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会员店氪金冲会员,卖的东西跟楼下超市一样?到底想蒙谁呢

山姆会员店氪金冲会员,卖的东西跟楼下超市一样?到底想蒙谁呢
2025年07月15日 09:39 凯德印象

近期,山姆会员店因选品策略与普通超市趋同引发热议。会员们质疑其商品同质化严重,会员费是否值得?品控问题频发,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被挑战。山姆的“高端特供”标签是否正在褪色?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会员制超市一度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精致生活”象征。然而,随着山姆会员店近期频繁上架好丽友派、卫龙辣条等大众品牌,同时下架多款高口碑独家商品,不少会员开始质疑:山姆的“特供”到底还剩多少独特性?

一位山姆会员直言:“我们交260元年费,不是为了买和便利店一样的东西。” 社交媒体上,“#山姆特供商品为何违和#”的话题热度高涨,甚至有会员联名致信山姆总部,要求恢复“严选逻辑”。 低糖好丽友派虽宣称“减糖80%、增可可30%”,但实际口感过甜,配料表中“起酥油、安赛蜜”等成分更引发健康担忧。 这些争议,反映出消费者对“品质”与“信任”的更高期待。

更让人担忧的是,山姆的品控问题也接连不断。坚果中吃出活虫、临期商品未标注、肉类发臭仍售卖……这些事件与山姆宣传的“极致品控”形成强烈反差。 消费者不仅在质疑商品本身,更在质疑整个品牌的价值观。

与此同时,山姆的“大包装模式”也逐渐水土不服。在中国,家庭消费习惯更倾向于“少量多次”,而山姆的批量销售策略显然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盒马、Costco等竞争对手则通过更灵活的选品和本地化服务抢占市场。 一些消费者甚至转向“穷鬼套餐”,如23.9元贝果、59.8元瑞士卷,但性价比依旧无法弥补差异化缺失。

从更深层次看,山姆的“同质化”并非偶然,而是供应链调整与成本压力下的必然结果。为降低成本,山姆将部分进口商品替换为国产品牌,尽管官方称“特供配方”,但消费者明显感知到品质下降。 而代购产业的泛滥,也导致热门商品频繁缺货,进一步稀释了会员体验。

山姆的困境,本质上是会员制的“身份认同”危机。会员费不仅是购物卡,更是中产阶层的“身份象征”。当山姆的商品与普通超市无异,会员的“特权感”便被削弱。甚至有用户表示:“花260元买特权感,结果货架全是大路货。” 这种心理落差,正在加速中产阶层的“用脚投票”。

面对质疑,山姆官方回应显得有些无力。客服仅表示“以App显示为准”,并未直接回应同质化争议。 会员们则选择理性应对:短期专注山姆仍具优势的品类(如肉类、烘焙),长期则考虑退卡转战Costco或盒马。

山姆的症结在于:当“特供”沦为营销话术,品控漏洞频发,会员费便成了“智商税”。要修复信任,山姆必须回归初心——以独家供应链重塑商品壁垒,严格落地品控标准,同时优化包装与本地化服务。否则,随着中产阶层的流失,山姆的“会员制神话”或将走向终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