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的优质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几日三星在上海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国行」发布会,听说有许多朋友都是发布之后才知道的。曾几何时三星在中国市场还能有一席之地,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品牌在大陆突然就「消失」了,就像被有组织、有纪律的特工集团围剿、抹灭。

历史渊源本文不追溯,只是无意间发现了个有趣的事——文章标题已经露出端倪,那让我们展开聊聊关于储存那点事。
▍128G 怎么出现的
很多年之前,彼时的三星还未「退出」中国市场,我身边的大人们还是比较认可这个品牌的,在他们手里我玩过各式各样的三星,那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实体全键的手机,大概长这样:

黑莓手机
虽然最后这个设计和黑莓一样沦为时代的眼泪,但在那时候的我看来这样的设计简直酷毙了。揣一个在兜里就感觉自己像高级间谍,戴上墨镜谁都不爱。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过于混乱和不清晰,但我仍清楚地记得三星一定也有类似设计的产品。因为我用那个手机玩了好几百块话费出去,之后吃了一顿「皮鞭炒肉」。好像还不止一次。当时流量包还很贵,月包 5 人民币/30MB,更贵的是流量超出之后的计费方式。
反正花了很多流量就是为了下载游戏玩,不过最让人崩溃的是挨打下载的游戏不能玩,游戏崩溃后提示「内存过低」。那时候完全不懂计算机科学,运存、内存、储存,傻傻分不清。反正就是换了很多 TF 卡无果,遂放弃。不过后来逐渐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虽然大学之前并未完整上过一节计算机课(网络在家长眼里一直是是洪水猛兽,虽然课表上有,不过都是名存实亡)。
关于 TF 卡,当时一度以为是 TF 容量不够大,于是斥巨资 100 人民币买了一张 8GB 的 TF 卡。在当时这是正常的市价,并不是不夸张,也没有被骗。
让我们按下时间加速键。数据膨胀的速度远超货币,现在微型储存设备不到 1 人民币即可购得 1GB 的储存量。大约不到「挨打」时间点的十分之一,且读写速度并不在一个量级。也就是说,甚至有更极端的廉价产品。

数据储存设备的技术进步看起来更像螺旋阶梯。外围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意味着需要更大容量的储存设备;有了市场需求,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降低,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一方面价格降低普惠更多用户,一方面有资金推动技术进步,为接下来的市场做准备,厂商之间的军备竞赛因此开始。因为底层辅助技术的进步,外围技术更加没有掣肘,于是新一轮的螺旋开始,而且这个螺旋越来越快,正如著名的摩尔定律。
但是有趣的是,从一开始人们主动的迫切需求,到现在逐渐失控、人们被推着选择更大的,毕竟生物进化的速度远远不及数据膨胀的速度。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流量月包依然是 5 人民币 30MB ,那「小而美」的微信软件体积估计很难轻松突破进制到 GB,更不用说动辄几十 GB 的数据体积。
曾经深表认同的一句话是「只要房子够大就不怕放不下」。看来这句话并不适应于数据储存。本山大叔说:「小盒才是永远的家」,就像我不久前设置了数字遗产联系人,发现很快一张小卡就能装下我们的一生。
我并不反对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虽然不是绝对的好事,但盲目阻止是愚蠢的,想象也只是做一种假设,开倒车就是比愚蠢还蠢。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技术进步?
