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的问题,是整个平台类APP的困境

货拉拉的问题,是整个平台类APP的困境
2021年02月25日 18:18 BT财经网

文丨BT财经

一名年轻女性从面包车跳车不幸去世的新闻,将估值百亿元的同城货运平台货拉拉推入舆论中心。

而这远不是平台类APP带来的第一起恶性事件。

比如在2018年,滴滴就曾经连续发生两起网约车安全事件,租房平台自如也不时有房间安装摄像头、甲醛超标、饮用水管道被接入中水等新闻曝出。

加上此次的货拉拉事件,全社会都发出灵魂拷问:平台模式和共享经济已经深入我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卖家(如司机、房东)和消费者发生矛盾、甚至出现恶性事件,平台应该为此负多大的责任?怎样进行更规范的管理?

不管是拉货还是带人,网约车相关的恶性事件屡屡进入大众视野。

2018年,接连发生两起网约车安全事件、两条鲜活生命逝去后,滴滴全面下线顺风车业务,并开启了长达一年的整改。

除了顺风车,在网约车等其他业务条线上,滴滴也加大乘客安全方面的投入,例如成立安全委员会,撤掉了言辞暧昧博眼球的广告语。

于乘客来说,最直观的变化包括车内语音录音和摄像头的全程录制。在车辆长时间停止时,滴滴平台也会发出异常提醒。

载人的滴滴立下整改军令状,但拉货的货拉拉这一次又出现问题。据媒体报道,此次出事的车辆曾经有三次偏航,货拉拉方面也一直没有提供录音、录像资料,让公众难以获悉真相。

其实,滴滴和货拉拉们并非没有“抄作业”的对象。例如最早起步的Uber在乘客安全方面做的工作其实非常值得借鉴,早在2015年共享出行概念刚刚兴起时,Uber就重金从Facebook挖来首席安全官乔·沙利文,专门负责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事故调查等。

另外Uber的一键报警功能也非常完善,软件里有明显的安全标志,在乘客触发后将会联动Uber协助警方定位。

虽然货拉拉是运送货物,但其本质也是为人服务。尽快补全安全防范措施,刻不容缓。

货拉拉被诟病的,还有收费标准不统一、专业性较低、服务意识较差。

有媒体报道,货拉拉司机培训半天即可上岗,而培训内容也主要是教如何使用软件、怎么接单而已。有记者亲测发现,20岁至60岁的公民,身份证、驾照、无案底,就可以加入货拉拉成为司机。低门槛之下,司机素质水平不一,消费者风险确实比较大。

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货拉拉相关的投诉记录高达4000多条,其中丢失货物、私自加价是主要问题,并不乏有消费者直言货拉拉客服服务草率,作为平台方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另外,主打货运的货拉拉在装卸费这种核心问题上,管理存在漏洞。比如经常有报道消费者并不知道费用中并不包含搬运,而司机普遍持着“愿意就搭把手、搬运前提出收费、商议成功就搬、商议不成就地卸货”的态度。

另外还有消费者自己将货物搬到车上后,司机认为超重需要加价,二者商议不成直接发生肢体冲突打进派出所。但平台方货拉拉却一直三缄其口,没有出面解决问题。

货拉拉“人货混运”的问题,更是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在货拉拉出事前,网上一度流传有段子:“实在打不到滴滴,就只好叫了货拉拉,司机到了之后问我货呢?我说自己就是货。”

更有司机表示,听说过有六、七个人嫌打车贵,就在货拉拉叫了一辆可以坐人的货车的情况。

不过《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如何避免借“押车”的幌子载客,也是货拉拉需要完善的重要环节。

乘客敢坐、司机敢拉、平台敢接,想要扭转这样的乱象,离不开各方观念和意识的提升。

为什么货拉拉们漏洞不少,却还能一路狂奔到百亿估值?这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之一,搬家本身是一门非标准业务,各地的市场价格、每个用户的需求、每一位司机能提供的服务都不尽相同,这给平台方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内因之二,货拉拉等融资做平台的互联网公司,在高负荷增长压力下,不得不一路狂奔,服务不周到、安全有漏洞却依然扩张业务。

外因之一,是网约类平台尚属于新兴事物,部分监管细则没有覆盖到这些业务,商家和消费者也缺乏相应的意识。

外因之二,是当下资本如潮,同一个赛道往往会瞬间涌入多个资本巨头,疯狂抢占市场不顾吃相。比如货拉拉的竞争者还有快狗打车、滴滴货运等,而货拉拉的漏洞也是全行业参与者存在的问题。

想要改善资本驱逐下企业不顾社会责任、吃相难看、无序扩张的现象,平台方确实需要认真思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