甚至已成包袱。

这也是多年来该模式难以IPO的背景。微医3年前打着“数字医疗”概念冲刺失败,与此有关。此次主打AI医疗概念,只能祝福它了。

创立更早的好大夫在线,日子可能更窘迫。蚂蚁收购前,它曾多次传出股东撤资并要求赎回消息。

自去年夏天好大夫传出出售、随后幕后主体与股权结构变更,已一年有余。现在正式确认,或与部分细节权益谈判有关。

消息人士透露,其一肯定会继续维持好大夫品牌独立性。但无论怎么设计,真正决定这家公司未来的,应是蚂蚁一方。

因为,双方牵手,除了直接的资金注入,蚂蚁尤其支付宝的能力要素,几乎完整触达并填补了好大夫在线的核心痛点。比如:

一、用户与流量

庞大的8亿用户规模与显而易见的流量大入口

好大夫在线有9100万患者。不过,考虑到每个人都是终极意义上的患者,支付宝8亿用户未来转化空间更大。

入口价值同样如此。事实上,好大夫在线问诊服务去年就已纳入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

这当然有助于大幅降低好大夫获客与流量成本。

二、完整的AI能力支撑

蚂蚁拥有百灵医疗大模型、百宝箱智能体、AI健康管家等从底层到应用、工具的一站式AI能力。

看长期,这部分支撑体系,远胜流量。因为,好大夫这类不可能具备大模型研发能力,若纯拿来主义,协同成效有限。

而百宝箱智能体,更是好大夫在线急需。因为,它的模式主要围绕医生展开,可称为2d(to Docotor)。在线问诊、求医问药以及诸多服务过程,真正枢纽就是医生。好大夫平台有28万医生,多年来,他们在线服务的患者远超线下数量。

他们中的头部,大都直接、间接管理着许多患者群。不过,随着患者数量增多,想真正服务好,创造更高体验,越来越难。此前一位医生透露,一旦群员超过2000人,沟通频次、服务质量、口碑就难保证。过去两年,即便一些头部也抱怨分身乏术,患者甚至持续流失。

28万医生,看似规模庞大,落在个体头上,很多仅仅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服务层面。

有了智能体加持,每个医生都将拥有数字人。他们将完全突破传统线下时空、线上时间的约束。

峰会现场,双方发布了助力医生科普和病历管理的“AI助理”。它就是医生“数字分身”,可“24小时不打烊”为患者提供日常咨询、科普问答等服务。具体成效,以杭州七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毛洪京医生智能体为例,其诊疗效率已提升至线下的10倍。目前,这项功能已在好大夫平台应用,为近1000名医生实现定制。

同时,为提升医生病历管理效率,“AI助理”还升级了病历管理工具。通过大模型、多模态等技术,实现拍照存病历、语音找病历、分类管病历等功能,首批已为近500名平台医生提供服务。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透露,未来,双方将共同打造“AI超级医生助理”,助力28万医生临床工作。

蚂蚁集团副总裁,支付宝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此前表示,希望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AI助理,每人最终服务体量至少应是几千人级别。

AI加持模式下,每个医生,看似一人,实则不逊一支专业医疗团队。未来,随着政策开放,每个数字人将能协同、调动更多线上线下资源,衍生更多服务。

王航坦陈,牵手蚂蚁,就是牵手“AI新质生产力”。

显然,好大夫在线,将迎来一次全面的业务与商业模式重构,并有望借此提升估值。

三、出色的服务大闭环:在线医疗打通医保、商保

上面提到,好大夫过往模式价值链短且浅,营收与获利模式单一,很难规模化。

一方面与模式选择、商业立场有关。比如王航较早时承诺不卖药、不做广告、不做线下医院,坚持医疗服务。它创造了不错的口碑。但商业化成效多有掣肘。

另一方面,当然有政策原因。

此前多年,在线医疗很难接入医保,从而限制了好大夫平台的价值服务的深度,医生积极性也持续受到抑制。此外,一些医保外支付,比如患者住院缴费刷完医保后,需要补充的部分,过往更难落地。它导致平台一旦涉及后端闭环,整个看病就医的流程就变得非常复杂繁琐、碎片化。不止体验差,患者还承担了很多无形的成本。

过去几年,尤其2019~2024年,本地互联网医保政策持续松动,从而激活了在线医疗服务。许多平台都在探索融合医保、商保的模式。有的甚至将它定义为核心转型方向。比如那个拥有保险业母体的平安好医生。

这一趋势也使得整个在线医疗的服务链路有了完整闭环的基础。

而支付宝,恰恰是整个医疗健康服务大闭环的基础设施角色之一。过去10年,多个核心节点的演进,都有它的身影。

比如,2014年,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首度实现支付宝远程挂号缴费;2016年,深圳市人社局与支付宝合作开启医保无卡支付;2018年,支付宝参与国家医保电子凭证标准制定,2019年协助医保局上线全国首张医保电子凭证。同年11月24日,全国首个医保码在济南激活;2021年,全国第一台医保综合服务终端落地青海,医保刷脸时代开启;2023年11月,国家医保局指导支付宝、饿了么等平台在京沪广等地有序推进医保线上购药项目,目前已覆盖全国43个城市。而3600多家医院通过支付宝提供服务,8亿多用户实现了看病就医“一码通”。