▍为什么选择 128G
大概是两年前,正值 iPhone 14 发售,被动原因是正好需要更换手机。当时买了 128G 的 iPhone 13mini(在这之前是 12+256G 的魅族)。
有一位朋友,应该是被训练过的「特工」,他用有公式的、有套路的、有模板的话语,讥讽我的选择。可惜唯独缺少逻辑,这是这一「特工」组织成员的一大特点:
花这么多钱,不知道买个内存大一点的安卓(原话有指定),到时候微信都装不下,后悔就来不及咯。屏幕那么小,看坏眼睛又要花更多钱医。新出的你买不起,非要打肿脸充胖子,买老款,不如支持国产,一样的钱可以买更好的。
Rosy Clouds 不语,只是一味的填写付款信息。
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商品的复合属性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商品的本质就变得极其重要,商品是否符合当前的直接需求,未来嘛,未来是无限的,毕竟关于未来见识最多的就是「大饼」。
人类对「大」的爱慕虚荣不是一天两天,消费主义稍加利用加工之后,人们便趋之若鹜,曾经我也不例外——只有关于魅族的选择是因为热爱,只可惜等自己有能力真金白银支持的时候魅族已经往日不在。
上大学之后正儿八经的上了人生中第一堂计算机课,浅浅了解了冯 · 诺伊曼模型,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了运存、内存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学习的好处就逐渐体现出来了(当然不是指读死书),无论是晶管计算机、PC(个人电脑)、掌上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在这个模型之下,无论变成什么模样、变换什么名字,它、它们都是提升效率的工具。
既然是挑选效率工具,工具本身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和使用者的契合度也很重要。
黑莓和实体键盘成为过去式,图形化系统也淘汰了命令行系统成为绝对主流。但是 Macintosh 的出师不利,以及 Apple Ⅱ 的超长寿命都证明,如果追求效率,趁手的工具往往才是是使用者的第一选择。
本山大叔金句二:「有多大能力,穿多大裤衩」。
关于「大」的亏,吃一堑长一智,加之学习使人明目。再去挑选效率工具的时候,主动学习的知识和被动拾得的经验,共同完成了自我的身份转变,或者说角度转换。从消费者到使用者,也形成了一种屏障,我不再那么容易被蛊惑或者掉进陷阱。
结合实际,过大的体积造成的不方便反而拖累了效率,因为「怪异」的使用习惯,128G 也是绰绰有余的选择。mini 算是硕果仅存的产品了。
是如何怪异的习惯使 128G 还剩 100G,这种怪异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
▍什么,还剩 100G!
在大多数人看来简直怪胎(少数派)的使用习惯,形成早于「256G 魅族」时期。
2012年龙叔有一部电影《十二生肖》,其中有一个桥段让人印象深刻。一位,买家 700 万买了一套世界上仅剩四张的邮票,当场毁掉了三张,第二天硕果仅存的一枚价值翻了三倍。
器材有价,数据无价。这是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其实不同的数据之间,价值是可以衡量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好像每张相片都是珍贵的回忆不舍得删。相似的照片就像一套邮票,相片看起来好像略有不同都有保存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用随机算法,随机保留一张。
为什么是这张被选中啊,明明那张更好才对。
这是很多人会有的想法。所以关于取舍,每个人心里都早已有了决断,差的是被「拿枪指着」。
当然有的人会评价:「神经,有大房子,全装进去不就好了,干嘛删掉。」
这个说法没错,但「器材有价,数据无价」的经验之谈并不是空穴来风。「大房子」几乎人手一个,但数据丢失而后又后悔莫及的事也常有,虽然多数人的亡羊补牢后降低了损失。
但为什么我们只能亡羊补牢?Tony Stark 在《Avengers: Endgame》中有段台词:
为什么我们只能当「复仇者」,而不能当「预防者」……
为什么这种事屡见不鲜,首先让我们回到《十二生肖》的桥段——价值问题。数据无价,但是仅剩四张邮票和仅剩一张,他们之间显然是有区别的。数据也是一样,当我们做出「拿枪指着」的选择之后,数据的珍贵程度也上了一个档次,会让人更加重视如果丢失该怎么办的思考。
