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问 | 为什么美国科技巨头的高管大多是印度人?

明知故问 | 为什么美国科技巨头的高管大多是印度人?
2019年11月15日 16:13 前瞻经济学人APP

2019年11月13日,已在微软效力23年的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正式宣布离职,美国科技巨头最高级别华人即将告别硅谷。

消息传出后,一夜之间,硅谷华人精英再次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热议的焦点。

对于沈向洋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次简单的职业生涯变动,但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给硅谷巨头企业中华人高管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

因此不少人感慨道:美国科技巨头再无华人高管。

但时光往前倒流20年,这是一个华人精英在硅谷闯荡的黄金盛世。李开复、唐骏、张亚勤、杨致远、陆奇等华人曾在硅谷呼风唤雨,成为华人精英站在科技互联网浪潮之巅的最好体现。

20多年沧海桑田,往昔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而当下的“退出潮”又诉说着一去不复返的过往,不禁让人嘘唏。

然而,与华人精英相继退出硅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人正在“称霸”硅谷。

斯坦福大学维韦克·瓦德华教授201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科技行业约15%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人创建的,这一数量比英国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企业总和还要多。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了,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人。

而且近年来,印度人正在进一步突破职业天花板,成为美国各大企业的高管。比如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出生于印度特兰加纳邦,Adobe首席执行官塔努·纳拉岩也出生在印度特兰加纳邦,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同样是印度人……

仅在全球科技三大巨头(谷歌、苹果、微软)中,就有两家企业的CEO由印度裔担任。

甚至有美国媒体说,10个印度裔CEO正在统治世界。

那么“印度人”为什么能够在硅谷站稳脚跟,甚至一举拿下诸多美国科技巨头高管之位呢?本期前瞻经济学人明知故问栏目将重点进行剖析。

谈到人才,首先绕不开的就是教育。

如果认真探究下这些科技巨头印裔CEO的教育背景,会发现他们基本具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到美国留学后出人头地。

二是他们大多都在同一所大学接受教育。而培养他们的这所大学,叫做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录取率只有3%。

2018年,印度理工学院的报考人数高达450000人,但录取的人数只有13000(录取率2.8%),毫不夸张地说:全印度的学生都去考印度理工,考上的都是整个印度的精英。

印度理工学院从诞生起,定位就是要培育精英。而为了培养他们,印度政府完全是不惜代价。印度理工学院学生不到全国大学生的1%,但却拿到了15%的高等教育预算。

印度政府倾其所有培养这些精英,但印度理工2/3的毕业生却选择到美国留学,闯荡硅谷。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努力,从底层一步步奋斗,成为硅谷高管。

语言和“出身”优势让印度精英如鱼得水。

众所周知,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中产或以上阶层基本都会说英语。2018年热播电影《起跑线》中便传达出了这样的讯息: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阶级。

因此许多印度裔精英自幼便说英语,印度本土优秀的大学都用英文授课。这就保证了即使是学理工科的印度学生也能流利使用英语,这也使印度学生要比其他亚洲国家学生有了一个巨大的优势。

在普通技术岗位上,主要是人和知识的单方面交流,语言表达的作用占比没有那么大。但要上升到公司高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了,这时候很多亚洲人的语言劣势就出来了--同样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印度人虽然口音重,但用词更准确,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不只是语言,在社交方面印度人也非常活跃。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此外,印度人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他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印度本身就种族、语言众多,成长在如此多元化的氛围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远离家乡后更快速地融入新环境,也可以让他们更自如地去生活与奋斗。

特别是多数印度精英阶层人士从小就有频繁的海外联系,对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很熟悉。正是这种接近性,使印度裔职业经理人在闯荡美国时游刃有余,其能言善辩、八面玲珑也派上用场。

印度人擅长“抱团取暖”。

现在的硅谷,从管理层到普通层,很多公司都被印度人占领了。他们人数众多,不仅在职场上通过语言优势、办公室政治、拍马屁等各种手段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还最擅长抱团取暖。

