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争个头啊

阿里,腾讯,争个头啊
2018年01月23日 10:21 悦涛

年底,马化腾在一个论坛上吐槽,跟阿里哪儿哪儿都有竞争。然后来了一句:我们是去中心化的赋能。

“我们不是整条命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只要半条命,另外半条命就靠生态里面的其他合作伙伴。”

人狠话不多的小马哥:鹅们大腾讯共荣圈,不会逼你们走华山一条路。。。

阿里王帅随后表示:合作伙伴整条命都交给了你的入口,你整条命都是小学生给的。

腾讯张军然后回应:你数学不好请加强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马哥在“反阿里联盟”的朋友圈图片下留言:物极必反~

岁末年初飘荡在中国互联网上空的,是浓浓的火药味儿。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AT双雄时代,擦出这点火花,实在正常。

不止互联网企业之间。腾讯因为华为手机劫了微信数据告到了工信部。

然后华为余承东去拜会了阿里逍遥子。

嗯,有点战国纵横的味道了~

口舌之争都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面下的战局是另一回事。

阿里是战略先行,抢占头部,以运营为中心扩张出口和场景,贯通人、货、场、云的纵向一体化。所谓新经济生态。最后发现腾讯好像挡着道了。

腾讯是产品先行,抢占终端流量,duangduang一顿变现,发现缺了些深层运营的东西,于是从外围往里攻,基于流量寻找可运营的内容。但是处处碰上阿里。

于是中国互联网,成了一条有点撕裂的八爪鱼,阿里是头,腾讯是脚,然而终究是在争个头啊。

一、战略VS产品

以前说过两巨头的区别:一个由商业而产品,一个由产品而商业。

阿里是从B2B起家的,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运营。从线下扫商家,到线上交易处理和服务,从一开始,需要构建供应链生态、确立规则,重运营、重服务。中间任何一环也不能掉链子。

除了从一张白纸上构建商业生态,阿里踏进的还是互联网业里中外竞争最充分的领域。

外部前有巨头,后有追兵。从8848,到ebay,到亚马逊;还有原本掌握供应链的线下商业巨头们。

基本上是在夹缝里成长, 在运营的过程里寻找适合的生态再确定产品,从B2B的阿里巴巴,到C2C的淘宝,到B2C的天猫。

阿里到2012年才整体盈利。为啥?因为重运营。不是纯流量通道,而是一步到位做交易。解决了交易问题,还有信用、支付、物流、投诉、打假的必备配套体系。

这个重运营模式,大部分企业是熬不过来的。阿里的流量在相当长时间里比当时三大门户差得多,比百度腾讯更差得远。

运营、供应链管理,是阿里体系的核心,而后才有流量。而不是先做出高基数的产品,然后躺在流量上赚钱。

腾讯相反,目标没有阿里那么远大。就是做个爆款通讯工具。有了产品和用户,再去想商业问题。

前期的所有,都是在线上:线上开发、线上推广、线上假装女生跟人聊天,把人圈进来,然后是轮番的流量变现。

从早期中移动的SP业务,到现在的游戏霸主,腾讯好像没有什么没试过的,包括搜索、电商、微博。反正人在阵地在。

阿里的路:把商业装到我家来,人就跟着来。战略在先,产品在后。

腾讯的路:把人装到我家来,商业跟着来。产品在先,战略在后。

二、阿里向外,腾讯向内

阿里的发展路径是基于核心战略的运营不断往外寻找出口。

它不是腾讯、百度的工具流量变现模式。而是靠超强的运营能力获取、巩固流量。先运营而后流量,是它跟早期所有互联网巨头的不同。

腾讯是在占据外围用户出口之后,再向内寻求运营模块。

先流量而后内容。这个内容不会是阿里式的重运营,而是信息流、游戏流,都是纯线上的精神文娱消费。

阿里:商业和人,B2C、消费、支付、交易。方向是连接人货场。

腾讯:人和人,C2C,沟通、社交、娱乐。方向是连接一切人。

这两个连接方向,本来是没有竞争的。阿里是纵向一体化,腾讯是横向手拉手。

但是阿里的运营能力太强,需要更多出口、流量、场景。

腾讯的连接能力太强,流量过剩,需要内容往里填。

这也是导致两巨头今天对外扩张模式不同的源头。阿里向外,腾讯向内。

一个在给运营找最多的出口和终端场景,一个在给出口找足够多的可运营内容。

阿里强于运营但B重C轻。或者叫内重外轻。所以要连接各种终端出口,往外伸展。目标还是一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有商业到我碗里来。

腾讯有大流量但连接停留在人际层面。缺乏复杂性的运营和服务,以及企业端、实体端的连接。所以要往内打,练内功。或者用他人来补位。

气质是完全不同的。

马化腾给自己划定了两个半业务:社交平台、数字内容+半个金融。

对边界的控制是腾讯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原因。但也导致很长时间停留在人际浅连接。在供应链式的重运营、实体连接力上,是缺位的。即使去中心化广结友邦,难形成战略合力。

