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让我站在道文化的角度评论一下当下的过度包装和推崇网红现象,据说很多学校已经把某些网红大幅照片挂在了宣传栏,并大势宣传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 《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思想,深刻揭示了万物对立统一的本质规律。当前社会对网红现象的过度推崇与异化,恰是违背这一规律的典型表现。以下结合《道德经》思想,从五个层面剖析其负面效应: 一、美丑之辩的失衡:执相生伪 《道德经》第二章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社会将“网红式美”固化为标准(如精致妆容、奢侈生活),不仅催生“东施效颦”的盲目模仿(如整容成瘾、虚假人设),更导致真实多元的审美价值被挤压。某网红为追求“白瘦幼”标签,过度营销导致粉丝容貌焦虑,甚至引发青少年厌食症案例,正是“智慧出,有大伪”的印证——当“美”被异化为流量工具,本真之美反遭遮蔽。 二、名利追逐的异化:甚爱必费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的诘问,直指网红经济核心矛盾。如李佳琦“不努力论”翻车事件,暴露出部分网红在资本裹挟下,从“服务大众”蜕变为“俯视众生”。老子警示“多藏必厚亡”,某带货主播因夸大宣传牟取暴利,最终因产品质量问题被罚没1.2亿元,恰是贪恋“得”而忽视“亡”的代价。这种“得与亡孰病”的迷失,使行业陷入“为博流量不择手段”的恶性循环。 三、价值观的扭曲:道隐无名 第四十五章“大巧若拙”的智慧,与网红圈“炫技炒梗”形成鲜明对比。某知识类博主为迎合算法,将严肃学术内容碎片化为肤浅段子,导致受众思维快餐化。这正应“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当“快速变现”成为唯一准则,深耕内容的“拙朴之道”反遭边缘化。更有“佛媛”“病媛”等畸形人设,将老子所言“善者不辩”异化为“伪善表演”。 四、生态系统的溃败:不知常妄作 网红经济的野蛮生长,折射出“不知常,妄作凶”的危机。平台算法推崇“争议性内容”,导致“柴怼怼碰瓷胖东来”等事件频发——为获取流量,部分网红刻意制造对立,将老子所言“和其光,同其尘”的和谐之道,扭曲为“撕裂共识”的狂欢。某情感博主挑动性别对立,单条视频引发数万次网络骂战,恰是“智慧出,有大伪”的现代演绎。 五、回归大道的启示:知止不殆 破解困局需回归《道德经》本源智慧: 1. 守中致和:网红当学“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如科普博主“无穷小亮”以专业严谨赢得持久口碑,印证“大巧若拙”的真谛。 2. 知足知止:平台应“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建立内容分级制度,限制擦边低质内容推荐权重,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态治理。 3. 见素抱朴:公众需“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某读书博主推动粉丝回归纸质阅读的案例,展现“涤除玄览”的清醒力量。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网红现象的异化恰是天道自我修正的契机。当社会重新领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的真谛,方能打破流量迷思,在“有无相生”的辩证中重构健康生态。正如胖东来事件最终以“真诚破伪诈”收场,印证“大辩若讷”的永恒价值——唯有回归本真,方得长久。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