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象观察72期 | 新势力淘汰赛开始了,小米汽车应该停止造车吗?

汽象观察72期 | 新势力淘汰赛开始了,小米汽车应该停止造车吗?
2023年06月07日 20:29 阿贵看车V

最近,小米汽车造车,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

阿贵看车” 凌玉贵

小米或许就不应该涉入造车行业

自从雷布斯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多多少少让不少人产生了许多期待,期待着其能给造车新势力带来不一样的生态或裂变,毕竟小米的生态曾创造了不少奇迹。

然而,小米汽车总给人一种“时不等人”甚至“生不逢时”的感觉。也许雷布斯根本没有想到一张造车许可证就让其严重怀疑人生,更别说小米汽车主打的智能驾驶近年来更是频频碰壁。先不说国际大佬纷纷关停了智能驾驶的投入与研发,就连百度智能驾驶也频频传出不少不和谐的声音,更尴尬的是极度竟会因一张造车许可证缺席了上海车展。试想一下,百度造车(极度)都迟迟不见下文,那么小米汽车的结果又会好到哪去呢?

更让雷布斯想不到的是,因为在汽车方面的投入(精力、人力与财力的投入),抑或是大环境不佳的原因,近年来小米的利润与利润率都下滑了不少,小米的股票更是跌了六七层。面对此情此景,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雷布斯还敢大喊“小米不缺钱吗”,还敢大喊小米汽车投入1000亿吗?

更何况等到2024年小米汽车推出时,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汽车市场,小米还有机会吗?毕竟几年前的威马、爱驰、雷丁等新势力已成为了历史,甚至连小鹏、蔚来也陷入转型,甚至苦苦挣扎中,再加上传统大佬们的疯狂竞争,小米会不会“出师未捷”?从这个角度来说,阿贵哥认为小米如果不是钱多,或许真的不应该涉入造车行业!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秘书长、本期主理人)

压在小米汽车头上的三座大山

小米造车,最近又成了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小米造车进展顺利,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就在眼前;也有人认为小米应该立即停止造车,夹生饭难吃、糊锅饭甚至连锅都毁了。

我根据已经披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小米造车这事前景堪忧,粗略看就有三座大山压在头上:

一、进退两难的品牌定位。小米手机和小米生态产品一直都不是高端品牌,高端用户占比较低。但有关信息却一直在透露,小米汽车要走高端路线。如此一来,小米规模庞大的基盘用户就贡献不了多少实际销量了。如果小米汽车和小米手机一样走性价比路线,问题也不少,既没有特斯拉在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也没有比亚迪核心产业链自建的成本优势,甚至都没有其他品牌采购量的规模优势,拿什么来打性价比呢?

二、产品USP的纠结。小米汽车想主打智能,尤其是智驾。但智驾做出领先优势需要大量的路跑测试,还没有真车上市的小米实现起来难度极大。况且小鹏、极狐等智驾方面的强手已然梳理认知,小米又以什么USP让消费者记住呢?

三、专业人才的缺失。造车不同于造手机造小家电,专业门槛之高虽非不能跨越,但也绝非谁都可以跨越。小米汽车核心管理团队一直缺乏专业的汽车行业精英,从备受关注的周钘离职到文飞对入职的否认,小米汽车对车企高管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三座大山挡道,小米汽车成功之路曲折而又漫长。

车透社” 罗裕(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主席):

赛道拥挤,窗口已逝,你是小米,又如何?

当雷军振臂一呼,喊出要造车时,说实话,米粉们内心是欢呼雀跃的。

如果小米汽车当时能够雷霆万钧、一气呵成的话,恐怕如今气盛的理想,也说不定会被其抢去风头。

但正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特别是当车界同仁们听说,满腔热血弃五菱前途而投奔雷军怀抱的周钘又返回五菱时,对小米汽车的那种不信任感,顿时被拉满了。

至于说,小米汽车还有戏唱吗?

黄金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

说实话,哪怕是从雷军口里再次信誓旦旦,也会感到挺无力的。

环顾竞争环境,已经飞速变化。蔚小理变成了BAT,占尽天时地利的蔚来和小鹏,跑着跑着,也略有点迷失自我了。

更别说八字还没一撇的小米汽车了。

而且,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早已拥挤不堪。在新势力拼命内卷的同时,合资和自主纷纷以“掀房子”的气势,加入战团。

细分赛道就这些,你争我夺之下,可以说,留给后来新品牌的生存空间,已经极窄极窄了。

你是小米,那又如何?

