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怒喵科技(Angry Miao)创始人李楠一直在硬件创业这条路上高歌猛进。从机械键盘出发,他希望为极客和潮流用户打造“前所未有”的消费电子产品。如今,身为魅族科技前副总裁的他再度聚焦于一个新的赛道:AI 眼镜。
在极客公园「IF 2025 创新大会」的演讲中,他用一连串“激进主义”色彩十足的观点,宣告了自己对AI眼镜市场的前瞻判断:12 个月内增长 10 倍、三年内 100 倍,乃至出现十几个独立品牌并存的可能性。
这种看似“疯狂”的预测,既让人对 AI 眼镜的未来满怀期待,也引发对其可行性与现实挑战的诸多争议。回顾李楠的言论,或许我们能在他雄心勃勃的蓝图中看到历史的影子,以及中国硬件生态特有的“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的发展轨迹。
#01.
李楠的“激进宣言”
“三年百倍”的背后逻辑
在笔者看来,李楠提出的“三年百倍”增长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他所总结的“万亿级赛道三大试金石”:其一,单品销量能否突破百万;其二,巨头品牌与华强北是否共同下场;其三,最终会否诞生销量破亿的明星产品。
回顾 2007 年 iPhone2G 卖出 70-140 万台后,华强北用“山寨机”扩大了用户认知,到 iPhone4 世代破亿销量,智能手机正式跃升为万亿级市场。李楠相信,AI 眼镜也可能走出类似节奏,甚至跑得更快。
当下,Meta 等厂商已推出多款 AI 眼镜或智能眼镜,年销量据称达到百万量级;华强北市场也在迅速筹备低价方案,甚至能把成本打到 20 美金的惊人程度。
图源:mobile01.com
李楠据此判断,前两个信号已然出现,只差最后一个临门一脚。如果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有一家真正能冲到破亿销量的 AI 眼镜产品出现,那就意味着新一轮万亿级浪潮的到来。
时代加速:从 20 年、12 年到 6 年,再到 3 年?
李楠常举的例子是科技浪潮在美国市场的渗透速度。PC 从普及到 50% 渗透率用了近 20 年,互联网用了 12 年,智能手机仅仅 6 年就完成了这一步。如今,如果 AI 眼镜要踏上第四次浪潮,有可能只需要 3 年就能抵达同等的渗透程度。
一旦大厂抢先向市场交付足够多的量,华强北再用极致速度与超低价格在普罗大众中普及,消费级用户可能会在短期内完成教育和迁移,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就形成了李楠所谓“12 个月 10 倍、三年 100 倍”的乐观主张——并不是说每一个创业者都会同步享受到这份红利,而是整个市场规模极有可能在这种“大厂 + 华强北”双轮驱动下迅速扩张。
图源:mobile01.com
对小团队而言,早一步入局就可能早一步获得品牌认知或第一波种子用户;晚一步则极有可能被“市场洪流”碾过。
#02.
智能手机的“押韵”能否复刻?
AI 眼镜与智能手机:相似与差异
从历史的脉络看,智能手机开辟了一个万亿级市场,催生出一大批硬件品牌,最成功者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李楠所强调的“押韵”体现在:当年手机刚出现时,也少有人能肯定它会彻底替代功能机,更难预测其生态系统会如此彻底地改变大众生活。
然而,两者又有很大不同。智能手机整合的是通讯、摄像、应用下载、移动上网等多项功能,是对功能手机的“革命性升级”。
与之相较,AI 眼镜要做的远不止“把手机搬到眼前”,还涉及光学模组、AI 算力、实时场景识别,以及全新的交互方式。用户的学习成本、佩戴体验、视觉舒适度,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普及的关键变量。
如果从产品的“痛点”或“必须性”角度出发,AI 眼镜目前还没有完全找到类似智能手机那样无可替代的中心定位。即使华强北用低价手段将硬件门槛压得极低,也不意味着消费者会大规模买单。因此,李楠提出:“不要执着于核心场景或杀手级功能,也别觉得自己有坚不可摧的核心技术。”
图源:google.com
他认为,在这个大模型与算法迭代极为迅速的时代,最务实的策略是先用 MVP(最小可行产品)验证市场,快速升级,优先占据用户心智,再谈后续技术壁垒。
“最后一公里”与品牌差异化
硬件产品若想赢得长期忠诚度,需要过硬的体验质量。但在早期竞争阶段,许多关键要素尚未定型,硬要捆绑某一技术路线或场景,往往会被更新迭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在此基础上,李楠更看重“最后一公里”的用户触达——即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得小圈层的强烈认同,让他们成为产品的“第一批粉丝”。只要能在风口真正到来之前,先积累几千到几万的忠实用户,就有了反哺升级、迭代技术的基础。
若回溯智能手机时代,几乎所有玩家的核心技术都来自于上游芯片、操作系统、供应链整合,只是在品牌策略和渠道掌控上存在显著差异。
图源:google.com
李楠相信 AI 眼镜同样如此:底层方案可能都在高通、安防摄像头 ISP、或者各种光学厂商手里,创业公司能做的,是把这些方案整合好,再配合优秀的工业设计、差异化的 UI 交互和个性化的品牌包装,用最灵活的方式占领市场空白。
#03.
大厂与华强北:双轮驱动下的“超级生态”
领导品牌示范与华强北复制:智能手机的老路重演
李楠对 AI 眼镜市场的热烈期待,也来自于对“中国式制造生态”的高度认可。大厂一旦推出标杆产品,就能迅速教会消费者:AI 眼镜有什么用?有怎样的形态?
