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十年:我用十年的时间,学会成长

阿里十年:我用十年的时间,学会成长
2023年08月03日 19:02 阿里云云栖号
作者|澔博

导语:本文记录了作者在工作10年间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思考与成长,也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个人简介

1.1 前言

时光如梭,还有几天我就入职阿里10周年了,回顾这10年,感慨很多。这期间遇到过很多挑战与困难,也曾感受过成功的喜悦与团队的凝聚力,自己从一线的技术同学成长为一条业务线的技术负责人,谈不上优秀,但也是尽了全力,没有太多的遗憾。最近想着写些东西,记录下这些年的一些成长经验,也算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吧,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2 个人简介

我于2011年研究生毕业入职第一家公司,在公司的杭研所从事无线基本软平台的嵌入式开发工作,我们部门是做基础软件平台开发,向上支撑不同的无线产品(2G、3G、4G基站产品),这阶段积累了一定的平台化设计能力。13年加入阿里,参与并负责了用户增长平台从0到1的搭建工作,这阶段我们对接了很多外部的流量媒体,在团队的努力下,alibaba的流量规模涨了3倍,同时询盘规模达到过历史新高,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开发人员成长为用户增长的技术架构师,负责设计很多平台横向支撑了5个BU的用户增长工作,这阶段了对用户增长的业务策略、技术打法有了较全面的理解,抽像问题能力和平台化设计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升。2020年由于数字营销业务发展的需要,听从组织安排,从待了近7年的用户增长业务调整到了数字营销部,负责了广告主增长的战役,这个阶段,将用户增长的方法论快速复制到了广告主增长领域,负责了团队与技术从0到1的搭建,广告主的月活达到了历史新高,2021年开始负责效果广告与增长业务。

二 成长的定义

2.1 什么是成长

成长的本质:一场自我革新,是我们个人价值的质与量的提升过程。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变化,而成长就是这种变化的积极面。它不仅仅是技能、知识或者能力的提升,更是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是我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演变。而这些内在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这就是成长的“变现”。

  • 质"的变化是深度的提升,是我们对于自己内在能力的增长和改变,是质的提升和升级。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按照从低到高的维度:

1.技能和知识:这是最直接的部分,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深度。例如,你可能从一个软件工程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变成了一个有深度专业知识的资深工程师或者架构师。

2.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改变。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发生改变。例如,你可能会从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变为预防问题的方式;或者从单模块进行性能的优化,转变为通过系统的架构的优化来提升整体的性能。

3.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最深层次的改变,也是最重要的改变。随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会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我们的决策,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 "量"的变化是广度的扩展,是我们影响力的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随着我们能力的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扩展。我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影响到更多的人。

2.工作职责:随着我们的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会随之增加。我们可能会从执行者变为领导者,从负责一部分工作,变为负责整个项目或者团队。

3.社会影响力:随着我们的能力和影响力的增长,我们也可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我们可能会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变一个行业,甚至改变整个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的提升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你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的工作,而是取决于你对团队和组织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变现”,也就是你的成长和改变转化为你的价值和影响力的提升。

PS:个人成长本质上也是一个增长问题,增长本质上就是质与量的双向增长:一方面提升内核价值,一方面提升这个价值的影响力,如果对增长有兴趣可以看下我之前写一个文章《增长那些事》。

2.2 为什么要成长

必须要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成长是一种内在驱动,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质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渴望,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我们要成长的原因。

  • 基础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这种欲望通常指的是基本的、短期的、或者是即刻可以得到满足的欲望,比如吃饭、睡觉、玩乐等。这些欲望的满足通常不需要过多的努力,只需要我们顺从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就可以了。这就像是在一个平面上走路,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风景,但却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

  • 深层的欲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这种欲望往往是长期的、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的,比如健康、知识、技能、成功等。满足这些欲望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所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律。自律能帮助我们克服即刻的诱惑,专注于长期的目标。这就像是爬山,虽然过程中可能会有困难和挑战,但当我们站在山顶上,看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美的风景时,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 顶级的欲望通过煎熬才可获得:这种欲望往往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比如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意义和目标等。满足这些欲望需要我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经历痛苦和煎熬。通过这种煎熬,我们可以成长为更强大、更成熟的人,实现自我超越。

