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孪生互联网是汽车的终局

徐俊峰: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孪生互联网是汽车的终局
2021年06月23日 10:16 汽车商业评论

编辑/ 钱亚光

设计/ 师瑜超

互联网发展的本质是信息消费的效率与体验提升,随着智能手机与AR眼镜终端计算能力、消费级摄像头处理能力、5G无线通讯能力、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大幅提升,各个行业似乎已经来到一个全新时代的临界点,汽车也不例外。

一台现代车每天小时可以产生25-50GB数据,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甚至可以产生3600GB数据/小时,这相当于一个典型中型企业数据分析体量。

汽车互联网几乎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各个生命周期的业务形态,比如研发管理、供应链、生产制造、销售市场、客户服务等,甚至新的商业模式。

在下一个新时代到来之时,汽车将会如何发展?汽车又将以怎样的形态诠释汽车终局。

在6月10-12日举办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认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孪生互联网,或者新的业态,这是汽车行业的终局。

同时,他断言,在未来的三四年会有一个颠覆性的互联网技术,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那就是数字孪生与增强现实。

以下为徐俊峰在2021中国汽车蓝皮书的演讲实录。

马教授讲得特别好,蓝皮书我也参加过好几次了,觉得大家对未来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清楚。我今天想从技术和系统这个窄的面,从场景去分析智能汽车行业的终局。

1、这是我们过去几年做的增强现实技术,它有一些抖动的问题,但它是一个三维的,我们最近两年都在解决抖动的问题。今年会发布一款产品,是我们认知的比较好的三维增强现实的技术,用在汽车上面。

2、这是过去几年研发的另外一款技术,比汽车挡风玻璃一半多一点,这是可以逆着阳光看的显示技术,搭载在宝马上路测了一年多,它是给乘客和副驾驶看的,驾驶员看不到。下一个季度我们也会迭代这样的产品,很有未来感,可以覆盖整个挡风玻璃。

这两个技术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最后的大场景,它是三维的增强现实+全景展示,表达的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意愿。

3、这是我们研发的一个3D广场,可以理解为裸眼的全息影像,这是非车载技术,但是这也是数字孪生,也是我相信的一个大的终局,比较核心的技术需求。

回到主题,我认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孪生互联网,或者新的业态,这是汽车行业的终局。

这是我们公司定义的四款产品,上面两个相对传统一点,它是车载的抬头显示,左边小一点,右边大一点。下面两个是增强现实技术。左边那个偏导航,右边那个更复杂,是全景的。

小的抬头显示是1.0的传统的,可以解决仪表的问题,像一个iPhone那么大。右边的更大一点,它像一台台式机电脑那么大,类似于汽车的中控,你就不需要低头去看。

我们在新闻里面叫它增强显示,但是和常规意义上的AR没有关系,奔驰技术做得一般,奥迪做得更一般。国内也有公司在做这个技术,绿色的部分是示意图,如果把抬头显示做成三维的,光长的,那就可以解决所有融合的问题,如果在加上光学的防抖,就可以做出很漂亮的交互体验出来。再结合全景显示技术(第四代产品),体验会更好一些。

公司介绍不详细讲了,我们公司有几十个技术人员,200多个专利。我们发现把传统的抬头显示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做到比较完美的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目的也是为汽车做最终的比较理想的交互技术,给不同的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智能汽车的终局,先说结论,如果汽车自动驾驶技术L3来的没有那么快,右上角的就会比较好。如果是L3以后,自动驾驶发展的比较快,会是右下角的样子,更加像一个终局。

左下方的导航也会存在一些年。

在聊汽车智能化之前先看一下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是连接消费者和一切,通过流量变现,有基于搜索,也有基于数据和算法做智能推荐。

产业互联网是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去赋能各行各业,来实现降本增效。

再去汽车智能化的时候再看智能座舱,我们有智能座舱,有智能驾驶。分析汽车终局,和互联网行业类比,会发现智能驾驶可以对应产业互联网,智能座舱对应消费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是以人为本,大概是这样的结构。如果再去考虑商业本质、考虑终局,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分析。

我们看终局的时候一定要分场景,终局可以是2025年,也可是2030年,也可以是2300年、2200年,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没有永远的终局。我们考虑终局的时候一定是基于现有考虑未来的20年。L2之前和L3之后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差异是在于人在车里面注意力的剩余不一样,L2要看路,L3之后是不用看路。

说汽车终局之前,还要补充一下下一代的互联网技术,我给一个结论,在未来的三四年会有一个颠覆性的互联网技术,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那就是数字孪生与增强现实。

(见视频)这是微软今年3月份发布的系统,你们可以看一下微软的野心,他输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想在下一代互联网扳回一局。还有互联网巨头像苹果偷偷摸摸在弄,还有谷歌、Facebook,美国的巨头都想做下一代互联网平台的公司。

