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工智能PK|快递员:或长期和机器合作抢时间、部分将转型技术维护人员

与人工智能PK|快递员:或长期和机器合作抢时间、部分将转型技术维护人员
2021年07月04日 18:24 劳动报社

编者按:人工智能(AI)取代人类的言论早已甚嚣尘上。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举行之际,我们把目光放近至生活中,那些和我们日常贴得很近的工作究竟会不会被AI所替代。

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类新的“无人产品”——无人配送车。阿里、京东、美团等公司均表示,在2021年底前,计划投放上千辆无人配送车进入市场里使用,未来3年计划投放上万辆。

相比较快递员配送,无人配送车具有哪些优点?现阶段,该技术的应用成熟度如何?未来,它又能“解锁”哪些新场景,为人们提供怎样的新服务?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本报记者安排了一场无人车与快递员的配送PK。

新手“小蛮驴” PK 从业10年快递员

随着快递包裹数量越来越多,快递员也越来越不堪重负。无人配送车的出现,正是企业为此想到的B计划。

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作为用户,其实真正在乎的,是投递“按需送货、包裹无损、服务可追溯”。

在此次的PK中,记者选择了已在上海理工大学投入使用的菜鸟无人车“小蛮驴”和一名从业10年、经验丰富的快递员刘小龙,安排两方同时从校内快递驿站出发,配送2个2公里左右路程的包裹。最终从速度、服务以及安全三个维度进行比拼。

配送时间:

“小蛮驴”18分钟;快递员12分钟

“请麻烦让一让,我正在倒车。”下午2点10分,接到派送任务的“小蛮驴”准备从菜鸟驿站出发,因为记者站在路边,它不断发出倒车提醒。在此之前,驿站快递员已经将此趟要送的2个包裹装进了它的“肚子”里。

记者注意到,“小蛮驴”的外形酷似是一个方正的快递柜,打开它的“肚子”,构造正是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柜子。每次出发前,驿站的快递员会输入配送预约信息,将包裹依次放进对应的快递柜里,接下去的配送环节,才开始真正的无人化。

与此同时,快递员刘小龙也接到了2单与“小蛮驴”路程相近的配送单,他麻利地从货架上找到包裹,放进电动车上的货框里,前后脚出发了。

从驿站出来,是一条笔直的小路,路上没有行人,因此“小蛮驴”刚出发时的速度很快,目测超过了时速20公里。但紧接着尴尬的事发生了,“小蛮驴”选择了出驿站后左转的路线,但通往校区的铁门因施工暂时关闭了,“小蛮驴”一时不知所措,索性停在了原地。

再看另一边,刘小龙一看左转的通道暂时走不通了,他随即调头走了另一个出口,一会儿就没了人影。

大约过了5、6分钟,驿站工作人员赶来帮“小蛮驴”打开了铁门,它才重新启动出发送件。

记者掐着时间,此次两方的配送范围均在2公里左右,最终“小蛮驴”完成配送后用时18分钟,而快递员刘小龙则稍快,用时12分钟。

刘小龙告诉记者,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大大小小的路和楼,他了如指掌,仅凭一棵树,就能准确说出这是校园的哪个角落。“快递员送件效率,全凭经验累积,是一天天、一步步跑出来的。”他说。

无人车则不同,“小蛮驴”虽然在校内测试运营只有一周的时间,但对校区路况,在上岗前它就已经“刻”在了脑子里。这是由于车身配备激光雷达传感器、视觉摄像头,配合先进的视觉算法、高清地图,实现高级别的全自动驾驶。

服务特征:

“小蛮驴”:出发前、到达前,两次派件提醒

快递员:等待用户花了更多时间

也许有人会问,因为被堵在铁门前,“小蛮驴”浪费了5分钟的时间,那么减去这一时间,无人车和快递员的实际配送时间似乎并没有太大差别。是不是就说明,无人车配送时速快过快递员?

实际上并不是,记者发现,快递员在配送路上的行驶时间比无人车快,之所以最终配送时长并不占优势,主要是因为,在快递送达后,等待用户花费了较多时间。

在出发前,“小蛮驴”会给学生们发短信,而刘小龙则是直接跨上车出发。而在到达前,“小蛮驴”提前3分钟打电话通知学生下楼,到达宿舍楼下时,学生已经等在那里。而一般快递员都会在包裹送达后,停好车,打电话通知用户下来取件,记者观察到,其中一单,刘小龙对着同一个用户的号码拨打了三次,对方都没有及时接通,最终,在楼下等了5、6分钟,用户才“姗姗来迟”。

刘小龙坦言,经常会遇到送到以后,打不通用户电话的情况,他们有时候也会给用户发个短信,然后把包裹放在楼下,或者宿舍管理员处。

记者也采访了预约包裹配送的两名学生,均表示对无人车配送很满意,“很方便,下课回到寝室就能立马收到快递。接到短信和电话通知,我们会提前在宿舍门前等它来。”她说,因为无人车最多会等候5分钟,我们就会掐着时间提早下来。