紧接着,华强北会用无法想象的灵活度和成本优势,把这个类别从高端迅速压到低端,完成一次“普及教育”。
类似的“双轮驱动”在智能手机时代已相当成熟:苹果和三星占据了最闪耀的高端形象,但华强北的白牌或国产手机品牌则快速用“山寨机”在三四线城市和海外新兴市场做出巨大销量。随着用户基数不断滚动,整个产业水涨船高,一同走向万亿级。
李楠因此强调:只有领导品牌下场还不够,只有华强北也不够,必须两者同时入局才能把市场规模拉起来。
从货架电商到 D2C:品牌长尾化的机遇
与 2007 年 iPhone 面世时不同的是,今天的品牌生态更加多元。消费者不再单纯依赖货架电商比价,而会通过 TikTok、B 站、Discord、播客、直播等多重渠道来发现产品,甚至跟品牌主理人直接交流。
这种被称为D2C(Direct to Consumer)的模式在美国市场迅速崛起,Shopify 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亚马逊的一半,意味着独立品牌的生存空间远超过去人们的想象。
图源:怒喵
李楠相信,这种“品牌长尾化”在 AI 眼镜领域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可穿戴设备关乎用户的“身份表达”和“审美风格”,那些有强烈设计美学理念、懂得社区互动的小团队可以成为用户心智的首选。
比起智能手机时代只有五六家头部品牌盈利的结局,这一次可能会出现十几家乃至更多独立品牌,在各自的细分圈层都能谋得一方生存与利润。
#04.
“想”比“错”更贵:小团队的生存逻辑
先干再说:时间比想象更贵
李楠频繁警示,“此时此刻,想比做错的代价更大”。在他看来,AI 眼镜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也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家或团队因为“怕错”而裹足不前,等到市场真的爆发时,他们将错失最宝贵的窗口期。
智能手机就是前车之鉴:小米在 iPhone4 推出前就已成立,为量产第一台手机预留了至少一年时间,最终踩中风口。
反之,如果一味纠结杀手级功能或核心场景,等到产品成型,技术或市场环境也许早已变天。尤其是 AI 迭代速度远快于手机时代,新的大模型能力或光学模组可能瞬间吸引用户目光。没有及时把握先发机遇的小团队将被更灵活或更有资源的对手迅速取代。
产品体验的底线与社区驱动
当然,“先干再说”并不代表可以敷衍用户。硬件产品一旦出现批量质量问题,就可能毁掉口碑,甚至让创业者永远失去后续融资机会。李楠对产品研发的建议是:用最小可行产品的方式快速验证市场,并且在社区里保持真诚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并迭代解决。
他认为,在这个社交媒体与播客兴起的年代,没有人能掩盖产品缺陷,只要小范围用户出现反感,就可能在网上被无限放大。
因此,品牌主理人必须真正懂产品、懂粉丝,并且有足够坚韧的执行力,把每一次用户反馈都当作改进契机。这也是为何李楠一直强调“不要装”,要把真实想法和创业过程公开与社区分享,既能赢得认可,也能及时获得修正方向的外部声音。
#05.
大浪将至,下注还是观望?
AI 眼镜究竟是否会像李楠所说,在三年内出现百倍增长?谁也无法在当下给出绝对肯定的答案。作为 XR 行业媒体,我们客观地讲:这个新硬件形态依旧存在不少挑战,算力、电池、光学、使用习惯与内容生态等都需要时间去打磨。对于整个行业的未来,目前没人能彻底看透。
也许短期之内,更多的应用场景还停留在尝鲜阶段。但李楠及其团队所释放出的信号,是对整个硬件创新生态的一种“实战主义”式呐喊:与其一直等场景成熟,不如马上推出 MVP 进行摸索;与其纠结是否能打造“必杀技”,不如先培养一批铁杆粉丝,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国产智能眼镜品牌:XREAL
纵观中国的制造业和消费电子产业,这条路的确有过成功案例:小米、OPPO、vivo、魅族、华为等手机品牌都在黄金十年里或多或少尝到了先发迭代的甜头。
只是,在 AI 眼镜世界中,用户对产品形态的想象和期望更高,竞争主体也更多元。大厂会借助深厚的研发与资金优势迅速冲刺,华强北能以更快的速度把硬件做得越来越便宜,小品牌则必须在设计、定位和用户社区里体现锋芒,才能在层出不穷的同类竞品里脱颖而出。
国产智能眼镜品牌:雷鸟
如果历史真的“押韵”,那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出现一批亿级销量的 AI 眼镜霸主,也会有若干家身怀独门设计哲学的小众品牌。对于创始人和投资人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改变身家与命运的黄金机遇,也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残酷赛博竞赛。
李楠用“想比做错的代价更大”来警示观望者,鼓励硬件人不要再踌躇。因为在飞速前行的产业面前,“三年”已经足以见证一场彻底的洗牌与重塑。李楠本人则试图用怒喵科技的实践,为我们验证一条“极客文化 + 小而精产品 + 社区运营”的差异化道路。
国产智能眼镜品牌:Rokid
在机械键盘世界里,他曾做到过;在 AI 眼镜这个更庞大也更复杂的赛道里,他能否再一次奏效?若他的“三年百倍”预言成真,或许会让中国硬件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新的市场版图;若风口只是虚幻,那也将是一次极其宝贵的探索经历。
毕竟,对于所有踌躇于赛道边缘的创业者来说,这场时间与资源的竞速,已然开始。正如李楠反复提醒的——在这个浪潮涌动的时代,真正令人后悔的,往往不是错误的尝试,而是错过了本可翻盘的关键时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