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首发在《VOGUE》2022年9月)
综述
长期以来,大众看到了设计师产品的创意与美学,却鲜有人知道,这些光鲜亮丽的作品究竟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一件工业化生产的成衣诞生过程
工业化生产的成衣诞生的过程可以说相当漫长。在今天,大多数以原创设计为主的服装公司从新品开发到上市间的时间周期还停留在6-18个月之间不等。这其中,相对而言,女装最快,一般为6-9个月;体育运动装周期最长,在12-18个月间;男装与休闲装的时间周期则居中。这些不同大类的产品时间周期的差异性主要在于女装是最受流行趋势影响的,因此,其生命周期普遍比其他大类都更短。
那么,一件衣服从原材料到最后成为上市可销售的商品,中间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以最常见的棉纤维面料为例,一件衣服需要经历以下生产加工过程才会成为成衣:棉花种植——收割棉花——棉花被梳理成纤维——纤维被纺成纱线——纱线被织成布——布匹被送入染厂印色或者印花——最终再被送入服装加工厂加工成成衣。
而当布料被送到服装加工厂后,依然需要另外经过至少十几道工序才会成为一件可上市销售的衣服。首先,服装加工厂需要检验面料的质量,确保没有瑕疵;随后面料会被送上裁剪台,经过裁剪成为裁片,再被送上缝制流水线。在缝制流水线上,缝制环节也被细分为不同工序,不同工序由不同工人负责:有的人负责缝制口袋,有的上拉链,有的则缝合领子、袖子,最后还需要有人将所有部件缝制在一起等等。根据设计需要,衣服可能还会被另外送去外部的绣花厂、洗水厂、印花厂接受额外的加工处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工期的延长,甚至品质的损坏。
这种流水线作业形式决定了工业生产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假如10个工人参与一件衣服的缝制,订单量至少要保证这10个人同时都有足够的工作量。如果订单量太小,那么可能当第10个人的工作还没做完,第1个人已经没有衣服可做了。另外,工厂设备的启动都涉及能源消耗。就好比我们启动一台电脑,从开机到你能真正能开始使用某个软件或者文件,总还有十几秒或者几十秒的时间,工厂启动一台大型机械设备可能需要耗费几分钟甚至到半小时的预热时间。因此,假如订单量过小,对于工厂就意味着人力与设备消耗的浪费。
而这还不是服装加工生产的全部。服装加工过程不仅漫长,还非常细分。棉衣、羽绒服、牛仔裤、连身裙、西服套装,T恤,以及涉及不同的面料时,比如羊毛、真丝、棉布,需要的设备与工艺均有差异,因此绝大多数的工厂都只专注于某个类别服装的生产。全世界几乎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涵盖全品类服装的生产。
服装行业涉及到的物料又琐碎也复杂。以一款工艺稍微复杂点儿的连身裙为例,其涉及的物料包括以下部分:面料、里布(衣服的里子)、加固缝合部位(比如领部、门襟)的粘合衬、纽扣或者拉链,而纽扣、拉链还涉及不同的尺寸、材质、色彩,以及缝线,而不同面料和工艺涉及的缝线也不一样。
即使对于一个小型设计师品牌,假如其1年开发200款新品,他们每年需要面对的物料至少也有2000-3000种。这对于品牌与供应商的物料规划与统筹能力要求相当高。这也是为什么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采购到这些物料,并根据生产时间做出合理安排,最终保证货品能按时、按量按品质要求上市,都需要经过专业的规划、统筹与协调,其中某些工作甚至涉及复杂的数据统计模型等等。
最后,也是服装产品最特别的方面,那便是服装品牌出新品频次远高于其他产品且对时间性要求极高。这一切都因为服装是“时尚”最典型的代表,季节性和流行性都很强。延期交货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因为一旦错过最佳销售季,则意味着一度流行的时尚便成为了库存,而除了少数奢侈品,大多数服装产品是越放越贬值的。
服装供应链的复杂与琐碎决定了做一名服装设计师充满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了订单量太小工厂无法接单;或者因为设计要求太多,生产成本过高而不得不最终被放弃;以及来回修改产品导致时间被浪费最终延误了上市日期等等。好消息是,随着创新科技的发展,纺织服装工厂正在逐步脱离 “劳动密集型”的属性,转型成为高科技产业。本次我们采访了四位带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服装供应商。我们期待以他们的视角,让大家看到创新正在如何颠覆传统的服装行业,而这一切,又如何影响了设计师职业的发展?