不少硅谷人提到印度裔同事或高管时一致认为:他们很团结。一位美国华人学者形容说,往往是一个印度人占据了一个部门的负责位置,随后大批印度人进来。

皮查伊成为谷歌CEO后,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谷歌,某种程度上,谷歌都快成了印度人开的公司——谷歌董事会领导层的13名成员中,就有4人是印度裔。

印度人在发展“下线”方面还建立了非常完备的价值回报体系。

从培训到内推,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职业盈利系统,长此以往,印度工程师在硅谷一线公司的数量呈井喷状。

而且印度裔的很多互助工作是通过一些专业组织进行的,比如硅谷的印度企业家协会(TiE)。TiE成立于1992年,其宗旨是组建互助网络,成功人士有义务帮助下一代企业家移民。

从人脉网络看,印度式“抱团取暖”在硅谷已成为一种文化。经过近30年积淀,前辈提携后辈,学徒式管理,已成体系。如今试图闯荡硅谷的印度年轻人早已不是两眼一抹黑,从落地企业的定向委培,到印度科技公司的精心包装,再到两国移民部门的默契合作,印度技术移民的大道无疑是最通畅的。

有利的工作签证。

H1B签证系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发放给美国公司雇佣的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属于非移民签证的一种。

持有H1B签证者可以在美国工作三年,然后可以再延长三年,6年期满后如果签证持有者的身份还没有转化,就必须离开美国。

但每年角逐H1B的场面异常激烈。比如2018年H1B定额为8.5万份,但申请人数却高达19.9万,而2020年的H1B签证申请5天内就收件爆满。

不过印度申请者在H1B中的高占比近来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the American Bazaar》杂志刊文早前分析指出,在2014年获得工作签证的计算机人才里面,印度籍的比例高达86%,相比之下,中国籍仅占5%

同样,2016年的数据显示,拿到美国工作签证的印度人占到2/3,而中国求职者,只能占到5-10%。

这背后要得益于印度外包巨头的垄断。据美国劳工部一份公开的劳工资料显示,近年来,国际外包巨头向系统提交的申请数目越来越庞大,其中2014年排名靠前的20家公司取得了40%的可用工作签证。在这20家公司中,有13家是全球外包机构,包括TCS(塔塔咨询集团)、Infosys和Wipro等,都是总部位于印度的外包公司。

印度精英面临回国“无门”的窘境。

印度人“占领”硅谷的背后其实是本土人才的大流量流失,以及国内营商环境的不成熟。

不可否认,印度IT人才近几年呈喷井式爆发,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印度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但这些人才出国后却几乎很少再返回印度,以至于印度的人力资源部部长大声疾呼:“我们希望看到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导致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度营商环境还远远没有成熟,根据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仅位列第63。

印度人均GDP目前2000美元出头,是中国的1/5,相当于中国2006年水平;并且印度互联网在整个人口中的普及率低于10%,13多亿人口中有近1亿人用不上电,还有两三亿文盲。

印度人才就算想回国,也可能面临人才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而反观中国,这几十年来成了创业热土,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网易、百度、360等IT巨头之外,还有众多垂直领域的佼佼者,比如美团、饿了么、滴滴、京东、大疆等,细分起来有成百上千个,如雨后春笋般还在不停涌出。

与其说华人精英相继退出硅谷是一种结束,不如说他们的“回国潮”是一次主动进击。

张朝阳回国创办搜狐、李彦宏被挖回国后创立了百度、黄铮离职创业然后有了拼多多……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内营山环境不断改善的当下,硅谷不再是华人精英们通往人生巅峰的唯一路径,而中国也在建设属于自己的“硅谷”。

这正是:印度精英在硅谷打工,而中国精英却已回国做老板。

以上便是本期前瞻经济学人APP对于“为什么美国科技巨头的高管大多是印度人?”问题的解读。

本文参考:

正解局:《印度人统治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

钛媒体:《从黄金盛世到没有一人,硅谷巨头为何再无华人高管?》

环球时报:《印度裔闯硅谷为何远超华人 “抱团文化”氛围浓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