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推“智慧国动”建设

人工智能助推“智慧国动”建设
2025年03月05日 16:42 戎光科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重塑国防和战争形态的关键变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面对现代战争的复杂需求,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步伐,打造"智慧国防动员"体系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然选择。

提高动员潜力调查精准度

在传统模式下,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面临数据分散、更新滞后、共享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智能化调查体系。

智慧国动潜力调查系统

首先,可利用大数据,搭建智能化动员潜力管理平台。加强潜力数据收集能力,收集企业数量、高精尖企业情况、企业员工专业特长、军地两用装备数量、民兵队伍建设情况、器材装备使用情况等。借助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统计部门数据库,通过Web端、智能手机和各类传感设备,以离线交互、网页填报、智能终端APP填报等多种上报方式实时掌握武装动员、经济动员、科技动员等潜力数据。

其次,搭建起军地互联互通平台,实时掌握相关情况。对接地方相关部门数据、行业数据、社情舆情信息、动员需求,将分布在不同平台的动员潜力数据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网络密级和保密要求,制定跨网安全机制,破除动员数据融合处理时的障碍。通过物理隔离定期收集非涉密网络中的潜力数据,通过网络安全隔离交换设备收集涉密网络中的潜力数据,实现信息交换的安全可控。

围绕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云计最后,算、自动预测、语义引擎、数据管理等方式,开发动员潜力数据的计算技术和软件工具,建立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的硬件和软件模型,提供快速准确的统计和查询服务。

提升国防后备力量训练质效

后备力量集中开展训练的时间和机会有限,而且挂钩训练和联训联演受组织难度大、成本高等客观因素影响,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有些地区训练内容单一,通常开展的是队列等常规训练,与应急应战的现实要求还有距离。

以人工智能赋能军事训练,有助于提高后备力量训练效果。

一方面,运用沉浸式仿真技术强化战术训练。沉浸式仿真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通过将不同的虚拟物体、提示信息和现实场景相叠加,为参训人员提供逼真的模拟战场环境,实现实兵交战场景、装备训练模拟器材和模拟对抗系统的互联互通,既能支持协同训练,也能支持联合训练。另一方面,在军事训练管理过程中,通过收集训练计划执行率、参训率、弱训科目比重、人员层级分布和训练进度等数据,运用算法辅助各级训练主管部门合理制订训练计划、准确把握训练进展、科学设置训练难度。

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后备力量遂行任务的能力:一方面,情报侦察是人工智能应用最突出的部分,能在嘈杂环境下识别和翻译多语种还能识别图像和人脸、确认地理位置、创建三维模型、拍照搜索等。利用无人机、智能驾驶、机器人等技术可为后备力量执行情报搜集和侦察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冲突中,交战双方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能力,合成照片、视频等干预信息,借此影响公众话语,掌握信息战、舆论战的主动权,也值得我们注意。

加强人机交互训练和专业人员培训:人工智能需要专门人员进行设置、部署、操作、维护等,通过人类持续地训练、开发:纠正,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其完成任务的正确率。人机交互活动是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要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或者在组建相关专业分队时做好人装配套。

提升支前保障准确性

传统的支前保障如简单测算人员数量和任务时长,按此制定保障内容和数量,并适当上浮一定数量的物资用于备用。这种做法没有充分考虑战场环境、气候条件、人员差异等因素,预测结果容易与实际作战需求产生出。

可利用大数据提高完成保障任务的准确性。接到任务后,根据任务目标、地理环境、任务时长、物资装备水平等因素,通过预演平台和云计算,预测出支前保障所需时间、地点、种类、数量等关键信息,统筹调配各种资源,迅速形成完善的保障方案。到达任务区域后,通过大数据提取情报,实时了解战场态势。根据物资消耗、人员伤亡等情况分析供需变化,合理分配保障资源,确保供需平衡,

提升平战两用物资装备的数据采集能力建立专用数据库,确保部队到哪里,保障资源就跟进到哪里。在国防动员物资装备库中引入物联网在物资装备上增加电子标签、集装箱上增加条形码、运输车辆加装传感器、管理和运输人员派发专属射频身份卡等标识,在物资装备出入库、经过重要关卡等时机,信息可通过专用设备扫描条形码或获取电子标签等方式被自动记录。利用系统管理软件和卫星定位系统,掌握物资装备仓储、在运情况及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等信息,全线采集、实时更新,军地互联、随时查询,为组织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利用智能化集成物流方式提升物资装备运输效率。通过大数据,融合并分析各军兵种不同的保障需求,以目的地为导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的运输订单进行处理,合并相同目的地运单,避免重复工作。充分利用地方物流公司等力量组织运输,依托物联网和云计算,科学规划运输路线、优化投送方式、合理选择投放地点,提升支前保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加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

面向未来战场需求,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建设。

制定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开展常态化专业训练,提升人员操作使用能力。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防动员体系必须主动拥抱变革。通过构建"智慧动员"体系,推动国防动员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履行使命任务。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