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不推广龙芯?龙芯现在看报道应该有赛扬J1800或者更强的性能了,虽然不能用windows,但是许多办公的地方也不打游戏,就是简单的用办公软件,也许像个别财务部门等等有上百兆excel文件要处理,不能用龙芯,但是大多数就是普通打字的需求,慢慢推广几年,生态有了,应用有了,也应该可以占据一部分市场。为啥市场上就不见龙芯的电脑产品呢?哪怕是政府采购也没有。
看了百科发现,龙芯是有着自己独特意义的产品,它是支持中国特殊产业还涉及军工业的产品!百科介绍,龙芯的意义是:有了龙芯,我们可以开发自己的服务器、路由器,甚至军工产品。
因为他们不涉及终端,而且你提问也给了答案,不能用Windows可能就是最大的困局,只支持国产的系统就影响了它的商用,但龙芯还是生存下来了,还有了利润!只是在纯商业领域、个人消费终端领域还没有太流行!其中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应用生态!
龙芯基于自主指令集(LoongArch),无法直接兼容Windows系统及X86架构软件,导致用户面临“应用荒”。尽管统信UOS等国产操作系统已适配部分办公软件(如微信、WPS),但生态覆盖范围有限,仅支持约10万个应用,远不及Windows数百万应用的规模。例如,财务部门常用的复杂Excel插件、专业设计工具等仍难以运行,限制了其在关键行业的渗透。此外,开发者移植软件的意愿低,主流商业软件公司因用户基数少、投入成本高而缺乏动力。
还有最关键的是缺乏主流厂商的支持,龙芯的推广高度依赖整机厂商,但主流厂商(如联想、华为)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英特尔、AMD芯片,以降低市场风险并获取供应链返利。尽管龙芯通过白牌电脑降低价格(如3A6000整机售价2499元),但品牌主机厂的产品价格仍高达同配置的两倍,利润空间被中间环节吞噬,终端用户难以享受性价比优势。政府采购虽在党政领域逐步倾斜(如北京2025年集采中龙芯占比63%),但央企、国企市场仍以X86和ARM为主,龙芯中标金额占比不足4%。
当然最关键的是性能并不强,和用户习惯的无法兼容。尽管龙芯3A6000性能接近英特尔十代酷睿(如i5-10400),且通过二进制翻译技术实现70%-80%的X86应用兼容性,但普通用户对国产系统的操作界面和功能仍存在适应门槛。例如,统信UOS虽优化了开机速度(7.9秒媲美Windows 11+i9组合),但软件安装、驱动支持等细节体验仍待提升。消费者长期形成的Windows依赖心理,使得龙芯在个人市场难以突破“能用但不好用”的刻板印象。
龙芯早期以科研项目形式发展,产业化布局滞后。2010年成立公司后,选择优先深耕行业市场(如北斗卫星、电力、交通),通过专用场景积累技术能力和现金流,而非直接冲击消费市场。例如,其抗辐照芯片已应用于北斗卫星,耐极端温度与辐射的特性在军工、航天领域具备不可替代性。这种“先生存后扩张”的策略虽保障了盈利(2024年营收超1.5亿元),但也延缓了民用化进程。
未来突破方向,生态联盟构建:效仿“Wintel模式”,龙芯与统信、鸿蒙等操作系统厂商深度绑定,形成软硬件协同优化的生态闭环。例如,鸿蒙+龙芯的桌面计算机方案已进入合作测试阶段。价格战与技术迭代:2025年将推出低功耗的2K3000芯片,目标迷你主机和工控设备市场,通过价格优势倒逼行业洗牌。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依托《网络安全法》等政策,扩大党政机关采购份额;同时通过开放社区(如Loongnix)吸引开发者,加速应用适配。
结语,龙芯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核心技术自主化的典型挑战: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产业链协同与用户习惯重塑。其在政务与行业市场的稳步拓展已为未来打下基础,但若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仍需在生态完善、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上持续突破。正如胡伟武所言:“再干12年,这条路应该走得通。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