我很喜欢2015年看到的一张广告创意图,当时看到内心很受触动:芭蕾舞者优美的舞姿背后,是她们无尽的汗水和努力。每一个看似轻盈自如的动作,都需要无数次的训练和反复。优雅的舞步下,是她们那磨破的、伤痕累累的脚。同样的,人生的成长道路也是一样,风光的背后是沧桑,成功的背后都是苦难,人生的的成长的道路,是痛与快乐的,痛的是成长的过程,快乐的是成长蜕变后收获的结果。

2.3 几则小故事:成长是痛苦与快乐的

现在分享下我在阿里这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件事:

  • 《一》2014年,来阿里的第一个3.25:【关于技术】技术人要有全局的视角。

2014年第一次作为PM负责联盟平台开发,开发了一套流量承接页面。承接页面的的逻辑是通过类目(当时产品需求是用一级或二级类目)召回商品,由于召回率较高,加上流量突然有一天激增,占用引擎资源严重,导致引擎超时严重,大量请求零结果,从而导致广告的曝光下降,最终导致消耗下降。

因为我的原因,当时为了查这个问题,上下游多个团队有10多个人处理到半夜,我内心非常很愧疚。也因为这件事情得了一次半年度的3.25。当时我只有把产品功能实现了,并没有考虑功能上线后对于下游链路的影响,在系统出现问题时也缺乏应急方案。在下半年,我做事情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会尽量去以全链路的视角分析方案,评估影响,对线上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主管对我也比较认可,得到了不错的绩效。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现在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做事习惯。

  • 《二》2018年,干了很多事,业务结果好主管却不满意:【关于业务】要学会做不确定性的事情。

2018年做总结的时候,我以非常自信有力的气势做完了工作的总结,我认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而且业务结果也还不错。想着主管一定会很满意,但是主管对于我这样的表现并不满意,并在review的场合说我做的事情都是老的策略,老的打法,当时我很不开心。隔了一天后主管找我聊,一句话让我想通了『如果我们都选择做确定性的事情,不敢于做一些创新与改变,去勇于承担不确定性,如何让业务破局』,这句话我现在都记得,后面我自己经常问自己:今年的业务或是技术是否因为自己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改变,也是因为这个认识,后面主管把我从用增团队调整到广告团队,我也欣然接受,也是因为这次调整,我也获得了晋升。

  • 《三》2019 经常挑战产品经理后,认知到自己的无知:【关于沟通】多提建议。

阿里的技术人一直被要求有业务sense,2018年我开始刻意锻炼自己的产品思维,系统化地看了一些产品相关的书籍、视频,也会将相关的理论与认识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发现还是比较有用,能够识别哪些需求是无价值的,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在需求评审的时候挑战产品经理。2019年在一个与产品需求讨论会上,我们在讨论买家APP如何优化的,我一连挑战了产品几个问题(回想起来,那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产品同学不太开心了,问了一句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让我一下子无言以对,因为我也没有更好的方案,我现在还深刻得我当时满脸发热的情形。后面读了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沟通首先要明确目的,要站在对方的视角多思考,以达成共同的利益与目标』。我把挑战当成了一种目的,我的目的应该是如何帮着一起把这个产品做好,要多给建议,而不仅仅是挑战。

  • 《四》2020年,换了全新的业务域,以为走出了舒适区,其实不然【关于认识】要学会走出思维舒适区。

2020年我被调整到了广告团队,带着原来的用户增长的经验从0到1搭建了广告主增长团队与整个广告主增长技术架构体系,做得非常辛苦,那年我整个人瘦了快10斤。当时在年终review的时候,我很自信的讲到:"我能突破了自身舒适区,从一个面向用户增长的领域切换到了面向商家的广告主增长领域,快速实现了赛道的切换",当时我的二级主管讲了一句话,颠覆了我的认识『按原来的方法论做事情并不算走出舒适区,真正走出舒适区的是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这个才让人痛苦』,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后面思考问题时,我都会想着自己是不是受思维惯性影响。

以上就是我在阿里巴巴工作的十年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这些经历让我在技术、业务、沟通和领导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成长。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无论你是刚入职的新人,还是已经有了一些工作经验的员工,都要有敢于接受挑战、愿意学习、善于沟通、敢于创新、有全局观的思维。

2.4 如何度量成长

度量成长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馈和自我理解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挑战,并调整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度量成长的方法:

