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购险接受度将反超线下?互联网保险如何乘势而上

线上购险接受度将反超线下?互联网保险如何乘势而上
2024年04月23日 21:05 北京商报

“2023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整体稳步复苏,未来可期。”4月23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和元保共同发布的《2023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互联网保险市场如是展望。从购险渠道这一维度的变化来看,《报告》显示,相较于2022年,2023年各年龄段消费者对线上购险的接受度普遍提高,未来,线上购险渠道预计反超线下渠道。

自2013年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互联网保险,如今已被视为行业增长最为关键的发力点之一。当前,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众多险企躬身入局,纷纷通过科技赋能来提高效率,面对未来的新局和新机,互联网保险如何迎接新一轮变革?

线下购险不再“流行”?

过去一年,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经历了哪些消费习惯的变化?《报告》通过多个维度进行了摹画。

《报告》显示,相较于2022年,2023年各年龄段消费者的线上购险率普遍提高,老年人对线上的偏好度显著提升;各年龄段消费者的线下购险率均有降低,越年轻对线下的偏好度越低。

2023年,以51—60岁这一年龄段为例,线上购险率由上一年的63%增长至72%。20—30岁这一年龄段2023年的线下购险率较2022年减少11个百分点至80%。

《报告》也显示,相较2022年,2023年消费者最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保险品牌的线上渠道、短视频App等线上渠道了解保险品牌,年轻人更偏好社交媒体和内容类平台,老年人更偏好短视频App。

保险线上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触险行为偏好发生转变的同时,科技的进步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变革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而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触媒习惯。调研显示,2022年,消费者了解保险品牌最主要的渠道是“从周围的人了解”,比例为54%。而2023年,“社交媒体”一跃成为人们触媒的首要渠道,比例为58%,短视频App、内容类平台等线上渠道的份额也显著提升。相较于2022年,2023年各年龄段消费者对线上购险的接受度普遍提高,老年人对线上的偏好度显著提升。2023年,线下渠道购险的占比为85%,线上购险渠道占比为73%,根据《报告》中计划的比例来看,未来,线上购险渠道占比82%,预计反超线下渠道占比的7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促进着消费者的购险体验。数据显示,消费者线上购险主要是因为“缴费灵活”“投保便捷”和“方便自主查询和筛选产品”。在各类技术中,智能化理赔是消费者感知最强的科技,有过线上理赔经历的消费者中,超八成对理赔满意,因为理赔全流程高效便捷。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在发布会上表示,《报告》已连续三年发布,通过较为全面、科学的市场调研,旨在能够不断地推出一些崭新的数字和最新的趋势。随着保险行业的复苏和进一步的发展,保险科技的发展对整个行业带来的生机和增长活力是高度可持续的。

互联网保险“困”在哪

“发展互联网保险对于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以及推动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在发布会上,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互联网保险以其便捷性和灵活性,不仅有助于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保险需求,也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的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此外,周延礼也表示,互联网保险通过提供更加灵活的保险产品,有助于增强家庭的财富管理能力,同时也为保险行业应对市场波动和经济周期变化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提供养老、健康等保险产品,有助于缓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同时也为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投资者信心恢复,居民预防性储蓄或将逐步释放,避险类资产如人身险有望持续回暖,作为长期财富管理手段的储蓄属性保险,亦有较大增长空间。魏晨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保险市场增长的内在动因包括经济增长带来的保障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医疗保险需求增长,政策推动下的保险市场开放和创新,以及技术进步与互联网的结合促进保险产品创新与销售渠道拓展。

数据显示,历经2013—2022年的十年发展,我国互联网保费规模从290亿元增加到4782.5亿元,占到全行业原保费收入的10.2%,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企业从60家增长到129家。

不过,《报告》同时也指出,虽然中国互联网保险以3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但当前渗透率仅为10%。这与我国电商行业接近50%的渗透率形成鲜明对比。互联网保险令保险更普惠、更普及、更便捷,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信息披露问题、纯线上自主流程的操作门槛等等,这些来自消费者反馈的问题和痛点,都有待通过行业的努力,逐一解决。

对于互联网保险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专家郭涛看来,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成为保险公司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监管合规也是互联网保险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保险涉及多个领域,需要遵守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确保业务合规。

数智化如何“添翼”

从ChatGPT出世,再到2024年初Sora的推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风起云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保险业也不例外。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正在为保险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报告》预测,在2024年,AI大模型将在中国保险行业加速落地实践。未来,“人工+大模型服务”的模式,将有望改变保险难懂、难投、难赔的印象,提升大众对保险的接受度,进而提升保险的普及度。当智能化打破保险行业的发展瓶颈,中国互联网保险的市场将会洞开,成为全球保险行业新增市场的重要角色。

“在可以预见的保险全面智能时代,过去传统人海战术模式下积累的竞争优势将不再适用,只有借势AI人机协同,实现效率、成本和用户体验领先的企业才能胜出。”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在《报告》中表示。

具体而言,当前在大模型时代下,保险数智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保险业行业视角来看,大模型技术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郭涛对记者举例表示,例如,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风险趋势,为保险公司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大模型还可以用于智能客服、自动理赔等场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虽已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行业还需从多个维度加强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郭涛进一步表示,数智化浪潮下,保险公司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关注数据安全、监管合规等问题,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在大模型时代下,保险数智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从多个维度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以应对未来市场的挑战。

“对于大模型既要积极地去拥抱,但也不能盲目地乐观。”对于发力布局AI技术的注意事项,阳光保险集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杜新凯在发布会上表示,一是,需要关注在保险场景方面的数据知识基础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即有没有提前做好。二是,能否从客户一端得到反馈,并基于反馈进行优化。三是,投产比的逻辑需要明晰。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