青甲
郑琦
上海青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设计师们应该将精力花费在创意与美学上,而不是学习如何使用(复杂的高科技)工具上!我们要做的便是为设计师们提供他们不需要怎么费劲儿就能帮他们实现创意的工具。”
创业背景
郑琦出生于纺织家庭,从小见证了传统纺织业的“传统”模式:每一季节,设计师们提供自己的设计图稿,并告知工厂自己想要的面料——这种“告知”通常以某种类似面料的小样做示范,外加一些文字性描述。国内大多数服装公司没有自己的专职面料设计师,好一些的企业最多只有纹样(面料图案)设计师,因此所谓的“面料设计”环节也多由服装设计师完成。由于对面料纺织结构与工艺知识的欠缺,设计师往往并不能切实表达面料需求,这使得整个面料打样过程需要至少两三个甚至四五个来回才能最终确定面料样品。这个过程不仅浪费时间,也很浪费材料。从海外学习艺术专业回到家族企业的郑琦决定“颠覆”传统的纺织工厂工作模式,以让设计师们的工作更高效与便利。
用NAO做虚拟面料设计提高作业效率
在纺织服装业的供应链中,最漫长的环节就在纺纱与面料织造当中。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的面料从下单到交货周期在60-90天之间。这其中,面料设计与开发又是最占用时间的。而虚拟面料设计,便可大大提高面料设计效率。
当下行业内的“虚拟面料”大多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大多数企业用专门的面料扫描仪将实物面料扫描到计算机中以实现其“虚拟”的形态。或者,由面料设计师用计算机绘图软件一笔一划地“画”出面料。郑琦则拆掉了父亲的一台织布机,让计算机工程师用3D模型在电脑里为每一个部件精准建模,随后在虚拟世界“搭建”一台织布机。使用这台虚拟织布机即可在电脑中“织”出一块虚拟面料。
虚拟织布机的实现可以大大减少与设计师的沟通时间并缩短打样时间。待所有技术与工艺指标在线确认后,工厂只要做一次实物打样确认便可开始大货面料生产。
这个项目在青甲内部被称为“NAO”项目。NAO的构想并不仅仅是在虚拟空间里织布那么简单,青甲在芜湖还有自己的小型飞机与小型潜水艇设备。这些设备将被用来去清理海平面的漂浮物与打捞海底渔网。这些废弃材料将被回收做成纤维,随后利用NAO虚拟织布工艺实现虚拟织布后,再用这些回收纤维织成实物面料。
不需要建模就能实现3D模型的设计软件
所谓3D设计,即通过以仿真实物的立体形式在虚拟空间呈现虚拟产品的技术。3D模型设计较早就已经在汽车、家用电器、建筑设计等行业中使用,但在服装行业应用则是近四五年的事情。服装3D设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与服装的非标品属性有关。因为属于非标品,这导致影响衣服3D建模的不定因素有很多。比如,同样一款衣服,若人体尺寸不同、使用材料(面料)略微有差异,就需要重塑整个3D模型。这也导致3D服装设计软件目前对于学习者还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即使成为一个初级技术掌握者,差不多也需要近1个月的学习。如果要成为熟练者,则至少需要3-6个月的时间。另外,对于许多只擅长平面绘图但不擅长制作衣服的服装设计师而言,3D设计软件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思考能力也是一个门槛。
“设计师们应该将精力花费在创意与美学上,而不是学习如何使用(复杂的高科技)工具上!我们要做的便是为设计师们提供他们不需要怎么费劲儿就能帮他们实现创意的工具。”
郑琦说道。因此,青甲创造了一种不需要建模即可帮助设计师将平面图转换成3D模型的AI工具软件。在这个软件中,设计师只需要像平时那样画出衣服的平面效果图,AI会试图通过设计师画的款式“推测”出设计师可能想表达的款式立体图是什么样的。
用NFT解决设计师才华浪费与版权问题
设计师工作中还有一个痛点问题,那便是所谓的“选款”模式。在大多数的服装公司,假如设计师开发100个款,最终投入生产并上市的款式占比大约只有一半,有时甚至更少。选款通常由专业买手(采购)来做。因为采购预算有限,买手会将大部分采购预算分配给他们认为的“爆款”,但毕竟能成为爆款的产品只是少数,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设计师开发的新品最终根本无法上市。选款模式对于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企业都可被视为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以及物料与时间成本的浪费。郑琦设想,设计师可以将这些未上市的设计图转换成NFT(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代币”,适合于诸如图片、视频等数字资产,它是具有唯一性的“加密货币令牌图”)。并在NFT平台上售卖。
NFT也有利于解决设计行业一贯被诟病的抄袭问题。相比于音乐、电影、文学、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的知识版权保护属于“滞后”者。之所以如此,与服装品类的特殊性有关。服装设计要素包括面料、款式、色彩、制作工艺与图案设计等。除了图案设计较为容易界定外,其他方面都很难界定“抄袭”的界限。比如,两款看似一模一样的产品,但其中一款采用了不同的面料,这是否就该被判定为“抄袭”?多大程度的改变才不会被认为是“抄袭”?并且,服装行业更为特殊的方面则在于大家都会追流行趋势,因为追了共同的流行元素而使得产品看上去高度相似,是否算“抄袭”?这一切导致了服装设计在法律上的认定难度非常高。而NFT则锁定第一个发布者(通常也是创作者)即为“版权”拥有者。
UPW联达
采访对象:朱德荣
东莞联达毛纺有限公司(UPW)副总,销售与市场推广部负责人。UPW是全球主要纱线供应商之一。
“许多设计师既有情怀又有才华,但是长期处于找不到合适供应商的困境。UPW希望能帮助这些设计师成长他们的品牌!”