  • 设定明确的目标: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就可以通过达成目标的程度来度量你的成长。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设计能力,那么你可以通过系统的可理解性、稳定性、可扩展性等维度来衡量。

  • 对比过去的自己: 雷·达里奥《原则》里有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对比过去的自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度量方式。

  • 寻求外部反馈:你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反馈来了解你的成长。这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导师或者家人。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你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观察和建议。

三 如何成长

3.1 成长的关键步骤

前面罗列了我在阿里几件对我成长影响比较大的事情,但还是比较分散,缺乏体系化的方法论,现在我尝试总结下:成长是一个涉及自我理解、目标设定、行动执行和反馈调整的复杂过程。这需要我们有深度思考、目标导向、自律实践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步骤:

  • 深度思考:在开始任何改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反思,去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重视什么?我希望实现什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 目标设定:一旦我们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就可以开始设定具体的目标。目标需要具体、可度量、可达成、相关性强和有时间限制,也就是SMART原则。同时,我们还需要分解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使其更容易实现。

  • 自律实践:设定目标只是开始,我们还需要将目标转化为行动。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自律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坚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 持续学习: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经验和反馈,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计划和行动。我们需要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保持对改变的开放性。

  • 总结反思:每一次的行动执行后,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总结,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帮助我们接近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受批评和失败,因为它们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资源。总结反思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调整策略,而且能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自我改进。

3.2 摆脱低水平勤奋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有效地推动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避免只是忙于行动,而忽视了反思和学习。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我们的行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确保我们的行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那要如何摆脱低水平勤奋呢,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3.2.1 原则一:少即是多

“少”在这里是指专注于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务,而非大量的次要或者无关紧要的事务,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分散精力,导致质量下降。"少"的决定依赖于我们是否能够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定位问题的核心,从而让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更有针对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培养提问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20%的问题上,这20%的问题往往决定了80%的结果。

1.提炼关键: 确定你的工作或学习目标中最关键的部分,即那20%的部分。这可能是你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或是你学习中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找出这些关键元素,将你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上面。

2.优先级排序: 根据每项任务或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对其进行排序,优先处理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任务。对于那些不重要或不紧急的任务,可以选择延后处理,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

3.高效管理时间: 尽量避免在琐事上花费太多时间,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可以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时间日志等,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你的时间。

4.说“不”: 学会拒绝那些无关紧要的请求和任务,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能更专注于你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3.2.2 原则二:慢即是快

"慢即是快"的原则是强调深度思考(本质思考)、系统性学习和持续反思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速度,希望一切都能快速完成。然而,快速行动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低下、易出错、容易忘记。

"慢即是快"意味着我们需要放慢速度,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度思考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真正改进和提高。例如,学习新的技能或知识时,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去理解、练习和掌握,而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在决策时,我们经常会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意识地做决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拒绝惯性思考,投入时间去收集和分析信息。

此外,"慢即是快"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有耐心,愿意投入长期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成功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坚持。

3.2.3 工具:如何做到深度思考

想要做到『少即是多,慢即是快』两个原则 ,我们要进行深度思考,常见有两种思考框架:黄金思维圈与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我们需要掌握好持续刻意练习。

【一】黄金思维圈法(Golden Circle)。它是由英国领导力专家西蒙·西奈克(Simon Sinek)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模型包含三个层次:为什么(Why)、怎么(How)和什么(What)。西奈克认为,真正成功的公司和领导者都是从内圈"为什么"开始思考,而不是从外圈的"什么"开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全貌,以及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 "Why"(为什么):这是深度思考的起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或者为什么某个问题会发生。这将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动机。我们要保持『童心』,比如做一个需求我们要知道业务背景或是技术背景,业务方为什么这么提需求,她的思考路径是怎样的,方案为什么是这样的,多问几层WHY,可以找到问题的本质。

  • "How"(如何):在明确了问题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解决它。这可能包括设计一些具体的策略或步骤,以及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 "What"(是什么):"什么"是指最终的产出或结果,即我们要做什么来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

【二】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他是一种教育技术,旨在激发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以促进学习和理解。这种提问方法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他通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他的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事物的真相。

  • 澄清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例如"你是怎么定义'成功'的?

  • 基础假设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挑战我们的基础假设,例如"你是怎么确定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的?"