阿里的气质完全是挑战一切不可能,经济体里该有的东西都要有。

让阿里世界化,让世界阿里化。没有就买,买不到就自己干。重构新世界不在话下。反正苦中苦都吃过了。这过程里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生态渐成。

回到赋能这件事上,阿里是战略性外扩流量和场景;腾讯是碎片化探索运营内核。

三、八爪鱼的头和脚

我们会越来越感觉出来,这两家在中国互联网的深层位置,完全不同。

如果互联网是一个八爪鱼,阿里是头,腾讯是脚。

阿里占据了大脑(运营、算力)的一半,腾讯占据了八爪(终端流量)的一半。

头部,是数据和云。

阿里擅运营,但现阶段阿里真正超能的地方不是运营电商,而是数据运营力。这是未来阿里经济体的杀手锏。

阿里今年的GMV估计会突破4.5万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估计35万亿。阿里平台的商业流量占了全社会商业消费的13%。

但是,可数据化的商业,阿里占比至少过半。因为线下商业绝大多数是非数据化的原始商业状态。

电商是所有数据类型中价值最丰富的数据,阿里占据绝对优势。现在又在联合线下商业。

云计算,IDC今年的统计数据,阿里云占国内云计算市场半壁江山。今年营收估计过百亿。腾讯云起步太晚,尚不可比。

这就是互联网的脑部。阿里就是这么一个怪物,比百度和腾讯更少的流量和数据,更弱的科技基因,做成了脑力算力最强的阿里云。

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的总结:

“云和数据,这两样东西相遇产生的化学反应超出了其本身各自存在的意义,成为云数据。在线的世界里,没有大数据,只有云数据,只有流动的数据,才有价值。”

中国目前在世界云计算市场的份额才5%。阿里的一切生态建成的背后,都有这么一片云在几何级扩张。

腾讯正在奋起直追。然而截至目前,它的霸业还是建立在脚部(终端流量)。移动端全网流量如果是八只爪,它占四只,应不夸张。

腾讯抓住了手机最高频的通讯交流板块,和以此衍生的视频、阅读、游戏……

互联网的终端触角,基本上拿捏在腾讯手里。这不光是用户数,而是用户数*频度*时长的综合流量。

微信已经是人的延伸,而且有生态化的强烈欲望。

两家企业,垄断了中国互联网的头和脚。分别体现了中国互联网顶级的头部运营能力和终端产品能力。中间那些,说到底是附在头上还是脚上的问题。

阿里希望这条八爪鱼能多长出几只脚,摆脱腾讯的终端流量垄断。

腾讯希望这条八爪鱼能多长出几个头,让阿里的脑袋别晃那么响。

脚想长头,头想长脚,八爪鱼就一条,不撕就怪了。

四、战局:终究是头部之争

阿里虽然一脑当先,但不想看着自己的超级运营能力被憋屈。虽然它的商业流量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永远一副火山喷发的状态。四处突突之下,搞出了亿级社交工具钉钉。

这东西打着鲜明的阿里基因:企业社交。明显为效率而生的物种。但还是要把广告打到腾讯大厦旁边的地铁口。

腾讯坐拥超级流量,但也不想永远被人说是“挣小学生的钱”。之前腾讯最大的痛点,是停留在人际连接,缺乏纵深连接。

微信帮腾讯打开了人、物、服务连接的能力,只是目前还在碎片化小商业的阶段。要不要把它做得更重?估计是让张小龙挠头的问题。

这里要给个预判。

短期,阿里和腾讯的命根子都还是主业。电商和游戏。但是这两者都有天花板和局限。虽然商业的天花板貌似更高一些。

中期,阿里和腾讯的增量都在金融。离钱最近的地方,也是互联网最容易解决的领域,没有比货币再标准化的交易。盈利能力上不封顶。空间看现在的银行保险证券业。

长期,未来的核心是数据之争。也就是阿里现在卡位的头部。

数据意味着更高效的资源调配和连接能力,更底层的基础设施构建能力。也就是获取未来的、更高维度的流量。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

阿里占了先机。数据、算力、云计算的市场化、和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计算实验室,从全球引进科学家,上中下游卡位完整。

腾讯起步晚,追得猛。2015年开始每年砸20亿投入云计算,从争抢政府、企业合作,到海外布局,这大概是腾讯主动和阿里拼抢最凶猛的领域。

就在12月,腾讯也宣布成立自己的量子计算实验室。

大家都隐约看到了那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互联网的连接能力和处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停留在表层,意味着未来没有更广泛的实体连接和处理能力,意味着失去更广阔的连接空间。

互联网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光有流量而没有纵深空间,流量会飘走。

雅虎曾是第一门户兼搜索,已经不知飘到哪去了。

微博曾经占据移动端70%的流量,现在飘到了微信这边。

互联网这条八爪鱼,终究要以数据、算力和软硬件结合的高维处理能力连接一切可能连接的东西。

嗯,上个月,打造“全联接世界”的华为,宣布和百度战略合作。

大戏刚开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