Alright guys, You're Pre-vengers now。
不过仍然有的人会评价:「神经,有大房子,全装进去不就好了,干嘛删掉。」
的确在我们之中有珍视所有数据的存在,舍不得删掉一点,保存也非常完善(世界上另一个谢尔顿)。正如第一段讲到为什么会出现 128G ,就是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大,想要保存的越来越多。技术进步确实很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大的「胃口」,但是人类进化的速度却相对较慢。
人类浏览一万张照片的速度肯定慢于转存这一万张照片,不过前提是这其中一定不包括 NASA 宇航级图像。
「哎,我想起来了,等我找一下」——快速滑动手指。
「咦,不对啊,哪里去了,我记得我有啊」——上翻下翻,然后挠头。
在没有高效文件检索系统的久远的过去,这个现象就存在了,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再举个极端例子,放「小盒」所需要的面积并不大,不过依旧价格不菲。同理,如果未来这个「永远的家」变成了「小卡」

所以主动筛选数据,提升数据价值,决定数据的去留就显得尤为重要。「大房子」是技术进步,阻止技术进步是愚蠢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处在技术的最前沿,工具最趁手才能达到最高效。如果工具不是量身定制,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反过来适应工具、适应技术。
所以如今的人们才能熟练运用 iPhone Ⅹ 所改变的一切,而不是仍然苦苦等待那台 Apple Ⅹ 的发布。
还剩 100G,并不是我的人生只有可怜的 28G 数据,其中二十多还是系统数据:

储存使用情况
▍那 28G 之外的部分又去了哪里
说到底,手机主要是一个信息收发和处理设备,储存是附属功能。且老人常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不是 Apple Watch 的传呼功能,我都不知道丢了多少次 mini 了。
如果不放在手机里……
有的人会联想到万恶的 Free 5G 容量,那点容量在现在看来塞牙缝都不够,但云储存的概念还是流行了一阵。多读书还是有用的,所谓「云储存」不过是把数据存在了别人电脑里,且电脑连上了网线。
这种服务就好像银行寄存,区别在于银行把东西丢了是实物,如果被抢了能够看见,能够知道,且银行需要赔偿。而网络数据尴尬在于情况复杂,可以主动变卖,可以被动盗取。且这些都可以发生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被盗了之后呢,别人已经使用了产生了价值,还能原封不动的还回来,不能说没有损失,但损失又多大呢,怎么量化呢。
所以基于技术的不完善,并不愿意尝试「云」。这种技术创意确实便捷,不同人不同取舍。但是李彦宏败人品的发言也确实让人恶心。
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个人数据并不是什么「核弹密码」,个人还是格外重视数据隐私。想起大学计算机老师讲的笑话,黑客也许无意间路过了你的电脑,但是对他来说没什么价值,所以他又走了。玩家们上纲上线时放的狠话「顺着网线锤爆你」倒是成了路牌。
离线储存是目前的个人选择,于是我找来很多物料,经过长时间摸索,逐渐完善了流程。这个流程有点像海水倒流。我们身边每天所发生的事所产生的数据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河流的流量有上限,通过河口流入大海,我们接受和捕获信息的能力也有上限。复杂的信息通过「河口」涌入,初始如一条大江大河。成分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支流」有的垃圾信息,成为过眼云烟阅后即焚,有的是关于美好回忆的数据载体,流到存储池中。
那么结合实际,举个栗子:
关于相机储存卡,前辈的建议是 32G 足以,个人摄影 + 4K Vlog 的场景,足足可储存消耗两块电池产生的数据。最后我选购了一张 128G 的 SD 卡,也就意味着这个相机附带的原始数据池可以留存至少四次摄影之旅的内容。