  • 观点或角度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观点,例如"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 影响和后果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定或行动的后果,例如"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案行事,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 问题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来源,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

四 成长需要具备的心态

4.1 保持空杯心态

我2021从买家增长团队转到广告主增长团队,并于当年获得了晋升。现在回过来来看,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保持着空杯的心态,我坚信,每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团队或者新的角色,都是一个新的学习的机会。尽管我已经在买家增长团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没有因此而固步自封。相反,我倒愿意从头开始学习,聆听同事的意见,接纳新的观点和做法。

保持空杯心态和打破思维惯性在许多方面都是相似的,都是要求我们保持开放、持续学习并接受新的观点和知识。然而,这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下面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空杯心态:

  • 正视自己的局限性: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我们都有自己不擅长或者不了解的领域。正视自己的局限性,承认自己不可能知道所有事情,是保持空杯心态的第一步。

  • 保持敬畏之心:对于大自然、对于生命、对于未知,我们都应保持一颗敬畏的心。这种敬畏的心态可以让我们保持谦卑,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去探索、去学习新的知识。

  • 避免预设立场:在接触新的观点或知识时,我们应尽量避免预设立场或偏见。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公正,给新的观点一个公平的评价机会。

  • 理智对待过往成功:尽管过去的成就和经验有其价值,但也可能成为我们学习新事物的障碍。当我们过分依赖过去的成功,可能会无意中限制自己看到新的可能性。因此,对待过去的成就,我们需要有自知之明,既不能过度迷恋,也不能完全忽视。

  • 主动学习和探索:无论他人的地位或层级如何,我们都应有积极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知识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此外,对新环境和挑战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可以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环境。

  • 谦逊并开放反馈:谦逊意味着我们应尊重他人,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应该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洞察。

  • 勇于尝试新的事物:无论是新的技能、新的经验,还是新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应该有勇气去尝试。尝试新的事物可以打破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新的知识和观点。

4.2 打破认识惯性

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做了很长时间后,很容易形成一些固化的认识,而且变得封闭,不愿意接受而这个认识的观点。这儿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建立固化认识)我做用增做了很多年,我自己建立一个很深的认识『产品价值是一切业务增长的基础』,进而我又推导了一个结论,一切企业的发展都要以产品建设为中心,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抵触与认识不同的观点)有一次在学习章义伍老师的《共赢领导力》课程时,他提到一个观点『产品不重要,产品的流程才重要,企业的发展要以流程为中心,企业规规模化的后面就是流程的规范化』,当时我一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他的认识有点局限(我想章义伍之前在联想负责市场、在麦当劳负责运营与企业培训,他的理论只限于运营与市场领域,根本就不适合技术这些创新领域),好的产品才是基础,产品都没有,流程建立得再标准也是徒劳。

(霍然开朗,打破认识)后来看刘润的书《底层逻辑》时看到的一点『好的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好的产品的流程』顿时霍然开朗,突然意识自身认识的浅薄,我之前认识是建立在一个成熟的产品基础上,一个企业的要能够持续增长与扩张,他需要不断挖掘市场需求,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构建新的产品能力,而构建一个好的产品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工具、流程的支撑,一个优秀的企业是要能够有这样的土壤(人力、流程、工具)来保障优秀产品能够生长出来的。

人的思维惯性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会对自己相信的东西更为坚信,而这个坚信的内容在一定的环境中成立的,但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或是拉长到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可能就是有问题的,如果一直坚信会严重阻障自己的提升,所以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那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 积极学习和研究: 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阅读新的书籍,接触新的观点和思想。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观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思想。

  • 主动寻求反馈: 主动向他人寻求反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思维是否存在偏差。主动寻求反馈并接纳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

  • 保持好奇心: 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探索的精神,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自我设定的限制,接受新的观点和知识。

  • 尊重他人的观点: 尊重他人的观点,尽管我们可能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尊重他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

  • 定期自我反思: 时常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进行反思,看看是否存在偏差或者错误。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4.3 自救者天救

