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在评算法不能变“算计”,技术要回归本质

人民日报在评算法不能变“算计”,技术要回归本质
2022年03月18日 08:59 晖哥说事儿

人民日报在评算法不能变“算计”,技术要回归本质

商业密码3月18日(邵峰)昨日消息,人民日报再次针对大数据算法发出评论称,用了一段时间后,App就能“猜”到你喜欢什么,并且精准推送相关内容……随着抖音、微信、淘宝等App上线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这样的情况将迎来改变。算法看不见、摸不着,却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上网体验和日常生活。

要知道从今年3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针对大数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了规范指引。

规定要求落实平台责任,把算法的开关交给用户,还他们以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助于保护用户权益、规范信息服务,并进一步推动解决近年来人们反映强烈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算法”不能变“算计”。守好边界,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才能让算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也才能推动信息服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以大数据为例,数字世界里大数据无处不在,大家都很熟悉大数据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个人隐私的侵蚀。有些技术会收集我们所有的数据,我们为此会避免做出那些可能被视为可耻、有罪或错误的行为。同时,一些科技公司也利用大数据技术来预测和预防犯罪,比如以色列有家公司就发开了一种系统,通过读取人的面部特征,对人进行“高智商”“白领罪犯”“恋童癖”“恐怖分子”等分类。

曾几何时大数据一直成为资本与互联网企业追捧的必修课,但是不知何时它变了味道。曾经的精准推荐,变成了精准杀熟;曾经的用户体验,变成了精准洗脑;从最早的服务于用户,到如今的服务于利润。

这几年不少消费者都碰上打车、酒店、网购搜索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同样的东西仅仅换个手机搜索结果就不一样,价格差距更大。针对这个质疑,联系平台后被推到了大数据推荐上。大数据算法成了各企业的背锅侠,毕竟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算法成“算计”,在给用户带去便利的同时,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有的访问利用个人手机相册等隐私来推荐广告;有的“大数据杀熟”,对新老用户施行“同货不同价”;有的利用算法盘剥平台劳动者,抽成浮动且规则不透明,劳动者权益难保障。

国家网信办近期启动的2022年“清朗·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时间将持续到今年年底。专项行动将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目标是聚焦网民关切,解决算法难题,维护网民合法权益。重点是落地落实落好《管理规定》,推动算法综合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一是推动《管理规定》的落地。深入检查各类算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违反《管理规定》的现象和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惩治和处罚,严厉打击算法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督促企业开展算法备案,履行好主体责任。

二是推动《管理规定》的落实。督促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影响网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切实维护好网民合法权益。

三是推动《管理规定》的落好。指导企业利用算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正能量传播力度,有效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

截至3月15日,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App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但实际上大部分App都把“个性化推荐”关闭键埋得比较深,一般会在隐私、广告相关的设置选项中找到。如微信,可以通过后台打开“设置”,进入“个人信息与权限”,再点进“个性化广告管理”,关闭个性化广告。

此外,微信、大众点评等App列出了“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告诉消费者自己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互联网企业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更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算法推荐服务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回归本质坚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的同时,享受平等技术带来的红利。算法不能变成“算计”,虽然一字之差,却让更多的人心寒。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