更何况,如今小米在手机端的号召力也大不如前了。

醒醒吧,雷军。

小米,真的,不一定非要造车。等走上了不归路,悔之晚矣。

大侠上车” 任辉:

计划2024年才推出首款车型的小米汽车,届时可能已无立足之地

自小米集团在2021年年初正式宣布造车之后,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就成为很多人非常期待的事情,然而两年多已经过去了,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仍还未发布,虽然最新消息显示最快有望在年内亮相,并在2024年正式推出首款车型,但是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汽车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风口,留给它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其实向汽车行业跨界的互联网巨头也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就包括有华为、苹果、微软和百度,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也就是另辟蹊径的华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于更早起步的苹果和微软,至今也没有看到官宣性质的产品登场。很显然,小米汽车无论是在技术、投资等多方面的实力和付出,肯定是远不如前面提到的几位巨头,不过根据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小米汽车要是停止造车恐怕将会亏损更大,毕竟只要把车造出来,最起码能先在资本市场进行回血,此前已经有过这样的案例。

“车哆哩” 王智良

期待小米的造车梦早日实现

有人说,汽车市场鏖战到最后,造车新势力只可能有少数几家能活下来。现实中,就有威马、爱驰、自游家等相继倒下。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淘汰赛还在继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的汽车市场,不仅电车竞争“卷”,油车更“卷”。话说小米造车自动驾驶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研发,也是小米及新势力的决胜关键点。这会是未来造车新势力都要走的路,也是最为难走的发展之路。一是要有足够的资金;二是投入产出比有一定周期。小米造车是否能如手机那样迅速取得成功,这还是个问题。

另外,从技术上来看,跟比亚迪、理想、埃安、蔚来等一众新能源顶流相比,小米造车能有多少优势?如果无法比肩,那只能像零跑一样走性价比的路线了。但是,面对居高不下的电池成本,国内除了比亚迪能做到自产,小米几乎无牌可打。今年是传统和新势力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混战最为激烈的一年,身处其中的任何一家车企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无法懈怠。

雷军曾说,“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小米手机从创业到挤身500强,身处手机领域的小米算是成功了。但对于造车,米粉们又能否支持小米造车?行业竞争如特斯拉动辙进行价格调整,一批车企都在效仿,新势力也被迫跟进,现实中车企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要想突破,似乎比登天还难。作为后来者,小米如何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分得一杯羹呢?

中视汽车” 张少杰

小米汽车唯有加速狂奔,才能追上最后的风口

在我看来一直在低调发展的小米汽车,最近突然火了一把,原因就是,在距离原定量产时间只剩一年左右,小米汽车再次调整管理岗位,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部和市场部。回顾小米过去两年的造车历程可以发现,管理层调整、人员变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角。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汽车的所有调整,都指向了那一个终极目标——量产。

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小米汽车已经接近获得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工厂也已经建成,并且首台工程车在去年也正式下线。众多的信息也从侧面证明,小米汽车距离量产下线确实越来越近了。但是目前的新能源车行业早已杀红了眼,赛道也已经拥挤不堪。之前的的价格战有多惨烈就不用多说了,而交付量的内卷也从未停歇,各大车企的焦虑感应该也在直线上升。对于仍未加入战局的小米来说,量产拖得越久,对它这个新人就越不利;而越早下场,越有希望赶上最后的风口。

所以我的观点是,已经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让小米停止造车事不可能了,那它就要加速狂奔了。小米汽车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自己的差异化、独特性在哪儿,技术上又有哪些优势?作为新能源车行业的后来者,小米需要一个标签,一个能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以及能明确自身定位的标签。无论如何,小米都要尽早确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才能在芸芸造车大军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钟叔驾道” 徐钟:

开弓没有回头箭,撸起袖子加油干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随之这个观点几乎成为行业共识。巧合的是,距离宣布造车起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小米在2022年的财报中表示,2024年上半年量产计划将维持不变。