还有一个惊人的数字。12月26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几个数据:全国医保码用户已超过12亿人,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入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码结算率达到41.5%,累计使用量超过500亿次。

这12亿人中,8 亿人已通过支付宝激活医保码。

仅仅5年,医保码已成全民看病就医的数字基础设施。

而且,支付宝围绕医保与商保协同的探索早已深入。2024年7月,上海率先试点医院窗口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2024年12月,支付宝正式推出“商保码”。目前,支付宝平台8亿多医保码用户中,70%的人已为家中一老一小绑定亲情账户,1000多万人已率先体验医保、商保一站付。

回到蚂蚁并购好大夫话题。你应意识到,规模庞大的支付宝医保码、商保码用户,一旦与好大夫平台9100万患者诉求、28万医生服务碰撞,再结AI能力,将产生多大的AI医疗服务空间。

可以这么说,好大夫已站在巨人肩膀上。借助蚂蚁尤其支付宝,它将有望化解困扰多年的痛点。

你可能会说,巨人很多。市面上既有用户规模庞大、入口强势的科技巨头,也有多家大模型平台、各种智能体平台。两者甚至一体(BAT们)。而医保+商保的协同服务平台,也早有传统保险背景的平安系。好大夫们的选择很多,不止蚂蚁。

确实如此。不过,若你考察上述关键能力要素,包括过去多年线上线下深度布局医疗健康行业场景的公司,能在此刻真正定义AI+医疗的平台,可谓屈指可数。比如,强势如BAT们,AI能力、用户规模足够,但后端服务,除了腾讯略好,其他都不太完整完整。牛逼如平安系,医保与商保的协同确实有利,但前端AI能力、用户与入口竞争力,就短缺不少。

当然,你可能会问,难道蚂蚁并购好大夫在线,就只是单方扮演拯救者角色或对后者赋能吗?

那肯定不是。峰会上,双方强调了“互补”。

好大夫之于蚂蚁,主要有三重:

1、28万医生、9100万患者资源。

他们也是平台客户(小b)与用户概念。

2、行业数据、Know-How的基础。

医生可谓整个看病就医流程中的枢纽。他们也是医疗大数据、Know-How持续生成的基础。这不仅能丰富百灵大模型底层能力,还能壮大智能体生态。每个医生都是一个个“应用”。

此外,医生也能撬动后端多个服务环节。

3、有望丰富蚂蚁医疗健康生态,加快集团战略落地。

2023年,蚂蚁确立了“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战略。过去两年,它以支付宝为核心加速AI应用布局,已在出行、政务、医疗、理财等场景服务亿级用户。

2024年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蚂蚁战略走向深化。它上线三款大模型2C应用,分别为AI生活管家支小宝、AI金融管家蚂小财以及AI健康管家。此外,还推出了支付宝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宝箱。其中,AI健康管家的诞生,清晰传递了蚂蚁深耕AI医疗场景的意图。

要知道,过去多年,金融场景外,支付宝虽拓展过很多垂类,但若回溯布局,医疗健康可谓用心良苦。这一壁垒较深的领域,几乎可将蚂蚁20年来整个储备融入其中。

支付宝不愁后端服务闭环。支付的工具属性、信用体系的构建,早已成为医疗健康后端服务基础设施。这是它的优势。

好大夫的价值,在于围绕医生的模式,能补足蚂蚁医疗健康生态前端服务生态。而且,这环节带有强烈的社交/社区特征。而这也是支付宝多年前的伤痕。

当然,收购好大夫,还有一重间接价值。那就是,它涉及蚂蚁尤其支付宝开放的商业化版图扩张。

你应注意到,2024年12月23日,为加速“支付宝双飞轮”和 AI First战略推进,支付宝已完成一轮业务与组织架构升级。原支付宝事业群已分为两大版图,即数字支付事业群与支付宝事业群。后者将加速用户增长与活跃,加速商业化。

看得出,前者主要是基于支付工具属性衍生的生态,亦体现严格的金融属性;后者则是开放的服务业平台属性。

两大新事业群都是业务属性。数字支付仍在扩张新边界。去年以来的“碰一碰”,已再度激活线下支付,并开始生成新平台。但从增长潜能看,开放的支付宝商业生态,可能拥有更大的空间。夸克甚至认为,未来几年,它有望大幅提升支付宝估值。

收购好大夫,正是蚂蚁集团两大战略落地医疗健康场景的体现。

“AI+医疗”,前者更多体现AI First,后者当然更多体现支付宝"双飞轮"了。两者容纳了截至目前蚂蚁尤其支付宝完整的技术与商业能力要素。

当然,好大夫的价值链并不完整,尤其后端医保+商保协同闭环拉动能力,目前还很欠缺。

不过,它只是蚂蚁医疗健康生态布局一个方面。支付宝平台上,不仅有好大夫与微医们,还有平安好医生们、医药电商们,更有线上线下完整的医疗健康生态。

是的,这2025年初,好大夫在线归属的明朗化,带有双重的信号:在“AI+医疗”层面审视的时刻,你需要将它置于蚂蚁整个战略推进的视野中观察。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