我给一个结论,2025年之前,ToC端硬件会出现,这样的一款ToC硬件,我预计在2023年左右会大量量产,2025年、2026年我们会拿出像iPhone 4那样成熟的To C的产品,它会彻底颠覆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的业态。

从互联网演化的角度看,比如从固定的实体店铺,到通过报纸、收音机、电视这种广告到移动互联网,到下一代的增强现实、数字孪生互联网,它是一个不停地以指数级别增长的连接消费者与各种各样信息或者说商家的通道。

举个例子,互联网公司想让你去消费,你需要刷淘宝、抖音,流量才能变现。到了增强现实的时候,我戴着眼睛在演讲,我看到会场左边的这辆车还不错,价格就会出来了,我可以立刻去成交,可以24小时随时随地成交,我不需要再去上网查了。

它像刚才马教授说的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用户画像、不同的意愿,这是一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空间的千人千面,你在任意场景,它都可以给你推送信息。

然后我们再分析一下它的业态,移动互联网是系统和平台公司,比如说苹果和谷歌加上小米、华为,它是提供一个平台,然后互联网公司在上面深耕、发展,然后有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去面对消费者,所以说所有流量的出入口都在互联网企业,所以互联网企业的的市值远高于平台公司的。苹果除外,苹果的硬件还是非常赚钱的,它本质还是一个硬件公司和平台公司。

但是到了下一代互联网就反过来,互联网企业在背后支持终端公司去服务于消费者,如果不考虑汽车,只考虑个人移动终端,你们想象一下,你戴着一个苹果的眼镜机,看到H9的广告推过来,控制流量的推手是苹果,而不是懂车帝、汽车之家,他们最多是一个技术服务商,所以硬件公司的地位会远远高于目前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是远超传统车厂的,五年之内,互联网市值还会再变化。对于终端厂商来讲是一个机会,对于平台公司来讲也是个大的机会。刚才应总说了,将来平台和生态可能是两家,我猜是苹果和谷歌,如果中美决裂了,也许华为还有机会。但是硬件的春天,终端的春天来了。

最左下角有两个,一个是场景,一个是交互技术,我们看到智能手机,会有两个类别,比如Windows,以Windows传统的巨头,微软还有黑莓,倒在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前夜,iPhone和安卓胜出了。不详细讲了,他们把场景判断错了,选错了技术,场景绝对交互技术,交互技术决定系统,系统决定平台。有一个成功的平台才有生态。

我们来看汽车,特斯拉、BAT、华为,包括出来的一些新势力,这些公司就像iPhone出来之前的黑莓手机一样,很好,比传统的可能要好,但不是终局,我认为苹果是用一个更科学的交互技术,比如语音、手势跟HUD去交流。

但是,去年我彻底不相信我原来的观点了,我漏考虑了两个技术,一个是自动驾驶技术一个是增强现实技术。这两个原先我的判断是15年之后,现在我的判断是3年之内。苹果的眼镜和自动驾驶比如激光雷达,这样的两个技术会导致一个新的产物,就是苹果的Apple Car,Apple Car是一个跟苹果眼镜定位接近的产品,封闭的生态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系统,多合一的系统,一个增强现实的终端,它是比较吻合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即流量的一个场景。

软件定义汽车,我有不同看法,但是通过卖软件赚钱这个事儿。首先特斯拉不是卖软件,那是跟硬件配套的系统,它是偷换概念,是给乱收费找了一个明目。比如蔚来、理想不收钱的话,特斯拉想额外收一万美金是比较困难的。第二个,就算是卖软件了,也不高级,传统车企觉得卖软件还挺洋气的,因为我们原来是卖铁的。但是软件一点都不洋气,这是小米的雷总三十年前玩的金山毒霸,后来这些收费的杀毒软件都死掉了。

360、新浪、搜狐这些比较土的互联网企业都比他们要洋气的多得多,更不要说阿里、腾讯、百度,以及更洋气的字节、抖音,这些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后面会再迭代一次,一点都不洋气。

退一步来讲,就算我们以后的汽车中控的屏幕变成像小米手机、苹果手机那样成功的一块屏幕,它能挣到钱吗?小米都没挣到钱,安卓花了这么多年都没挣到钱,就算你能装软件又怎么样呢。何况20年过去了,屏幕上的有任何一家软件公司活下来了吗,如果你专门给特斯拉或者安卓做车载软件的话,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这个是不成立的。所以这个生态是一个死的生态。

所以汽车的终局是一个基于数字孪生世界的一个终局。

这是我研究的微软和苹果在增强现实中数字孪生的一个布局,四大件:感知、决策的系统、芯片和光学,基本上苹果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

结论是新的业态是传统的主机厂、特斯拉加上我们造车新势力还有小米这种跟随者,时间呢,我认为苹果是三年,其余的最多是五年,五年之内不转变的,必死无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