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还是蜂巢—日益坚实的信息茧房正在改变网民认知模式

宇宙还是蜂巢—日益坚实的信息茧房正在改变网民认知模式
2023年11月18日 20:00 幻想狂劉先生

“信息茧房”概念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公众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网络中的个体和群体自愿或被迫身处于一个受控制而形成的封闭环境之中,经过有意识筛选的单向同质信息彼此缠绕在形成了这个环境环境的壁垒,并在壁垒之中通过“回音壁”的效应反复强化,最终使个体或群体失去从不同角度和途径认知社会的能力,即使再次将其置于相对开放的信息环境之中,他们仍能保持对此类信息和亲近,以及对其相反或相对信息的厌恶。最终,绝大多数茧房中孕育出的个体和群体在短暂的走出茧房之后,都选择回归相对“舒适”和“熟悉”的茧房信息环境。

一、单向度的人

随着大数据算法的日益“智能”,信息的筛选和推送也变得日益精准,“茧房”的壁垒也愈发坚实。绝大多数察觉到这一趋势网民都无可奈何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即我们以为的那个广阔的、开放的互联网信息宇宙,实际上是由无数个信息茧房组成的赛博蜂巢,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大多数时候只不过是我们想看到的和想要我们看到的茧房内部环境而已。

正因为信息茧房使人失去对信息进行分辨和批判的能力,进而使人丧失参与公共议题和公共生活的能力,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那种被技术所异化的、单向度的人。因此,有人试图通过丰富信息渠道和来源来对抗这种茧房效应,也有通过穿梭于氛围和立场完全相反的“茧房”之间来实现“信息对冲”,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不仅这种“对抗”越来越趋于无用和徒劳。“茧房”本身的“进化”反而带来了比批量制造“单向度的人”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极化个体”与“极化群体”

近日,某短视频app的男性用户惊讶的发现,在浏览同一条关于家庭矛盾的短视频时,自己看到的评论区和妻子看到的评论区却截然不同,在使用自己的手机浏览该视频时,评论区靠前的评论几乎全是倾向于男方的,而妻子使用她的手机浏览同一条视频时,评论区靠前的评论却几乎全部是倾向女方的。

这意味着,用户即使在有意识的浏览一条看起来相对客观,“非预设立场”的信息时,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另一个精心制造的茧房之中,从而在这种无形的引导中,将精心筛选的“一家之言”当作公众的普遍判断和社会共识,而一旦用户在引导之下做出具有倾向性的判断,而无论是一条评论,还是一个“点赞”,都将进一步强化这个茧房。

通常认为,信息茧房通过层层包裹围绕的信息壁垒,使同质化的信息在壁垒中反复回响、发酵和提纯,身处其中的人从“偏听”到“偏信”,进而将茧房本身视为一个舒适而安全的信息乌托邦,这些极端化偏听偏信的个体和群体不仅排斥与茧房内部信息环境“相异”的外部信息,同时也尽量避免与“相斥”的茧房接触,更倾向于聚集在自身所属的茧房之中“抱团取暖”。

因此,尽管茧房制造了这些极端化的个体和群体,但茧房本身的存在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立场相反的“极化个体”和“极化”群体发生碰撞和冲突。但“个性化定制评论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一现象意味着平台不仅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画像和用户偏好精准的制造出“投其所好”的信息茧房。还可以通过定向筛选评论,通过虚拟的“内群体效应”提高极化群体的极端化程度,进而在社会公共议题上,引发立场相对的极化群体直接对立和碰撞。

三、蔓延的冲突和冲突的蔓延

简而言之,深陷“传统茧房”的极端化个体通常未必热衷于进入公共舆论场,因为那里存在着许多与其单向度认知相左的信息,让他感到令人不快的“异质性”,而这些信息往往来自于其他网络用户(比如评论),因此它无法通过自我筛选来与这些信息隔绝,干脆选择不进入特定的舆论场。同时,极端化的个体和群体“捍卫”茧房信息纯洁性的斗争通常发生在茧房之内,因为对他们来说,茧房之外的环境并不“安全”。

而以“个性化定制评论区”这类新型茧房的出现,使得对他人评论进行“筛选”成为可能,将“小众”的观点包装成“大众”的共识,大大提升了个体和群体的极端化速度和极端化程度,进而蕴育出更加严重的社会撕裂和社会对立风险。

以前文提到的例子为例,该男性用户在这条涉及家庭矛盾的短视频下,看到评论一边倒的支持冲突中的男性一方,如果自身缺乏足够的理性和逻辑能力,很容易在从众心理的引导下产生“男方占理”的判断,因为经过精心筛选的评论区告诉他,“男性占理”无疑是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共识。

而该男性用户的妻子在浏览这条视频时,完全可以从相同的筛选机制的引导中,得出与此截然相反的结论,并且很可能坚信“女性占理”是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共识。而夫妻二人如果在彼此不知情的情况下,恰好对同一事件展开讨论时,对立和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在这种场景之下,这种人造的,可以随时随地出现的“主场优势”,给予传统信息茧房之中“偏听偏信”的极化个体和极化群体极大的鼓舞,使他们更倾向于走出茧房,进入公共舆论场讨伐他们所认为的“少数”敌人,这大大增加了立场不同甚至相左的极化群体互相碰撞和冲突的可能。

以“性别议题”为例,在2018年之前,鼓吹“性别斗争”“性别对立”,观点较为偏激的人群仍主要集中在以某书评影评平台为代表的少数几个“茧房”之中,而短短数年之后,几乎在所有的平台评论区都出现了性别对立的内容,甚至在在某些完全无关的新闻和视频之下,也能看见长篇累牍的“对喷”,除了社会发展本身产生的问题之外,很难说“信息茧房”本身的进化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技术本身的进步既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面对技术可能加剧社会对立和撕裂的风险,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技术的异化问题,即本身应该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技术,为什么成为了反而对社会和公众本身构成了威胁?而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恐怕还要从社会,而非技术中去寻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