关于处事心态:"只要你信上帝,上帝一定会来救你"。

我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一段内容深受触动,鲁滨逊由于海难流落荒岛,开始他成天不断抱怨上帝对他如何不公,几次想逃离这个岛差点没命,很是痛苦。后来他看到《圣经》里有这句话:"只要你信上帝,上帝一定会来救你的"后心态逐渐发生很大的变化,觉得上帝对他还算可以,海难时全船的人都死了,他还活着,还给了他一个不错的岛,这儿没有大型野兽,有植物有水果。在心态发生变化后,他积极生活并开始自救,最后在28年后获救。

所谓自救者天救,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遇到问题,不要过多去抱怨,要有感恩的心看待事物,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不要期待别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自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克服困境,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4.4 关注自己的影响圈

2021年我开始接手效果广告业务,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手上的事情多了很多,每天有各种会,时间经常被各种事情打断,一天下来总结一下又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内心非常焦虑,后来和主管沟通后,给我两个很有用的建议:1. 适当降低对自己的预期,一个人不可能很快掌握新的领域,要视不确定性为常态。2. 做好取舍,关注核心价值。认真思考下,自己确实在犯一个常见的错误,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而现阶段又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后来读了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提到两个核心的概念关注圈、影响圈,关注圈是指我们将精力投入到的事情上,关注圈的内部是有一些是自己能够控制的,称为影响圈。

当开始接触一个新的业务时,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些明显不是自己影响圈的东西,而我在这个的领域花了太多心思和情绪,当不能能如愿控制本不由自己掌控的东西时,就感到无助、焦虑。如果降低自己的预期,将自己的专注力放到自己的影响圈,给自己一定的时间,逐渐扩展影响圈,不要为短期不能控制的东西所苦恼。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改变自己能力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不断锻炼自己识别这两者的区别。 

影响圈:这是你直接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领域。比如你的工作方式,你的态度,你的技能,你的反应和你的决定。

关注圈:这是你关心但无法直接控制的事情,如其他人的决定,公司的政策,行业的变化等。

五 关于业务

5.1 洞察客户真正的诉求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中谈产品价值的时候提到一个例子我印象很深刻,"客户的需求是墙上打一个洞。但市场供应的是锤子售卖。供应锤子、把锤子做得功能丰富只是一种解决方案;而提供锤子出租、提供专业的打洞服务,都是可能的选项。我们不能被自身的潜认识或他人的输入给带偏了行动的方向,要去思考我们的客户真正需要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的需求是怎样的?他们的痛点在哪里?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否则很容易由于路径依赖形成惯性思维,不会去看本质上的问题。技术同学与产品同学进行沟通时,我们要能够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剖析产品的思考路径,去挑战产品中不合理点。

举个例子,我们自身的广告产品里其实也做了很多"提供锤子"的事情,广告主的诉求就是获取转化或营销品牌,然而我们为了销售的售卖,构建各种营销方案,当然不同客户有不同的营销目标,我们针对不同的客户诉求,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是没有问题。最开始做我们新手包(解决的是新手引导的问题)、分为推荐、搜索新手包,优化人群(解决是的优质人群筛选的问题)又分为推荐、搜索优选人群,其实从客户的视角来看完全不需要进行这样的拆分。回归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少的是复杂性和冗余,多的是用户满意度和业务效果。这种方式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具竞争力,也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使用。

5.2 建立第一性原理思维

第一性原理思维,或称基本原理思维,是一种深入理解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核心在于回归到事物最根本的原理去解读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依赖已有的框架、模型或预设的观念。此种思维方式推动我们挑战和质疑既定的认知,而非盲目接受。此概念最早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并指出:“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

近年来,这一理念因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实践而备受关注。马斯克的真空高铁项目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在实际决策中的绝佳示例。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比较思维或经验思维去设计新型火车,大多数人可能会考虑在现有功能基础上进行升级,例如提升动力,改进流体力学设计等。然而,如果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去分析产品需求,我们会回归到运输工具的最本质目的:将大量货物从A地点运输到B地点。这是最初发明火车等运输工具的初衷,而不一定非得依赖牵引力才能达成这个目的。在第一性原理的支撑下,马斯克提出采用磁悬浮加低真空的模式,打造真空胶囊高铁。

在业务决策和产品设计中,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应用能帮助我们创新和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以下是如何建立这样的产品思维的具体做法:

  • 定义问题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这可能是改进客户体验,提高效率,或者创造新的业务机会。

  • 挑战现有假设:不要被现有的解决方案或者行业“常识”限制。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情要这样做?”“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修修补补现有的解决方案?”。