据目前曝光的消息显示,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也获得了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在2022年报中,小米表示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为31亿元。截止今年3月,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人数已超2300人。

所有东西从零开始搭建,小米投入的金钱、资源不计其数。从财务指标来看,2020年末小米宣布造车时的资产负债率是55.3%,2023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是47.4%,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并没有因为造车和其他研发显著提升资产负债率。

所以,小米根本没有放弃造车的理由。雷军曾说过:“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而智能电动车就是风口。“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这就是雷军给予大众的承诺。

小米造车的呼声由来已久,消费者希望汽车圈能够出现更多低价、高质的产品。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需要打破,电动车领域更需要搅局者。

W动力” 颜延

大厂优势能为行业注入更多活力

技术已经成型,33亿初步投入,小米的造车梦岂能说停就停?

话说互联网大厂造车,一是看重汽车领域的挣钱实力,另一方面也是让技术资源最大化的赋能全生态,以扩充自己得商业版图,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人紧缺的东西——钱。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五年前不造车,十年前不造车,偏偏这时候都跳出来造车。主要是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下,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摆在眼前的机会。

在燃油时代,三大件的开发壁垒足够的高,外行想要通过几年时间搞出来自己的一套东西太难,花了钱不一定能看到结果。新能源时代不一样,电池和电路组成的驱动系统,技术上并没有太高的门槛,并且现在用户重的部分,也就是他们所擅长的部分——智能技术,他们可以信手拈来,这就是小米造车的逻辑。

不过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小米来得不早,所以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营销创新都尤其重要。希望有另类的视角出现,我们也期待大厂优势能为汽车行业注入更多活力。

三个司机” 刘志向

小米造车要避免文化内讧

互联网企业造车或者消费电子企业造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不同团队的文化内讧。造车跟造手机不同,跟做互联网产品也不同,尤其是出钱的跟干活的在思维方式上容易产生碰撞和内耗。小米宣布造车两年来,管理层变动频繁,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创新力和供应链管理,以及上下游的生态建设,橘叔从来没有怀疑过小米。可是,造车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在消费电子界,三星造车非常早,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国内华为受制于集团战略,在造车问题上躲躲闪闪。

造车不容易,尤其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

小米动作慢,并不是坏事,恰好可以错开最内卷的市场尴尬期。雷军说他不缺钱,可以慢慢熬,这一点我也相信。不过,在造车问题上,传统小米人与外来专业团队的思想碰撞是否过于激烈?

此前设计样车的泄露,如果在IT领域是惯性炒作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检验消费者的预期。无形中,小米的声浪也会此起彼伏。然而随后,小米造车销声匿迹了。那么小米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成本控制与客户需求的矛盾?是造型设计与供应链配套的矛盾?是发展方向与技术储备的矛盾?是小米元老与造车团队的矛盾?

时间不多了,2024年是小米汽车官宣上市的时间点。从性价比和造型设计上打开手机市场的小米,正在向高端挺近,维系小米用户的生态是否能与汽车终端充分融合,也许是他们最大的特色。

希望不要内耗,期待一个惊喜!

鬼斗车” 王魁军

后发优势加上米粉生态 小米汽车看似入市缓慢实则一鸣惊人

鬼哥之所以看好小米汽车,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是后发优势,躲避“前辈”曾经踩过得坑之后,只要找准方向,便可省去很多费用及先期研发成本;其次,多年前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就是依靠产业链成本优势,一举代替了充斥市场的各种“水货”,用绝对的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消灭竞争对手,虽然汽车的产业链更长,但已经成功的人必然有自己总结出的成功理论,虽说不能照搬,但好歹有过成功经验;再次,小米集团拥有数量庞大的米粉,其手机以及家电等产品已经俘获太多消费者的心,智能好用省心已经是小米的标签,那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小米汽车上,想必也不是难事;最后,也是最牛的一点,小米汽车自带流量,几乎不用投入太多市场推广费用,就可以轻松上热搜或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推广,这些都是除华为意外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优势。针对以上几点,鬼哥主观的认为,小米汽车并非陷入困境,甚至最终难产,而是在不断磨合与学习之中,当然也是为了未来能够一鸣惊人打好基础,毕竟,颠覆者总之不经意间横空出世。

ps: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