而另一名由快递员配送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并不能准确判断快递员究竟什么时间到达,有时候难免漏接电话。“把快递放在楼下也可以接受,但前提是不能丢,一旦被错拿或者丢失了,就会觉得很麻烦。”

安全性:

“小蛮驴”:遇到复杂地形会避让

快递员:取决于经验等个人因素

那么,快递员和无人车在校园里奔走,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在此次PK中,记者观察到,“小蛮驴”穿梭于密集的人流和车流,遇到障碍物,会主动避让;拐弯之前,它会自动打转向灯;被同学“调戏”时,它甚至会站定了跟大家商量:“同学,我正在工作,请让一让”。学校内减速带较多,但每次它都能匀速上下、如履平地。

据了解,“小蛮驴”能轻松处理众多复杂路况,规划最优路径。遇到紧急情况时,小蛮驴的“大脑”反应速度是人脑的7倍,充4度电就能跑100多公里,在雷暴闪电、高温雨雪以及车库、隧道等极端环境下均不影响其性能。而快递员的配送路线靠经验设计,通过骑电瓶车送达,其安全性会受到个体身体健康及从业经验的影响。

但对于像此次PK中,遇到铁门关闭等突发情况,显然“小蛮驴”还欠缺经验。另外,据了解,刚上岗时,“小蛮驴”有人机交互功能,可以与学生聊天。可目前这项功能暂时关闭,原因是“小蛮驴”刚上岗时,学生们觉得很新鲜,有的学生会拦着小蛮驴聊天。有时遇到特别能聊天的学生,一聊聊半小时。为了避免聊天耽误工作,工作人员只好把人机互动功能暂时关了。

对话专家:

“人机合作”或为效率提升最优解

“通过大半年的充分验证,我们认为无人车小蛮驴在国内已率先具备在物流末端大规模运营的条件。”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兼菜鸟首席技术官程立表示。

部分快递员或转型成为技术维护人员

快递末端行业搭上了这个科技领域的高速列车后,配送效率、用户体验会得到极大提升。

但不少人对快递小哥的“生计”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无人配送车将彻底取代配送员的工作,那么,事实如此吗?

首先,在记者体验的学校场景内,不会发生。从如今各家企业披露的战略不难发现,校园是它们最先布局无人车配送的场景。

原因无非两点:需求以及规模。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运营负责人袁婷婷表示,随着校园的快递量逐年增加,送货上门成为第一大需求。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毕业季、“6·18”、“双11”等快递高峰期,快递量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大部分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不支持快递员送货上门的,一是出于安全考量,另一方面是运力确实无法支撑,但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送货上门的需求是现实存在的。”袁婷婷补充。此外,在快递高峰期,校园快递也经常出现“爆仓”、包裹丢失等问题。

无人配送进驻校园后,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改善。她举例,去年“双11”期间,浙江大学的22台“小蛮驴”往返于校内27栋宿舍楼,累计配送了5万个包裹,为师生节省1.7万小时取件时间。

在校园这一场景下,无人车做的是对最后一公里的补充配送,不存在替代快递员的现象。

那么在校园之外的社区、写字楼等其他场景下呢?袁婷婷给出了“人机合作”的答案:“无人配送和菜鸟驿站的快递员可以通过合作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一“人机CP”的理想状态,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和多元的收货选择。

她指出,无人配送车和快递员的配合不止是配送场景上的互补,还会有其他新形式上的联动。比如无人配送车除了有装货的环节外,在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换电、维修、保养等需求。这一场景下,快递员也可由纯体力的工作性质转变为承担维护工作的技术人员。

配套政策、成本、安全是规模化的关键

“您的包裹将由无人车为您配送。”不久的将来,我们在收快递前,或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通知。那么,这一技术准备好了吗?何时能大规模落地?

记者了解到,现有的技术表明,无人配送车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感知系统、决策规划和控制系统与控制执行几部分构成。它融合了硬件、软件、算法、通信等多种技术,在实际使用中非常复杂。但在快递末端场景,一般有着小、轻、慢、物的特点,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可靠性需求会低一些,只需要把包裹顺利送达即可,较容易实现大规模落地应用。

以菜鸟举例,“小蛮驴”具备一天24小时运行在各种道路环境中的能力,日积月累攒下了大量的经验,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场景落地,都已经相当成熟。

然而物流专家指出,规模化仅仅依赖于技术,似乎过于乐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解莜文指出,首先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除了北京市出台《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之外,其他相关文件指引多以技术标准层面为主。在全国范围内,暂未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包括路权、车辆经营权、责任主体等在内的诸多问题依然有待明确。

此外,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相关部门仍在制定保障无人配送车辆安全行驶的交通规则、设立技术规范、配置专门驾驶员、通过政府云控平台进行日常监管等。这些规定一旦出台,也仍需在实际场景中进行验证。

不过,目前来看,在头部企业、初创公司、传统配送服务企业等玩家的前赴后继之下,无人配送正在迅速升温,成为

最有可能让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场景之一。或许不久的将来,敲开你家大门的将不再是快递小哥,而是一辆“萌萌的”无人配送车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