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带给我的 5 公里出行自由:小牛 UM Citi 体验

电动车带给我的 5 公里出行自由:小牛 UM Citi 体验
2019年08月20日 11:17 少数派sspai

「无死线写作」太难了。

今年 5 月初买了辆小牛 UM Citi,现在都 8月了,总共开了 391 公里。期间还去店里修了两次。新宠变旧车,可稿子就是写不出来。

开头就遇卡壳,难上加难。写了四个版本,都不满意。那不如就破罐破摔,在这个尴尬的位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电动自行车吧。

可能有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年 4 月 15 日起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新国标)已经为我们重新定义了电动自行车,以下是其中几个重难点:

  1. 有电驱动功能的同时具备脚踏骑行能力
  2. 电驱动行驶限速 25km/h(不可破解)
  3. 车速达到 15km/h 时能持续发出提示音(不可破解)
  4. 整车质量不得超过 55kg
  5. 蓄电池电压不超过 48V
  6. 额定输出功率不超过 400W

目前你能在市面上购买到的全新电动自行车都必须满足以上条件,否则就无法上牌,没牌自然就不能上路。

接下来,如果你要骑着它上路,那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装配后视镜
  2. 佩戴头盔
  3. 不穿拖鞋驾驶
  4. 不搭载 12 周岁以上乘客

电影《飞驰人生》《听说》截图

看到这里,相信已经有很多人表示根本不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电动自行车了——这么慢,要啥自行车?有些店家也敏锐地发现了车辆限速和持续提示声确实不太友好,因此在趁新规实行之前抢先将一些「不太符合」新规的库存车辆拿去上牌,所以现在你还可以通过办理过户手续拥有一辆「超标但合法」的电动自行车。

我的这辆小牛 UM Citi 就是这样一条漏网小鱼。

小牛 UM 怎么样?

为配合今年四月强制实施的新国标而发布了新款,我手里的这辆小牛 UM Citi 仅仅发布了不到一年就已沦为旧款,但破解后能够拥有 31km/h 速度上限并且在车速达到 15km/h 时「消音」,便没有人在意它是不是旧款了。

小牛 UM 这个系列的主打卖点是「轻」。旧款的 SL 超轻版车身质量仅有 40kg。这一点对我这种「肌无力」车手来说确实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库空间里将它摆正位置真的挺不容易,车身迷你和轻巧帮了我大忙。

其次,无钥匙启动和汽车级动力锂电池也为整个开车、骑车、锁车过程带来更好的体验。在锁车状态下,如果车辆发生振动,除了会发出报警声之外,后轮也会锁止,拖慢小偷携车逃跑的步伐。在这基础上,我还加装了一个碟刹锁,看起来没什么大用场,但是心理上能给自己多一层安全感。

不过对我来说最受用的还是外观。

尽管仔细看还是能够发现细节做工方面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但整体造型绝对称得上新颖又耐看(实车比照片好看)。然而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就不对外貌作过多的描述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那就是售后了。

好死不死,新车到手还没到一个月,那盏 Blingbling 的 LED 大灯支架就被我撞断了。立刻拍照发给小牛店长,让她替我预约了配件,大约 3 天就通知我去更换。没想到换一个小小的支架,要把大半辆车都拆了。

最后配件加维修费也才 50 元。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我去店里修了两次车。是的,又过了一个月,大灯的 LED 圈竟然脱落了。我猜想这大概和我之前那次事故有关而不完全是质量问题,但店长二话不说直接帮我报修,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就免费给我弄来了新大灯换上。是的,又从头到脚拆装了一遍。这样的售后服务我是服气的。

再来说说缺点。

也许是为了迁就极简的设计,这辆车几乎没有任何储物空间 。唯一一处,还是在小牛店长的指引下找到的,位于电池下面,正好够塞一本行驶证。因此,一个小背包就成了出行的必需品。

以 3799 元的价格买一辆储物空间容量≈0、续航里程 50km 的电动自行车(旧款 Pro 顶配版续航里程 100km 售价 6599 元),对很多人来说显得性价比不高。现在上某东一搜,3000 元就可以买到(理论)续航里程达到 100km 的电动自行车了。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其实还是它尴尬的充电方式。这款车必须把电池拿出来接上充电电源才能完成充电(后经评论提醒,这种充电方式是为方便停车地点没有电源所设计的)。好在电池设计还算轻巧。拿在手里,有些分不清它是一个像电池的包包,还是一个像包包的电池。

提到小牛,智能服务是绕不开的话题。小牛电动 APP 上能够查看车辆的动态,包括定位、电量、行车轨迹以及骑行的各项统计数据。另外,车机还支持 OTA 无线升级,十分人性化。所以,这一年  38 块钱的服务费一定得掏。

但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这辆车是和我先生共同在用的,而他竟然用 APP「监视」我!