  • 回归基本原理: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去理解问题。例如,如果我们在设计一个新的产品,我们可以从理解客户的基本需求开始,而不是从现有的产品特性出发。

  • 创新解决方案: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模式,但是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5.3 构建增长性思维

增长性思维就是一种成长性思维,它是一个事物从无序到逐渐有序、从低效发展到高效的发展并逐渐产生更多价值过程,它需要我们持续做出正确的决定,突破边界。做任何业务或是技术,要以增长思维去思考,我们通过构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并持续优化,提升覆盖的人群,提升产品的影响力。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产品,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 【知】认清现状:面对一个领域或行业,要学会判断是增长、维持状况还是萎缩。做业务一定要顺应行业去试,如果在一个萎缩的行业做产品,很难有爆发性地增长。

  • 【知】认清周期:世界的万物都是有周期的,都是在周而复始,永远动荡,比如产业周期、市场周期,用户生命周期,大成靠周期,大毁也是因为周期。要想实现主动增长,就必须面对变化、做出决策。

  • 【知】打破界限:企业需要增长,就要打破自己的思维界限,不满足于企业的现状,个人要成长,就需要不断脱离自身的舒适区,扩展自身的能力范围。要获得长远发展,仅仅有打破界限的眼光不够,更要有一种长期作战的意志力支撑

  • 【知】善败:诸葛亮兵法中有一句话:“善败者不亡。”善败就是懂得如何处理失败,所以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停下来,思考是否要退下来,想想是否另 外的解决方案。

  • 【行】发散收敛找机会:机会无处不在,但为了找到有效的机会,我们需要进行发散,尽可能多在不同的罗列事情与问题,再以场景为主线进行收敛,并通过机会 洞查找到高频增长点。机会洞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深入到业务的内部,把心沉下来,扎下去,通透地了解业务的问题,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机会洞察。

  • 【行】设计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模式,构建持续的增长闭环:这个也是增长黑客里的的增长思维,我们要以用户的成长作为我们增长的北级星指标。

5.4 建立强烈目标感

在一个业务团技术队里,技术同学的首要职责支撑好业务,技术同学要有很强的owner意识,把自己作为负责领域的一号位,首先要明白目标与指标的差异:

  • 目标是你想要达成的大方向或最终状态。它们通常是抽象的,比如“提高客户满意度”、“扩大市场份额”或“增加收入”。目标帮助你确定你希望业务在未来的某个时点达到的位置。它们提供了指导,帮助你明白你应该将精力投向何处。

  • 指标,又称为度量或度量标准,是用来衡量你是否接近或达到目标的具体数值。它们通常是可量化的,具体的,比如“将客户满意度提高到90%”,“在下一财年广告营收提升20%”。指标让你可以衡量并追踪你的进展,看你是否在接近目标,或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

我们技术同学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为了满足某个指标而工作,而是要负责达成最终的目标。技术同学要有『项目上线仅仅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交付的是客户价值,而不只是运行的代码或是系统』这样的意识,这需要定期和阶段性的分析目标的进展,如果发现我们还没有达成目标,就需要进行反思和复盘。这可能涉及到数据分析,检查产品链路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优化点。

1.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关于我们业务的详细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业务现状。例如,数据可能会显示用户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中的行为模式,或者揭示哪些功能或服务得到了哪些用户的青睐,哪些并没有,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户,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2.链路问题识别:有时候,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例如,可能存在技术问题,使得用户无法正常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可能存在设计问题,使得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时感到困惑。通过审查和分析我们的产品链路,我们可以找到这些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步骤来解决它们。

3.找出优化点: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优化点。这些优化点可能包括改进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产品设计等等。通过实施这些优化措施,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的用户的需求,推动我们实现业务目标。

六 关于技术

6.1 抽像能力与结构化分层能力

抽象定义

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用于从具体的实例中提取出基本的、重要的和共性的特征,以便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新的和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将抽象看作是将复杂性进行降解和简化的手段,其目的是消除不必要的信息,使我们可以更专注于问题的核心。抽象的使用让我们能够将大型、复杂的问题或任务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理解和处理的部分。

例如,考虑一个关于汽车的问题。每个汽车的具体特性,如颜色、品牌、马力、油耗等,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如果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那么汽车的颜色或品牌可能就不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这些特性,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响燃油效率的因素上。

