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在即,人形机器人“入户”还需迈过几道坎?

量产在即,人形机器人“入户”还需迈过几道坎?
2024年06月16日 20:27 文汇报

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硅基大脑与装备各种传感器的关节连接起来,让“写一段代码做一件事”的机器人,具备自主“知行合一”的能力,这就是去年以来最受资本热捧的人形机器人。国际市场研究机构Stratistics MRC预计,2021年到2028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从15亿美元增长至264亿美元,增长接近18倍。

看似已近在咫尺,究竟何时才能像手机一样成为日常消费品?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大模型与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大会上,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入户”还需迈过关节、数据集和应用场景三道坎,“入户”可能会先从租赁模式开始。

驱动器2万元一台,人形机器人高价源自关节贵

为何人形机器人为何被业内誉为最难的机器人?因此它像人一样,由大脑、小脑、皮肤、五指、全身关节、精巧躯干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大量技术细节。“大脑对应智能系统,小脑对应控制系统,五官是对应机器人的感知,执行则是通过关节进行。”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梅杰说。

当下,人形机器人造价最高的是关节,关节主要由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编码器、力传感器等组成,约占整体成本的2/3。比如,用于保障机器人灵活性的伺服电机,在国外平均售价多在2000-3000元左右,平均一个人形机器人需要20-30个,光电机成本就达到10万元。

在硬件方面,人形机器人企业遭遇最核心问题是驱动器,周梅杰透露,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需求的驱动器电流在300安培左右,但现在主流驱动器只能做到120安培左右。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的驱动器来自一家能够提供200安培电流的以色列厂家,而一台这样的驱动器要2万元。 瞄准这一痛点,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开发大功率驱动器,预计电流可达300安培,成本可降至千元左右。

动作不规范,缺乏大规模标准化数据集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人形机器人体内将部署专用大模型,从而能理解人类发出的指令,并完成各种任务。训练机器人大模型的原料,就是数据集。

“国内目前缺乏大规模标准化数据集,已经共性问题。”周梅杰说。所谓标准化数据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上传、自动化标注、模型训练、大规模回归测试、应用验证以及数据增强等一系列行为,需要对行业和机器人有很深的了解。

今年4月,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及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启动了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建设项目。数据集将向国内企业和科研团队开放,用来训练人形机器人大模型,让机器人拥有发达的大脑和小脑。”周梅杰说。

专注于机械臂的具身智能企业非夕机器人也在从事相关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原能力”。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解释说,非夕做机械臂底层功能解析时大量参照了人类行为学研究,将人的复杂动作拆解为最基础的64个原能力,后续就可以采用组合的方式,实现与整个物理空间交互中各种复杂操作。

目前,非夕机械臂的力距传感器偏差已可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无论是切鸡块、自动摆盘还是给涪陵榨菜去菜根,都可以得心应手。

场景纷繁复杂,厂家或租或卖花样多

“价格越低,市场应用越广,人形机器人就能越快能走进千家万户。”上海翡沄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泳文说。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翡沄机器人握着小拳头,迈着小碎步的模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之所以如此关注应用端,是因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需求驱动的产品。

“一款进入健康养老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它可能集各种健康产品功能于一身,比如量血压、量脉搏或更多医疗辅助功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功能定制。”达闼机器人副总裁王志伟说。

在提升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接纳度上,厂家花样百出。王志伟透露,今年底就要向市场推出双足人形机器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对它进行改造。明年将推出保姆机器人,会采用租赁方式让人们率先体验到机器人的服务。

专家们相信,在人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到2050年数量超过人类数量、产业规模超过30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而在这个领域,中国一定会诞生伟大的企业。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图:本报资料图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任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