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风向标焊死,就没有歪风了?— 重大灾害舆情传播究竟怎么“管”

把风向标焊死,就没有歪风了?— 重大灾害舆情传播究竟怎么“管”
2023年08月28日 21:03 幻想狂劉先生

整个八月,肆虐北方的暴雨和洪涝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救灾过程中,各类网络平台成为救灾部门、志愿者、灾区群众发布和获取信息、紧急求助、互相交流的重要媒介。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平台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鉴于微博在各类型网络平台中当仁不让的政务功能,也让微博成为救灾工作中最主要的信息媒介之一。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研究院研究员赵飞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就将微博作为研究对象并指出:

“准确把握灾后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并分析其影 响因素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 救援措施。”

然而,在微博在华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信息媒介作用之后。却在稍后的东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被推上了舆情风暴的风口浪尖。

截至8月6日7时,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松北区、阿城区、五常市、香坊区、尚志市、平房区、延寿县、双城区、依兰县、方正县、道外区等共12个区县(市)遭受洪涝灾害。其中,五常市、尚志市受灾严重。然而细心网友发现,在全国人民高度关注东北地区受灾情况的同时,微博反应舆情关注度的重要功能“热搜”的前几名里,却赫然出现了某偶像组合西安演唱会的词条。这让高度关注灾情,心系救灾的广大网友无法接受,一时间,关于微博“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批评不绝于耳,亦有媒体发文指出微博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放任娱乐新闻挤占救灾信息渠道,泛娱乐化问题日益严重。网络上要求相关部门把热搜“管起来”,要求热搜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干正事”“为我所用”的呼声很高。

在一片批评和质疑声中,微博发布了一篇关于“热搜”产生机制和算法的说明,从原理上向公众说明了八月初“全民关注大洪水,热搜却是演唱会”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仍有部分网民表示不买账,有网民表示,如果该组合的狂热粉丝可以通过算法机制让演唱会的词条在洪灾期间上热搜,那就说明你的算法机制有问题,应该被勒令整改。

一边委屈的认为“微博并不生产热搜,只展示算法的结果”,另外一方认为“如果结果不合理,就说明算法有问题”,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中间,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分析和厘清。

一、“热搜”是表征,不是原因

“热搜”作为舆情监测的风向标,其算法机理并不复杂,即单位时间内微博用户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和在该话题相关新闻下的活跃度,决定了该话题在热搜榜中的次序。简单的讲,热搜是温度计,它反应了一个时间段内各个新闻话题的“热度”。

在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人民蒙受重大财产损失的时候,热搜榜上却出现了数条关于某偶像组合演唱会的话题,如果这一现象确实是根据热搜算法所呈现的结果,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微博用户那里,与国家受灾,同胞受难相比,他们更关注偶像的演唱会。

无论这些铺天盖地的话题是否真的影响了网民对灾情的关注度,挤占了救灾信息渠道,这都是一个让真正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网民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病态的社会现象。

简单的讲,我们的社会病了,症状是发烧,温度计显示了这一点。如果不去探究导致发烧的真正病因,而是单纯的质疑和批评温度计有问题,当然不可能有好转和痊愈的可能。

二、微博是网络窗口,不是整个网络世界

网络上批评和质疑热搜机制的声音中,有一种观点相当具有代表性,也很有讨论的价值,这种观点将华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期间的舆情趋势和东北地区进行对比,认为在华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期间,热搜榜是“正常”的,即关于救灾和求助的话题占据了热搜榜的前列和主要位置,但在东北水灾期间,热搜榜就“不正常”了,很显然有“猫腻”。

既然热搜的产生机制和相关算法是公开的,那么通过雇佣水军制造瞬时流量来“买热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狂热粉丝用“人民币魔法”帮助偶像“霸榜”也是“粉圈”的常规操作。

但事情显然不是粉丝无脑追星,资本无良控流这么简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本能的更关心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因此传播链条中,一定空间内的信息受体(活跃用户)越多,该空间的相关消息必然拥有越高的关注度。同时,在微博的传播机制中,“大V”实际上是信息源头和信息受体之间的加工集散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播节点作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关新闻的热度常年居高不下,不仅因为这些区域的微博用户更加密集,也因为这些区域内的大V更多,密集的信息受体加上密集的传播节点,自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极高的关注度。

而今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总人数达到101185万人,农村网民的短视频使用率超过城镇网民0.3%。

从用户群体上讲,包括黑龙江省的东北地区网民在使用偏好上更倾向于短视频app而非微博。以黑龙江省为例,《2021年黑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黑龙江省网民规模达2365.3万人,最常使用的App应用以即时通讯、移动购物、短视频服务为主。其中,微信以91.4%的移动用户覆盖率位居榜首,手机淘宝以87% 位居第二位,抖音以75.6%位居第三位。”如果将短视频类APP的另一巨头合并列入统计,短视频用户的比例势必更高。

简而言之,就微博单一平台来讲,东北地区相对华北地区,能够“发声”的网民相对较少,能够成为信息传播节点的“大V”相对较少。因此在救灾信息的关注和传播上出现流量差和热度差是正常现象。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以为的那个广阔的、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实际上是由很多个信息气泡组成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想看到的和别人想要我们看到的气泡内部环境而已。微博只是网络世界中与现实世界连接最紧密,交流最频繁的那个窗口而已,这正因为如此,这个微观的、虚拟政治环境才最有可能成为影响宏观的、现实世界的镜像,但归根结底,他是网络的一部分,而不是网络的全部,他是现实的某种正常或扭曲的镜像,而非现实本身。焊死风向标,不可能真正使歪风停止,向着水中的月亮瞎折腾,也无法使残缺的影像复圆。

三、“苛责”的另一面是对“说正事平台”的高标准期待

我们之所以对他有诸多远超其市场占有率的社会责任期待,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认为这这是网络上为数不多的(也许是唯一的)“说正事儿”的地方。而且在之前出现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微博特有的“事发地原创信息”机制在救灾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前文所提到的,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在台风“利奇马”期间以微博作为对象进行的舆情研究指出:

“台风灾害舆情的时序变化与台风生命周期相符。救灾过程中对网络舆情的精准预测有利于上级部门准确把握舆情走势并及时调整应急救助决策。”“受灾严重程度与原创舆情信息的相关性高于转发舆情信息,说明原创舆情信息更能反映灾区的受灾情况。对舆情密集及灾情严重的地区,应急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原创舆情,及时协调各方救援力量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救援措施”

而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在信息混乱,且存个别人故意散布错误信息扰乱视听的情况下,也是事发地的原创微博信息使公众和救援人员意识到仍有部分群众被困,进而展开救援行动。某种程度上,网民对微博“风气”的“苛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高标准期待”。

但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所有商业行为的根本逻辑,在于追求在尽量稳定的环境下,实现风险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互联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寡是否与其体量和市场占有率挂钩,以及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边界在何处,并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议题。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