抽像的重要性

抽象问题能力与结构化分层能力可以说是技术同学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设计复杂系统来说,如软件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和降低复杂性,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思考和决策效率。

在软件系统架构设计中,抽象是一种基础而且必不可少的技能。通过抽象,我们可以将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划分为一系列较小、更易于理解和开发的模块或组件。这些模块或组件可以封装特定的功能,屏蔽内部实现的复杂性,对外只提供必要的接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得不同的模块或组件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提高了开发效率;同时,通过接口与外部交互,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抽像能力与结构化分层能力的提升

对于这两种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借鉴《金字塔原理》一些方法。《金字塔原理》是芭芭拉·明托提出的一种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主张以金字塔式的结构组织思想,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提高沟通效率。在金字塔结构中,自上而下,层层递减,每个层级都对上一层级进行更详尽的解释和支持。这个原理可以有效地引导我们提升抽象和结构化分层的能力。

  • 提升抽象能力:《金字塔原理》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自顶向下"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应用于抽象思维的培养。抽象就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离出来,提炼出其本质和共性。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或项目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抽象出这个问题或项目的核心目标或主题,这就是我们的“顶点”。然后,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或项目分解成几个关键的子问题或子项目,这些子问题或子项目应该是互斥的,同时也应该完全覆盖整个问题或项目,这就是MECE原则。这些子问题或子项目就是我们的“金字塔”的第一层。我们可以继续将这些子问题或子项目进行分解,形成更多的层次。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比如“我们的产品销量下降了”,可以尝试把它抽象化为“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然后以这个抽象概念作为顶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和细化,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也能有效地锻炼我们的抽象能力。

  • 提升结构化分层能力:《金字塔原理》中的金字塔结构是提升结构化分层能力的理想模型。当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多个子问题,并按照他们的逻辑关系将其组织成一个金字塔结构,顶层是最抽象的主旨,下面的每一层都是对上一层的具体化和支持。例如,在解决“如何提高广告产品竞争力”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提高营销产品效果”、“优化产品设计”和“加强市场推广”等子问题,然后将这些子问题组织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化分层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系统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结构化分层能力。

6.2 打破认识,不要被固有方案影响

2021年我们做CPS项目,它的业务逻辑是我们通过付费给商家引流,商家成交订单后,我们再按成交的GMV向商家抽佣。由于近一年都在广告团队,广告投放前客户都要往广告账户充值,我的第一反应反应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CPS的子账户,然后成交后从CPS的子账户抽取佣金。然后CPS的结算与CPC的结算一个最大的区别是:CPC实时结算,CPS是离线的(我们引流后的15天内产生的订单都要结算),离线带来的问题就是结算时,客户账户可能没有钱。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出解决思路,而且很坚定认为资金流程就应该是先充值到广告账户,再做结算。直到后来与AE的同学聊了后,豁然开朗:CPS不充值到广告账户,而是从买家支付前直接扣减佣金。

这就是惯性思维带来的思维误区,我们做技术方案一定不要被自己之前的项目经验影响,从而不愿意去打开思路,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多与其他人交流。

人为什么会有惯性思维呢,神经学里有个理论:人面对问题时大脑的第一决策是潜意识决策,比如手碰到火,人会立刻把手抽出来,然后才是意识决策。潜意识是人类长期思考问题的经验后的沉淀,有时可以快速帮我们处理同质的问题,但有时我们会深受其害, 惯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的思考方式。

一个人所能产生的价值取决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及基于这个认识后的有效反馈行为,我觉得认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 层级一:对于所处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 层级二:能够对一个领域的认识进行抽像,提取出正确的方法论,并能够快速应用到相似的领域。

  • 层级三:能够主动打破惯性的认识,从领域的最核心重新建立对于领域的全新认识。

一个人要真正成长,需要不断经过从"学习->深刻认识->抽象认识->打破传统认识->建立新认识" 的过程。打破自身的认识惯性是一件很有挑战也很痛苦的事情:人都有思维上的惰性,这个是人性,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 反人性" 的过程。