当我连续在家宅了一个星期之后,他会吐槽:「你已经很久没骑车出门了!」一边说一边打开 APP 给我看我最近一次行车记录(宅犯法吗?)。说好准备出门了,他会远程催促:「都过去多久了怎么还没出门?」(并不赶时间好吗~)在外面骑着车突然停下来看了一会手机他会问:「你怎么在 xx 绕了这么久?」(是不是管太多了?)快到家的时候他会提醒:「可以给车充电了!」(还用你说?)

刚才发现,其实是可以把这些信息的授权关掉的。

但又该用什么理由关掉呢?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甜蜜的负担」吧。

电动自行车真的能带来出行自由?

除了被「监视」之外,这辆电动自行车还是给我出行自由度带来了明显提升。

我目前是一个生活在包邮区的某个县城的自由职业者。一出家门,不论去市区哪个方位,基本不会超过5公里。开上小牛,15 分钟,使命必达。

在这之前,我的出行都是靠公交或打车或蹭别人的车解决。

乘坐公交车其实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出行选项:小区门口有站点,刷 APP 二维码或公交卡有 5 折优惠,市区以内基本上坐一趟车只要 1 块钱,甚至车厢内还有 Wi-Fi 和 USB 充电口。

然而,小县城公交的通病是线路覆盖率和发车频率低,加上本地较为单一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形成了平日里买菜老人、上班族和学生在同一时段出现的奇观,一到早晚高峰,公交车厢都会被挤爆。因此,乘公交在时间上比较难以掌控,乘坐体验也很不稳定。

开汽车当然也是选项之一。也许会有人认为,在小县城里开车应该是最便利且优雅的。但那是十年前的情况了。如今一直在飙升中的私家车保有率,让这座小城的道路交通和公共停车位不堪重负。高清摄像头、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和移动支付技术,软硬结合,让私家车主彻底丧失了在外面停霸王车的机会。

除了有空调和不用戴头盔这两点比较有吸引力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多买车的理由。当然了,人世间的大部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公共自行车也是有的。但是仅支持定点还车、定点窗口充值等等局限,距离电动自行车的自由度还差得远。买自行车就不考虑了——初中 3 年被偷了 5 辆自行车。

而现在,只有天气和我自己才能影响我出行的节奏。

你可能有所不知,自由职业者的时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正应了那句老话——「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我现在单独出门频率基本上是一周 2-3 次:中午去喜欢的面馆吃碗面;没什么工作的时候就去星巴克坐会;也可能就是在地图上随便找个没有去过的点,开车去兜一圈。但冷不丁就会有什么工作在毫无防备的时候窜出来。

不必找车位、几乎不堵车、时间全由自己把握。无论我在哪, 15 分钟之内绝对能让我赶回家(干活),这就是电动自行车带给我的 5 公里出行自由。

电动自行车值得买吗?

这里也是写作过程中一个卡壳的点。因为我意识到,我的生活方式并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出行这件事对我来说甚至都算不上刚需。

幸好,三十来岁的我好歹也在大城市漂过些年,勉强能给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首先,通勤距离超过 5 公里的不建议买。其次,每年有几个月都是冰雪天气的北方城市不建议买。以及,正在考虑用电动自行车来解决从家到地铁站这段距离的人士,我建议你搬去离公司更近的地方,比如, 5 公里以内。

据我所知,有些公司会给在公司附近租房的员工提供(更高的)租房补贴(以方便深夜加班)。此时,如果你有一辆电动自行车,那么公司附近 5 公里以内不管是否靠近地铁站,都可以纳入你的租房目标。房子距离地铁站的远近程度对租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一年租金省下来的钱就非常可观了。不过在租房前必须确认小区有地方供电动自行车停放。

相比起买一台私家车,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电动自行车都可以帮你节省很多。虽然你的生活半径会缩小到公司和居所周边 5 公里,但其实在大城市打拼的你,拥有开车出去游玩的机会真的屈指可数。

说到这一点,小牛电动 APP 非常贴心地根据我所在城市的自驾汽车时间和开支算了一笔账:骑行 391km,共节省了 295 小时、179 元。如果按照每天通勤 5 公里,一年上班 258 天来算,能替你节省多少你心里有数不用我算了吧。

而与搭乘公共交通相比,骑电动自行车既减少了步行的时间,同时在物质上也不会带来太大的负担。相信有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体验:每天上班会经过很多个地铁站,但从来都只是和它的站台打了个照面就匆匆告别,都不知道在轨道之外是怎样的风景。

近期常有文章提到「无负担」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不费时、不费力、不费钱,但三者之间要做好平衡,真的太难了。所以才会有人耐着性子看到这里。

同时我也想在这里呼吁一下有关部门:「车速达到 15km/h 时能持续发出提示音」这一条真的那么有必要吗?可以只提示一下,不要一直叫吗?实在不想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当作小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