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孙琦曼
11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及学术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供应链产业合作的新趋势与新路径。
在开幕式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举办链博会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促进各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国际化平台。中国贸促会将强化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的功能,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500强企业齐聚
国际合作“北京倡议”发布
据任鸿斌介绍,本届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更高,共有620多家企业、机构和国际组织参展,比首届增加20%;涉及6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其中包括78家世界500强企业、86家中国500强企业,境外参展商占比从首届的26%上升到32%。
据了解,本届链博会展览面积由首届的10万平方米增至12万平方米,设置了先进制造链、清洁能源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绿色农业链6大链条和1个供应链服务展区,帮助参展企业更好识别在供应链上的准确位置、找到全球最优的“链”上合作伙伴。
其中,先进制造链展区为今年首次增设,展示从前端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到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的全产业链过程,展现“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供应链服务展区今年新增了“一带一路”板块,展现各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供应链合作经典案例。
开幕当天,各国工商界人士聚焦“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主题,围绕先进制造、清洁能源、智能汽车、数字科技、健康生活、绿色农业和供应链服务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深入交流、达成共识,共同发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北京倡议》。倡议提出,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促进数字互联互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发挥工商界独特作用。
首发“一报告两指数”
用数据解读全球供应链
作为本届链博会的主题活动之一,贸促智库交流活动暨“一报告两指数”发布会于26日下午举办。会上首次发布2024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以下简称“促进指数”)以及全球供应链连接指数(以下简称“连接指数”)。
任鸿斌表示,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连接程度是世界各国、全球工商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球供应链韧性与稳定的具体表现。截至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发布过相关指数。中国贸促会立足全球视角,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势,围绕全球供应链系统开发“一报告两指数”,是全球首次用具体数据回答全球供应链连接得好不好、断链的风险大不大的问题,回应了工商界的重大关切,为各界理解和分析全球供应链提供新公共产品。
《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是链博会的旗舰报告,在2023年首届链博会上首发。2024版《报告》应用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全面梳理总结出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的最新态势。
促进指数是全球首个量化评估全球供应链促进水平的综合性指数。研究发现,2018至2023年,全球供应链促进水平明显上升,促进指数从0.27升至0.66,增长144%,表明全球供应链促进水平处于上升态势,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连接指数是全球首个全面衡量全球供应链连接程度的综合性指数,全面考量全球供应链上中下游的连接逻辑、贯穿供应链全链条的内部要素、影响供应链连接的外部因素。研究发现,2014至2023年,连接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由0.271上升至0.732,增长170%,处于历史高位。
“链”上新广东
56家粤企组团亮相
本届链博会上,广东省组织广新集团(兴发铝业)、广州建筑、广州工控(万力轮胎)、TCL、比亚迪、广东联塑、明阳能源、潮州三环等共56家广东企业,通过“六链一区”展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数字科技链展区,TCL展示了其于2021年启动的“旭日计划”。据悉,该计划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旨在推动产业链实现升级,并通过建立多个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以及行业标准,全力支持供应链的创新发展。
卓志集团市场总监陈泽声介绍,卓志在供应链服务展区首次展示推出“全球通关AI大模型”,通过结合数字技术和智能应用,让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智慧和高效,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跨境供应链服务需求。
佳都科技的展台以“AI赋能 链动未来”为主题,重点展示其打造的全球首个交通行业大模型——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从推动国际大循环看,链博会有利于各企业找到最对口的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伟说。
据了解,首届链博会,广东积极组织53家企业参展,组成了参展面积最大、链条最齐全、活动最丰富的“省级代表团”。第二届链博会,广东参展企业数量与规模都较上届有所增加。
编辑:邬嘉宏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