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丨潘云鹤、杨树锋两位院士携手产学研专家解码大模型奥秘

人民日报丨潘云鹤、杨树锋两位院士携手产学研专家解码大模型奥秘
2023年04月11日 21:04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

转自 人民日报

4月8日至9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高峰论坛在杭州萧山开幕,九位产学研专家带来专题报告,解答了ChatGPT、GPT-4等现象级大模型背后的诸多未解之谜,剖析了大模型热潮背后的技术风向和产业趋势。

潘云鹤院士:冷静思考ChatGPT的火热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原校长、CAAI Fellow潘云鹤院士作了《ChatGPT和智能生成》主题报告,围绕ChatGPT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应用领域等内容,分析了其爆火的原因,研判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潘云鹤院士在报告的最后以“三建议”作为总结:要注意ChatGPT中大数据、大知识、大模型、大用户的系统结合;要注意ChatGPT背后的AIGC,它的研究与经济应用系统;要注意ChatGPT没有顾及到的视觉数据与知识共同驱动的跨媒体智能系统,我国大有作为!

潘云鹤院士

杨树锋院士:打开地球科学研究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院士作了《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科学》主题报告,指出了面对挑战,迫切需要将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紧密的结合,用人类的智慧与人工智能紧密的结合,研究地球、认识地球;阐述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问题,介绍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的第四次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和应用。杨树锋院士在展望中表示:“最终,我们期望人类的智慧和人工智能结合开创自然科学研究新的时代。”

杨树锋院士

田奇院士:AI大模型迎来工业化之路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IEEE/ CAAI Fellow田奇院士作了《AI for Industries,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升级》主题报告,展示了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如何实现一个AI大模型在众多场景通用、泛化和规模化复制,减少对数据标注的依赖的工业化实践。田奇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对企业的渗透率预测到2026年将达到20%,随着人工智能新一波浪潮的来袭,人工智能对企业的渗透力还会大大提速、大大增快。田奇院士所在的华为云团队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也给出了判断:一是从传统小模型到大模型的趋势;二是AI和传统的科学计算融合。

田奇院士

郑庆华教授:大数据知识工程是信息化迈向智能化必由之路

同济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郑庆华教授作了《大数据知识工程的理论与应用》主题报告,分享了大数据时代知识工程领域的阶段研究成果,提出大数据知识工程是教育、政务、金融、医疗等各领域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的共性需求和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郑庆华教授也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不适应于不确定性问题,或者是博弈性很强的对抗性问题,环境高复杂的问题,信息不完整的场景,特别是需要可解释性证据链的应用场景。大数据知识工程将为“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撑。

郑庆华教授

焦李成院士:语言大模型开启智能新时代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IET/CAAI/CAA/CIE/CCF Fellow焦李成院士作了《从ChatGPT到GPT-4看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报告,介绍了ChatGPT、GPT-4、等语言大模型的创新原理,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中总结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机会。焦李成院士表示,ChatGPT引发产业界的热议和关注,它是一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AI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面对这样的机遇,更要保持初心,推动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与创新应用的发展。

焦李成院士

陶建华教授:大模型技术激发AI进化

CAAI元宇宙技术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陶建华教授作了《大模型技术的演进与启示》主题报告,从大模型技术的起源到发展,再到崛起和兴盛,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陶建华教授表示,当前需要抓紧进行大规模技术的研发,缩短与国际的差距,从政策和机制上建立更具有高效的原始创新模式和机制。在大力推进大模型技术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认知科学交叉创新的研究,力争从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高可靠性和低功耗性方面形成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陶建华教授

吴飞教授:人与人造物将协同共长

CAAI教育工委会主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吴飞教授作了《从ChatGPT到GPT-4的分析与思考》主题报告,介绍了ChatGPT和GPT-4中以“共生则关联”为核心的概率统计模型,体现了“计算独大、表示丰富和机理式微”的特点,这也反映了计算机所体现的“试错与暴力”优势。吴飞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GPT所包含1750亿参数的涌现了合成能力,是多者异也的结果。吴飞教授表示:“我们不仅需要善于制造工具,还要善于去利用ChatGPT这个工具开创更加美好的时代,因为在人和人造物协同共长的时代,人有人的作用。”

吴飞教授

黄民烈副教授:未来AI具备功能属性和人格属性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聆心智能创始人、国家杰青获得者黄民烈作了《生成式AI带来的挑战和机会》主题报告,指出功能型ai的典型代表ChatGPT缺少人性和同理心:“agi 时代的智能体一定是深度结合功能属性和拟人属性的,同时满足信息需求和情感社交需求,具有深度个性化定制的特点,未来学会使用工具。”黄民烈副教授在报告总结中,也分享了无缝人机对话时代来临,带给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一些机会和挑战。

黄民烈副教授

何晓冬博士:ChatGPT带来新的生产力革命

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CAAI Fellow何晓冬作了《从ChatGPT到言犀:大模型发展及产业化落地》主题报告,分享了大模型方面的进展,以及京东如何应用大模型、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何晓冬博士认为,ChatGPT不光只是一个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型,更加带来新的生产力革命,它是以AI为主导,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一起相结合新的革命,“我们很快会看到机器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

何晓冬博士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流探讨,九场重量级的专题报告全面揭示了从ChatGPT到GPT-4为代表的大模型的诸多谜题,为产学研投各界拥抱大模型提供了专业指导,对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长足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李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