6.3 要有增量价值意识

  • 关于业务:技术同学不应仅仅视自己为产品的资源,而是要把自己看作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负责领域的一号位,应该主动参与业务的讨论,深入了解业务需求和用户痛点,并与产品团队紧密协作。通过深入理解业务,我们可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影响产品的决策。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业务中的难题,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业务的成功贡献更多的价值。

  • 关于技术:做一个项目,要能够有些能力的沉淀,这个沉淀可以是系统的能力的提升,可以是团队软技能提升,可以是流程机制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当前的业务或未来带来更大的价值增量,比如快速支撑业务的迭代,快速支撑业务数据的分析。

6.4 要有数据驱动与科学度量意识

我们技术同学平时无论是做技术项目还是业务项目,都是要围绕着一定的目标来进行的。为了衡量这个目标是否达成,我们通过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来衡量。拿数字营销业务来讲,大家都在解一个问题:在一定约束(ROI、RPM)的前提下,不断尝试各种营销尝试策略,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尝试定向不同的人群、选不同的商品、使用不同的创意、制定不同的出价、针对不同场景用不同的承接来优化营销的效果。这个尝试过程可以是机器算法完成、可以是用户完成,也可以运营完成。

围绕着这个过程我们建设产品体系、技术平台、运营体系、服务体系。但无论我们的业务角色多么复杂,本质都在围绕着这个核心过程完成(当然系统的不同角色的行为有自身的侧重范围),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尝试行为"(项目),再去分析这个行为的效果。然而效果会受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严格地回答出哪些效果是哪些行为带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哪些策略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一套通用科学有效的效果度量体系,从这个维度上说,我们都在解一个因果问题。

作为技术同学要有科学度量的意识,科学度量有三种常见的方法:

  • 实验度量:实验度量是最为科学的度量方式,它通过对人群进行分组实验来控制单一变量,从而分析这个变更对人群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将人群分成两个或多个组,其中一个组接受特定的变更(例如新功能、界面设计等、算法逻辑变更),而另一个组则作为对照组不接受变更。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我们可以确定变更对人群的影响,进而评估其效果和价值。

  • 双重差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无法进行实验,例如在某些业务项目中,实施变更可能影响整个系统或用户群体,难以进行分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双重差异的方法进行度量。双重差异是指通过比较实施变更前后的差异,以及与未实施变更的对照组的差异,来评估变更的效果。通过对比两个差异,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变更对结果的影响,并进行相对比较。

  • 因果推断:因果推断是一种更为综合和深入的科学度量方法,旨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仅仅是相关关系。因果推断需要借助特定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自然实验和因果推断模型等。通过控制混淆因素和排除其他可能解释的因素,因果推断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因果推断分析。

七 关于职业规划

7.1 关于互联网领域未来的思考

2021年,中国反垄断正在全面、深度地展开。如何让互联网企业规范发展,成为行业新的命题。这两年互网行业的发展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有很多公司开始了裁员。有很多同学感觉到比较茫然,也担心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我粗浅表达下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下。

我觉得一个行业要发展,长期看供应侧变更,中期看需求端调整,短期看政策导致。供应侧的变更通常由大的技术革命驱动,这样的革命会带动来生产力的极大的提升,他能反向创造很多的新的需求,比如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 从供给端看:技术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生产力是会不断提升的,拿现在非常火的AIGC技术来说,已经衍生出很多应用,带动了很多需求的产生。AICG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从需求端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与生活的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现在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这些应用的生活),它已经成为人们不可以或缺的部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对于生活与工作的效率与品质的提升只会越来越强,互联网一定会渗透到更多的领域,这个行业一定还是会向前发展的。

  • 从政策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催生的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在我国迅猛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是扩大消费和就业的有效途径。』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后面会保障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个人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虽然这个行业不会向原来一样野蛮生长,但一定会走向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八 关于身体

前面讲了很多成长的内容,但所有的一切没有身体重要。身体是一切的根本,是我们追求理想生活的基础,在互联网行业,由于工作强度大、压力高和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员工的平均健康水平往往不太理想。无论你是在公司的哪个职务,你都应该重视并投入到身心健康的维护中。这包括定期做体检,了解并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规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身体获得必要的营养;此外,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点,那就是锻炼,锻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定期的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同时也有利于压力的释放和情绪的调节。每天投入一些时间来锻炼身体,可以让我们工作中更有精力,也能帮助你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愿大家都能保持一个好的身体,一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里,勇往直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