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一季度的销量突破,不仅是市场的胜利,更是战略定力的体现。通过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的“三箭齐发”,长安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文 /《汽车人》张敏
4月3日,长安发布了3月暨一季度业绩。2025年开年之后,长安汽车市场表现一如既往地稳健,销量破70万辆。
到长安这么大体量,谋求短期暴增已经变得不大可能,业绩稳健长红变得更重要。但在具体的品牌经营上,长安照样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3月份,长安汽车集团销量26.8万辆,其中新能源8.7万辆,同比增长62%;海外市场销量突破5万辆,在海外市场诸多严峻考验下,仍然同比增长4.9%。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旗下品牌,如深蓝和阿维塔,都表现出强烈的向上势头。深蓝3月交付2.4万辆,同比增长86.7%。阿维塔3月交付10475辆,同比环比皆翻倍。
战略不动摇是可贵品质
无论整体业绩,还是长安投入大量战略资源的新能源品牌,都刷出历史新高度。中长期角度,市场从来都是任何战略、策略的裁判。实现持续增长,无疑说明长安的路走对了,其在技术创新、新能源转型和全球化布局上的势能,正在转化为市场表达。
长安汽车通过“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的不断推进,已从传统车企向科技出行公司全面转型,展现出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新高度。
2017年以来,8年的时间里,整车市场经历了不止一个枯荣周期,这有点反常识。这反映了市场被新的技术范式、新的开发思路所主导,让市场变化速度超越历史常态。而且,这些年的全球市场格局,受到国际政治的左右,也开始大幅度摇摆。
越是这样越是证明,2017年以来长安在顶层战略规划上从未动摇过,是多么可贵的战略定力。在这一年之后,长安所有的战略规划和执行,都围绕“第三次创业”这个顶级大纲展开,不断细化其内容、丰富其生态,先后形成了“北斗天枢”“香格里拉”和“海纳百川”三个方向的战略计划。
这三大计划对于指引长安这8年的发展作用,有目共睹。如果不看这些前瞻部署,只看长安迄今踩对了每一个历史风口,未免感觉到不可思议。没有人能幸运到如此程度,企业也不能。背后必然有什么规律,主宰这一切的改变。
智能技术生态化、体系化
2025年2月,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该计划标志着其从功能迭代迈入“生态重构”的新纪元。它不仅在于技术路线的升级,更折射出长安汽车在产业变局中的战略远见——通过“技术普惠+生态闭环+标准输出”的三重布局,抢占全球智能汽车价值链的制高点。
2018年启动的“北斗天枢”计划,是长安汽车从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转型的初步探索,智驾产品量产、智能网联覆盖率100%、APA7.0无人代客泊车等成果,让长安成为中国首批实现“智能功能规模化落地”的车企。
而“北斗天枢2.0”的核心,在于围绕数智产品、数智运营、数智制造、数智生态四大核心领域开启的“四大数智升级行动”。这意味着用户价值穿透场景化需求,长安汽车通过天枢大模型与SDA平台的技术底座,实现了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全链路智能化重构。
天枢智驾系统通过端到端架构,将感知、决策、控制融为一体。这种能力的跃升,本质是算法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进化,标志着长安从“功能供应商”向“场景解决方案商”的转型。
长安认识到,智能驾驶的竞争终局不在高端市场,而在大众消费层,因此长安汽车率先提出“全民智驾”。长安的路线是“自研+生态”双轮驱动,通过自主研发的天枢智驾、天域座舱实现算法与数据的闭环掌控以及用户体验定义权,同时利用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分层匹配市场需求,借助头部企业加速突围。
对“技术普惠”的执着,是北斗天枢2.0的灵魂。通过“硬件可升级、软件可订阅”的SDA平台,长安将智驾成本分摊至全生命周期,开创了“技术下沉+价值运营”的双赢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安紧锣密鼓推进的全固态电池项目。能量密度400Wh/kg、满电状态续航1500公里的金钟罩电池,不仅将动力电池性能推向新高度,更通过AI远程诊断将安全性提升70%。长安汽车选择在2027年量产该技术,而非急于商业化,体现出对技术成熟度与供应链安全的平衡智慧。
和2017年不同,如今的长安在技术创新的路线上,几乎不做选择题,而是在每一条可能的技术和商业路径上都保持存在。
上述以外,即将于2025年试飞的飞行汽车、2028年量产的人形机器人,所有这些新产品、新技术,都将被纳入长安汽车的“陆海空立体出行解决方案”。这一生态构想,意味着长安智能化路线,从单车智能推向城市级智慧网络的系统解决方案。
长安的每一项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构建一个体系。长安联合12家企业为智驾合伙人,打造中国智驾新名片。这种“自主可控+开放协同”的模式,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体系化领先提供了范本。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言:“未来的汽车竞争,不是单点技术的比拼,而是整个生态体系的角力。”
从第三次创业开始,从“北斗天枢”的1.0到2.0,长安汽车的战略远见,还体现为技术投入的长期主义”与“全球化风险对冲”的双重能力。他们不仅看到了智能化的技术红利,更预判到生态竞争的时代必然性。
2018年起至2024年,长安累计投入1148亿元研发费用,软件及AI人才占比达30%,构建起1.8万人的技术团队。这种“压强式投入”没有因短期盈利压力而动摇,反而在2025年全球车企研发收缩期形成代差优势。
海纳百川,品牌势能转为市场动能
长期坚定不移执行长远规划,叠加体系化思想,长安汽车的发展呈现加速特征,尤其是新能源和海外业务。形势变化太快,人们还不习惯长安的扩张性打法,“海纳百川”计划已经结出硕果,今年3月21日,长安汽车正式亮相欧洲市场。
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 朱华荣
这一天,在德国美因茨,朱华荣以一句德语“Guten Tag”(您好)开始了“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欧洲品牌发布会。事后证明,发布会看似只展示了长安、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9款车型,却超越了产品展示的范畴,实际上是在披露布局欧洲市场的战略规划。
2025年一季度,长安海外市场贡献超15.9万辆销量,印证了“海纳百川”战略的前瞻性。这种跨越式增长,本质是第三次创业“技术-产品-生态”三位一体战略的延续:通过“香格里拉”计划突破新能源技术壁垒,依托“北斗天枢”计划构建智能化护城河,最终借“海纳百川”计划实现全球化势能释放。
欧洲发布会的深层价值,在于展示了中国车企全球化模式的升维。看现在长安的全球布局,其早在20多年前就设立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等海外研发机构,就显得非常有前瞻性。
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有8个海外工厂实现投产,可利用产能13万辆。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即将在泰国罗勇建成投产,已实现东南亚、中南美洲、独联体、欧洲、中东非洲五大区域市场布局,全面实现从“品牌出海”向“产业出海”。
这种“产业扎根”战略带来的是价值链条的重构——凭借“海纳百川”的战略魄力与“北斗天枢”的硬核科技融合产生的品牌势能,长安汽车在海外爆发出的市场动能,非常令人期待。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战略不是研究未来做什么,而是决定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长安汽车用八年磨一剑的定力,证明了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在全球汽车产业重构中扮演规则制定者的角色。
长安汽车一季度的销量突破,不仅是市场的胜利,更是战略落地成果的显现。通过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的“三箭齐发”,长安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在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浪潮中,长安的实践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范本。未来十年,这场以创新为驱动的长跑,将见证一个世界级汽车巨头的崛起。【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