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连开、老店迭代 京城书店业瞄准“差异消费”赛道

新店连开、老店迭代 京城书店业瞄准“差异消费”赛道
2024年04月23日 20:50 北京商报

从购买书籍到购买生活体验,京城书店业正在悄然蝶变。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茑屋书店北京首店开业,而在近半年来,从万圣书园迁入五道口购物中心重装开业,到主打黑胶主题的PAGEONE书店入驻核心商业体北辰荟,方所书店也在海淀区开出北京首店,风格独特的各个书店,在扩充了京城书店差异化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消费与日常消费的深度融合。而近年来火热的“书店+”概念,也从最初的搭售咖啡简餐,拓展到创立自有品牌、布局轻资产、涉足会展等多个业态。

从购买书籍到购买生活体验

主打学术思想类图书的万圣书园重装开业,老牌书店“风入松”回归,中关村图书大厦焕新迎客,PAGEONE书店新店入驻北辰荟,方所书店、茑屋书店在海淀区、朝阳区开出在北京的首间店面……半年来,近10家特色书店融入京城书香,成为了不少市民读书、打卡的好去处。

当“一杯咖啡一本书”逐渐成为书店的标配,书店经营者们探路盈利新模式,打造文化、休闲、消费相融合的复合空间新业态,力求为读者拉满体验感。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注意到,定位为“京西文化生活中心”的方所书店,以图书为核心,融合设计与文创、时尚服饰、亲子阅读成长等打造多元业态;位于北辰荟的PAGEONE书店则为黑胶主题店,店内的黑胶唱片区与独家的艺术类书籍、英文原版书书架吸引了许多音乐爱好者驻足,所举办的室内演奏会也在社交平台引来关注;图书与杂志之外,茑屋书店还推出了共享阅读休憩空间品牌,兼具共享办公、独立图书馆、休息、咖啡、下午茶等功能。

“除了购书、文创产品,也能提供知识创意展览活动等,这也是北京首店与其他门店的不同之处。未来,店内还将不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作者签售会、品牌发布会等线下活动。”茑屋书店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以“传记”为主题特色的建投书局,将业务划分为文化空间运营和文化顾问服务,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除了是一个书店,建投书局更是一个全面的文化服务商,轻资产运营的业务模式也是未来转型的方向。

从“多而全”转向“专而精”

将产品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当网络渠道覆盖了“多而全”的购书需求,曾经以“全能型选手”的风格服务市场的实体书店们,开始转向选品的“专而精”,打造差异化。

凭借5折封顶的价格和丰富的老版书、稀缺书为“老书虫”所青睐的纸上声音书店,以销售出版社尾货图书为特色。纸上声音书店创始人闫冰指出,北京读者喜欢“接地气的”“京味儿”的图书,图书不是陈列品,在结合读者需求和相关销售数据后,书店需要解决的是维持好店内图书的快速更新节奏并完善商品管理产业链,让读者每次来都有惊喜,就会不停地来。此外,形成稳定且规模化的库存量以及打通特价书的货源渠道,还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选品眼光。

开在曹雪芹纪念馆里的芹圃学坊是国内首家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书店,店内图书以《红楼梦》的不同版本,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研究专著为主,另有相关周边和生活美学、哲学类书籍销售。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书店非常看重选品,要思考选进来什么样的书,能让书店与图书、读者建立起有深度的链接”。

“和线上相比,线下需要围绕差异化的服务作文章。要做优于网店的购书体验,也要打造不同于其他实体书店的选品特色。”书店主理人罗威如是说。读者在网上购书时,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选择,而相比之下,在书店购书则更注重无拘无束的“逛”的体验,享受在挑选过程中的乐趣和沉浸感。

竞争升级后的新格局

当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数字化的浪潮下悄然改变,图书零售渠道继续分化,书店在转型的摸索中,走到了竞争的下半场。

《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同比增长率由2022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向增长,同比上升了4.72%,码洋规模为912亿元。短视频电商的图书销售渠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带动整体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时,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了18.24%。

出版人唐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内涵丰富的文化空间,而书店是文化的天然载体。随着全民阅读等倡议的持续推进,书店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唐勇进一步谈到,书店正在经历从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转变,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保持其独特的线下沉浸阅读体验,从而与线上阅读平台形成差异化竞争,如何立足内容优势,与新技术、新业态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增长点都是书店转型发展亟须考虑的问题。

此外,建投书局相关负责人谈到,在进行跨界尝试时,也需要关注新业态能够与书店本身的资源禀赋实现自然连接。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韩昕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