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使生活更高效 而戏剧让我们慢下来

AI使生活更高效 而戏剧让我们慢下来
2025年04月03日 01:22 锦观新闻

AI使生活更高效 而戏剧让我们慢下来

踏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你就仿佛置身于一座由戏剧构筑的梦境之城。

当下,由艺术与数字技术共同书写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戏剧的时空边界与美学形态,舞台之上的“科技与狠活”层出不穷。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而戏剧让我们慢下来,去思考我们究竟做了什么。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戏剧服务,以及科技含量提升所带来的戏剧舞台艺术生产模式、审美范式、艺术观念等方面的深远变化,也需要更加有效的回答。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代晓蓉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感悟,她认为,AI时代的戏剧舞台空间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与高科技融合的全新产物,它将人类与AI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使舞台艺术的创作思路更加开阔、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创作风格更加突出,实现了AI技术和现代戏剧舞台艺术的协同创新,“更重要的是,‘人机’协作的目的不是削弱‘人’,而是以科技的‘灵韵’丰富人、滋养人、成就人,遵从内心的方向,不断求新、求变,实现自我超越。”

科技手段在戏剧舞台艺术中的应用,是一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代晓蓉借用的“灵韵”概念,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他将传统艺术品中蕴藏的本真性和个体化的艺术特质命名为“灵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AI创作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AI绘画、音乐生成和文本创作中,机器不仅再现了人类艺术作品的形式,甚至能创造出全新风格。虽然这种快速和高效率令人欣喜,但也引发了关于创作的独特性、心灵深度及其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当我们身处剧场,面对由AI创作的“戏剧作品”时,是否还能感受到那种不可替代的能量交换和情感共鸣?这是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代晓蓉认为,今日AI科技的介入为当代戏剧舞台艺术增添了新的科技“灵韵”:有着源于人类又试图突破人类自身限制的造物之“灵”。

代晓蓉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AI创意带有独特的人类“灵韵”,而这“灵韵”之源正是质朴而原始的人类审美,也是AI创造力的源泉。一方面,AI介入舞台创作前期策划,是对人类突破创作思维局限的一种助力。“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方式)通过对海量剧本进行大数据归纳整理,按照预设风格进行规模化、批量化剧本生产,创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筛选优秀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AI完成了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帮助艺术家节省时间和精力,回归艺术创造的本源,专注于更具战略性和创新性的工作。”

代晓蓉举例,2023年,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品牌音画艺术剧场“镜子里的风景——人工·智能”,就尝试采用了AIGC为舞台作品量身设计视觉化表现方式,以视觉联动听觉,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已有创作思维的突破。例如:AIGC可以根据设计师的输入,生成逼真的布景草图和模型;模拟不同光源和光线效果,自动生成实现特定氛围和视觉效果的灯光设计方案;通过分析音乐和音效的结构,生成适合特定场景的音效设计;通过给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生成服装设计草案,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参考;帮助设计师快速生成与剧本和场景相符的道具设计;根据音乐和剧情自动生成舞蹈动作,并通过机器学习,自主创作新的舞蹈作品。“AI协同创新设计,大胆而又谨慎地把控着AI技术的‘友善边界’,它不仅集成了不同领域的专业内容和AI能力,而且降低了设计的专业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设计创新,赋予设计更为丰富的人类创造力。”

同时,随着AI的自主性、交互性、适应性不断提升,AI打破传统戏剧“场”的概念,实现了从策划筹备、排练制作到合成演出的全程化转变,舞台艺术也通过科技赋能不断焕新。在舞台的表达形式上,AI介入对舞台空间交互影像的动态捕捉,实现了人类与剧场的交互。舞蹈家黄豆豆在多媒体剧场作品《镜·界》中“穿越时空”,与数字人黄豆豆共舞;虚拟歌姬洛天依与戏曲名家王珮瑜同台演绎;钢琴家和机器人共奏《蓝色多瑙河》……展演融合、沉浸式戏剧等,打破了传统戏剧中“场”的概念,使创新设计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向着数据驱动、协同共创的去中心范式转变,为AI艺术的“灵韵”创设了新的表现空间。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众多旋转升降台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在火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激光投影在328米长的夯土墙上生动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部剧综合运用全息投影、智能交互、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观众“移步易景,转眼千年”。

当艺术与科技不断碰撞,并在现代戏剧舞台缔造更多奇迹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在算法中保留即兴表演的鲜活、在虚拟空间中存续剧场艺术的温度,在代晓蓉看来,“虽然AI技术为现代戏剧舞台增添了科技‘灵韵’,但它的立足点在于‘协作’,它的着眼点和难点仍然在于创作者本身对于工具的把握,以及艺术理解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数字技术重构的艺术生态中,守护戏剧本体的精神内核。由此,才能在“人机协同”这一技术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彰显这个时代人文“灵韵”的艺术作品。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