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超市货架前反复翻看配料表时,化妆品专柜里“无添加”“纯植物”的标语仍在肆意招摇。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禁止食品企业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营销话术。这一新规剑指食品行业长期存在的标签误导现象,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处罚”向“源头规范”的实质性跨越。然而,当食品行业迈出标签去伪存真的关键一步时,化妆品行业的“概念营销”乱象却仍在野蛮生长。两个行业的监管步伐差异,折射出消费市场信任重构的迫切性。
“零添加”神话破灭,科学监管回归
长期以来,“零添加”“不添加防腐剂”等标签成为食品企业收割消费者的利器。商家利用公众对化学添加剂的恐惧心理,将“无添加”等同于“纯天然”、“更健康”,甚至暗示竞争对手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不添加”不等于“不存在”。如蔬汁宣称“不添加糖”,却可能含有水果自带的果糖。
“不添加A”可能掩盖“添加B”。例如某饮料标榜“不含人工甜味剂”,实则使用罗汉果糖苷等天然甜味剂,而后者仍属食品添加剂范畴。
“零添加”可能牺牲安全性。某些食品在无防腐剂的情况下,可能因微生物污染引发更大风险。
曾经,某款标榜“不添加蔗糖”的果汁饮料,在配料表中用果葡糖浆替代蔗糖,其含糖量却高达12%。
这种文字游戏背后,是商家对消费者认知短板的精心算计。数据显示,我国65%的消费者存在“配料表阅读障碍”,企业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将“不添加”异化为营销利器。
新国标直击此类乱象,要求企业不得以“零添加”误导消费者,转而强调对食品添加剂功能的客观标注。这一转变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更倒逼行业摆脱“污名化添加剂”的营销路径依赖,转向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化妆品行业:概念营销泛滥,监管滞后埋雷
与食品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化妆品领域的标签乱象仍处于监管盲区。从“纯植物萃取”到“医美级”、“干细胞修复”,商家虚构科学概念、滥用绝对化用语的现象屡禁不止:
“文字游戏”。错别字、谐音字成营销套路,消费者频陷认知陷阱。除了虚构成分和夸大功效外,化妆品行业还盛行另一种隐蔽的误导手段——利用错别字、谐音字混淆视听。
例如:韩熙贞热玛吉抗衰面霜在天猫旗舰店宣传“全维度阻击肌肤荖化”、“精准抗衰”、“热玛吉抗蓑面霜”、“荃维度阻击松垮纹”。实际上,该产品并未在药监局官网备案“抗衰”、“抗老化”的功效。(详见文章《抗皱不等于抗衰,韩熙贞借用错别字忽悠消费者》)。
虚构功效背书。“临床验证”“权威认证”等表述缺乏具体机构与数据支撑。
例如,自称“民族品牌代表”的法伯丽,在电商平台大肆宣传“减淡皱纹”“21天紧致抗皱”等功效,却未在药监局官网备案任何试验数据。更过分的是,该品牌违规宣称产品获得“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认证”,最终被证实为虚假宣传(详见文章《法伯丽贵妇膏爆卖百万瓶,被指违规使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数据》)。
再如,连续16天稳居榜首的Orginese积雪草熬夜四件套,在其详情页中宣称“原料溯源 独家专利”、“3大进口专利成分强强联合”。然而,Orginese并未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要求标注专利类型、专利名称和专利号。(详见文章《Orginese蝉联榜首16天,行业标杆还是营销泡沫?》)。
“无添加”陷阱再现。部分产品标榜“无防腐剂”、“0添加”,却使用具有防腐功能的多元醇混淆视听。
如,在抖音Orginese官方旗舰店,已经售卖1万单的Orginese积雪草熬夜舒缓保湿水宣传八不添加,包括无色素,然而备案的成分有“CI 19140”和“CI 15985”两种合成着色剂。
再如,“泊本姜黄素控油舒缓精华水”(备案号:浙G妆网备字2024001613)宣传“10大0添加”,然而其产品备案信息中,明确列出了“丁二醇”、“1,2-己二醇”和“1,2-戊二醇”等防腐剂成分。(详见文章《网红品牌泊本被罚整改后 抖音、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宣传仍受质疑》)
尽管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已明确要求功效宣称需有科学依据,但执行层面仍显乏力。第三方检测机构缺位、违规成本低、消费者举证难等问题,导致“智商税”产品充斥市场。
结语:
食品行业告别“零添加”营销,是监管科学化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变革启示我们:消费市场的信任重建,既需要刚性标准斩断虚假宣传的利益链,也离不开对公众科学素养的长期培育。
当化妆品行业仍困于概念泡沫时,我们期待监管利剑早日出鞘,让“成分透明”与“功效真实”成为所有消费品的底线。唯有如此,消费者才能摆脱标签迷雾,真正实现“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