快门有很多次,但是出片还是要经过精挑细选,复制到电脑后第一次处理,因为 SD 卡够大,即使处理失误原始数据池提供了容错。有了容错,即使不被「拿枪指着」,做出决定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偶尔也会有「三虫同框」的情况出现(因为他们都是最好的 Spider-man)。
处理完成之后,分享欲就会发作,选出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比较有故事的,放在手机里时刻准备 send,短时间内多数照片会被分享给不同的人。
人生有很多照片,而人生照片就像山峰,一山是比一山高,但最高也就珠穆朗玛峰,大多数人第二高山都不会记得。所以一组照片中的「典中典」很快就会在被分享的过程中脱颖而出,一张、两张足够了。它们就像一种特殊坐标,照片的电子信息可以帮助定位到照片组,也可以帮助我们与生俱来最强大的存储容器 —— 大脑,去定位那些美好回忆。
当回忆差不多定型之后,最原始的冗余就可以放心大胆的 Delete。就像做手工,手工已经完成展示和入库了,自然桌上的材料垃圾可以处理了。
在这个流程中,基本已经没有低于 128G 的设备了,除了一颗闪存盘,闪存嘛,速度优先。一开始架构的时候还天真以为具有足够的前瞻性,不过没关系,适合自己的流程体系探索完成,除非有破坏性技术的诞生,即使日月变换,也只用简单更换设备。
128G 也还能坚持很久。
▍消失的 128G
Galaxy S25 系列国行版储存容量直接从 256G 起跳,意为着 128G 也逐渐开始成为过去式。虽然像 128k 宣告彻底死亡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但这个起点还是来得让人意外。SAMSUNG 的国行发布会,大有几分「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气势,不过估计很难恢复往日荣光了。
文章的原爆点是突然意识到三星的「非正常死亡」,当然历史过于复杂,这里不探讨。和复杂的历史一样,128G 消失的原因也很复杂,所以也不探讨。
所以章节的题目是陈述而不是提问?
这已经是结果了,这种结果其实很难说这是社会群体的意志决定,更像是一种明确的推动(来自某个神秘的组织)。大多数只是麻木的被动接接受这一切,这就好比放在云端的数据被窃,说是丢了什么吧,又没有,但总让人觉得不舒服。隐私政策像是皇帝的新衣,皇帝开心了就行。
但是我不想成为愚蠢的皇帝,我想成为自己。
阻止技术进步是愚蠢的,但是并不想被裹挟着向前,与其被动接受一切,我更想出来「透透气」。消失的 128G 就让它消失吧,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主动适应,虽然有点折腾,但好在结果舒适。
这种惬意就好像,大部队不停的向前行进,费劲巴拉挣脱出来,找了个椅子在旁边悠然自得的坐着。等掉到了末尾再提上凳子快步冲到靠前的地方,继续悠然自得。等什么时候真的累了,不再愿意前进了,就全盘回顾一下「小卡」里珍贵的过去,一份装在「小盒」里,一份留个念想。
▍64G 的曾经
有个朋友问:「就这几个应用,你平时不玩手机啊?」
每天都有很多人的工作是研究如何增加用户黏度,凭自身意志力去抵抗说实话并不轻松。一开始的「断奶」还是很困难的,卸载不必要的软件,就像是「拿枪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见效挺快。
奇怪的是,在今天人们捕获数据的能力无比强大,但在刻意精简之后就发现就没剩下什么了,合着之前积攒的全部是垃圾呗。我越来越深信现在的技术进步已经不是主动需求了。
被动接受是很容易的事,只需要随大流就好了。相比之下找寻自我舒适区的过程就要困难很多,主要是脱离时的阻力是巨大的,比如一万多张照片该放怎么保存。但是脱离之后,过去的失败,积累的知识,以及经典语录都是成功经验,它们可以笼统的囊括为智慧。有明确的目标之后,复杂的只是问题而不是成分,所以比历史简单多了。
数据处理和储存流程,每个人会因为经验组成,和实际需求不同,有不同的解决之道。现成的「栗子」很多,那都是别人的,拿来主义不能说不好,只是如果缺少从无到有的突破,很容易走进「死胡同」。
文章并不是想要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想鼓励那些对「大流」积怨已久的朋友尝试脱离。成为自己,成为少数派。
原文链接:
https://sspai.com/post/9671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RosyClouds
责编:克莱德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