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教授中欧研讨会 | 大师讲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教授中欧研讨会 | 大师讲堂
2024年04月10日 21:27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3月27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到访中欧并参与研讨会,发表题为“自动化技术与未来工作”的主旨演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副院长兼教务长濮方可教授、党委书记马磊等学院领导,中欧教授代表、学生代表和校友企业家代表近百余人参与研讨会,DBA学生也在受邀之列。研讨会由李秀娟教授主持,濮方可教授作开场演讲。

围绕演讲主题,皮萨里德斯教授从技术与就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渗透,任务替代和工作短缺,未来技能,劳动者对技术的态度和工作幸福感等五大方面分享了观点和洞见。

皮萨里德斯教授出生于1948年,是一位希腊裔塞浦路斯经济学家,他目前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担任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皮萨里德斯教授因其在市场搜寻理论和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他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彼得·A·戴蒙德(Peter A. Diamond)和戴尔·T·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分享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他的研究中,教授主要关注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的贡献之一是匹配函数的引入和发展,该函数用于解释在特定时间内失业人数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匹配情况,他也是利用匹配函数进行实证估计的先驱之一。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领域。

在27日的中欧研讨会上,皮萨里德斯教授首先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关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实质上是关注一个技术状态如何向另一个技术状态过渡。他认为技术进步并不会对所有行业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而是对特定行业的影响更加显著。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某些行业的生产力,促进需求增长,从而导致该行业的相对价格下降,比如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行业。

接着,他分析了新技术发展对于劳动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员工在企业内承担的角色和工作任务会发生改变,“转型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人们必须学习新技能,而企业则要确保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增加利润,还能提高员工福祉。”另外,劳动力也会被迫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就如同“鲍莫尔病”(Baumol's disease)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技术进步驱动电子产品、现代农业等经济部门提高生产率,劳动力需求减少;淘汰的部分劳动力退出市场后,会进一步被吸收进没有直接受益于技术进步、生产率相对滞后或保持稳定服务类部门。

技术革命是否会导致工作机会减少?对于这个问题,皮萨里德斯教授指出,事实上,当前很多工业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短缺而不是工作不足。“人工智能需要人力的辅助和配合,尤其是在IT、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行业。随着人们对非技术服务行业,例如医疗业和酒店业需求的提高,这些行业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技术服务行业将成为主要就业领域,如何吸引人才仍是挑战。

谈及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整体影响,皮萨里德斯教授持乐观态度。但他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职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表现出担忧,因为大多数与STEM相关的工作任务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如果你接受STEM培训,很可能会失去工作。但人工智能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无法做出所需的决策,而这恰是人们未来的工作方向。” 皮萨里德斯教授还谈到,技术变革会逐渐重塑未来的工作需求。以沟通、领导和创造力为代表的“软技能”至关重要。

他指出,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对之加以引导。展望未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政府、公司和员工之间要保持持久合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型。

现场参与研讨会的DBA同学表示,这是一次与世界前沿经济学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受益匪浅,感悟甚深。在当下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应对时代挑战、引领行业转型,并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