率先提供小订单服务与数字化转型
大约20多年前,一款一般服装产品的一次订单量可高达10万件以上。10年前,这个数量逐步下降到1万左右。今天,一家一般规模性服装企业的一款新品一次订单量能上千件,就已经被视为“大单”了。今天,除了少数国际一线品牌的规模还维持着每款数万甚至数十万件的订量,大多数国内品牌公司一次单款下单量通常在100-500件左右,而一个起步的设计师品牌订单量大约只有每款20-50件左右。
单次单款订单量的逐年下降,既因为市场需求不像从前那样稳定,以及人们对产品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也因为供应链的发展使得实现小订单成为可能。
UPW曾与其他同行一样,作为服装供应链端上游,只与大型企业合作。不过自2011年开始,“快时尚”品牌的流行逐步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比如,当一般服装企业需要6-18个月开发产品时,而ZARA产品开发周期总体可控制在2-4周!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其背后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而这当中便离不开诸如UPW这样的供应商的快速供应能力。
UPW自2011年开始,为了支持快时尚品牌的市场快速反应需求,开始改变纺织行业一贯只接受“定制”订单(按需生产)的模式,开始储备现货库存。订单交货期从2个月左右变为1天内即可发货。对于一些库存储备不足的纱线,大多也可以30天内即发货。
而UPW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有赖于其较早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依靠充分的历史数据,外加对纱线流行趋势的预测判断,UPW为自己设定了安全库存底线。当安全库存低于底线时便开始补货,这样就可以随时满足大小客户的需求。
转型现货模式后,客户数量大大增加,且客户类型也更加广泛,这其中也包括一直不受工厂待见的设计师品牌。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新问题。当客户数量剧增后,如何继续按以往一贯的高标准服务好每个客人又成了难题。为了保证效率与服务质量,UPW又推出了在线APP。将纱线品种、库存数量、价格、产品介绍等全部在线化。无论客户人在哪里,他们都可以随时通过在线APP查询相关产品信息并在线下单,其实也就是将一般个体消费者下单的模式移植到了企业客户订单。这既方便了客户,也节省了工厂的人力成本。
从实物试样到虚拟试样
虚拟试样也是UPW最近几年开发的新工具。从一件纱线织成毛衣也存在同样来回确认的问题。因为纱线只是原材料,其最终织成面料或者衣服会是什么效果,某些时候单单靠看纱线很难让设计师判断效果,因此一般设计师都会要求看纱线织成的面料或者衣服效果。而虚拟试样则允许设计师直接从电子“纱线数据库”里选择适当的纱线,在线通过简单的软件操作“织成”一块虚拟面料。只有当虚拟试样获得确认后,工厂才会提供实物纱线确认。刚开始,也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接受这样的模式。毕竟面料手感是体验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疫情期间设计师无法到现场,物流也暂停了工作,这一切让虚拟试样大受欢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疫情对双方业务的影响面。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也是纺织服装行业近十多年的大事。纺织服装业是全球仅次于石油业的第二大污染源,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化纤面料的不可降解、印染过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因为流行周期短造成产品巨大的浪费,以及各行各业都有的碳排放等问题。
作为全球主要纱线供应商,UPW也感受到了其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并自2018年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首先在原料使用上,他们多采取了可循环材料(诸如可循环涤纶、可循环尼龙)、有机材料(羊毛、棉)等。有机材料的含义是指无论是棉花的种植还是羊的养殖与剪毛,它们的生长环境(土壤、草地等)以及整个种植(养殖)过程都达到了“有机”标准(尽量采用自然生长方式,不使用农药等化学用品等)。
“可持续发展”并非自我赋予的抬头。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均需要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认证。只有带有这些公司认证的证书,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厂环境上,UPW也已开始采用节能LED电源的使用,以及水资源回收等技术。不仅如此,他们还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了碳足迹计算器。该计算器可以从纤维材料开始跟踪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在店铺终端,顾客扫码便可追溯原材料的整个“经历”并获得产品的碳排放数据。
防伪技术
也许对于设计师们来说,UPW最令人惊喜的创新便是他们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的被称为“Haelixa DNA示踪迹”的纤维DNA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被视为为每一根纤维都注入了基因。这个DNA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特别的仪器检测才可以被看到。在形式上,它是一种安全可食用的液体,被滴入纤维形成纤维DNA基因。
DNA纤维防伪技术能够帮助设计师或者品牌公司从源头纱线确认产品是否属于自己的作品。对于仿冒者而言,仿冒将变得越来越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