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第一个本命年:行业老大所长遭遇流年不利

P2P的第一个本命年:行业老大所长遭遇流年不利
2019年07月20日 21:37 砍柴网

7月18日下午,一条来源为“路透社”的新闻在网贷圈内发酵。

该条新闻援引了不具名的知情人士称,“中国最大在线财富管理平台之一的陆金所计划退出P2P业务,而P2P业务曾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

一时间人心惶惶。无论是行业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都堪称巨头的陆金所的动态,似乎一下子冲淡了不久前京东、希望金融入局P2P网贷的利好消息。

陆金所爆料这一消息背后的隐藏含义如何?P2P网贷行业是否正在遭遇“本命劫”?这篇文章,晓典将结合近期市场热点动态随意唠一唠嗑。

1

网贷行业老大的流年不利

很多投资人接触到的第一家P2P网贷平台,就是陆金所。

背靠大树好乘凉,正如外媒给予的光环 ——“中国最大在线财富管理平台之一”,平安陆金所对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进行布局,P2P网贷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借助强大的普惠资产端以及颇具实力的导流端很快发展起来。

彼时的陆金所,产品并没有现在这样单一。以“变现通”为代表的净值标短至3天,36个月等额本息散标的回款被自动复投至平安旗下的货币基金,这些在现在看来“不太合规”的产品,当时却因为较高的收益及便捷的用户体验深得市场青睐。

2016年12月,陆金所正式拆分出“陆金服” ,使其独立从事P2P网贷。一些业内观点解读为“向合规靠拢”却没有进一步阐述,但已经有了部分“混业经营不被监管认可”的意味。

今年4月,有媒体爆料,“多家接近上海监管的网贷平台人士透,上海监管升级P2P“双降”,要求借贷余额和机构数量压降一半”。作为上海地区乃至全国地区的待收巨头,是否如外媒所称受到此类的“监管障碍”,恐怕只有背后的知情人士才能够获得详情。

但“清除上市障碍”一说似乎更得到行业人士的认可。陆金所被传上市已久,在其后方的小弟们早早登陆了港股美股,被视为独角兽的陆金所却迟迟没有动静。

据近年观察,陆金所资管产品风波不断,甚至有投资人通过拉横幅的方式表示抗议,但旗下P2P业务却波澜不惊,除了2017年因为一场子虚乌有消息而上演的“惊魂24小时”,陆金所的P2P被认为是最为靠谱的投资产品之一,“要是你连所长都不敢投,那你就别投P2P了”。

陆金所的爆料,既反射出严苛行业环境下的平台状态,也透露着其自身的些许无奈。从陆金所针对传闻的回应也能够看到,外媒爆料属于意料之外,所长回复也较为保守。撰稿时晓典再次观察了一下陆金服的债权转让区,有不少标处于转让状态,但价格相比“惊魂24小时”那次已经多了不少谨慎,侧面表明P2P出借人对所长家资产还是较为认可的,不愿骨折甩卖。

2

P2P的第一个本命年

从2007年国内首家P2P平台的成立算起,P2P至今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12个春夏秋冬,迎来属于自己的本命年。

经历了草莽辈出、群雄混战的时代,P2P先后经历数次雷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仅凭道德是无法约束金融底层风险的,比如雷潮中的跑路平台,再比如曾经支付行业屡见不鲜的二清机跑路。

如今支付的紧箍咒是下来了,有了牌照制,有了备付金缴存,俨然成了甜蜜的负担。但P2P网贷的监管却迟迟没有落地,说好的备案试点变成了监管试点,给原本就不甚明朗的P2P前景更蒙上了一层迷雾。

但依然有人坚守着,为了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合规经营,增资至5亿元的P2P平台前赴后继,京东、新希望等大佬相继提前布局,难道他们都是飞蛾扑火?这可未必。背后既体现出各家对待P2P未来的预判不一,也侧面反映出各地监管对待P2P网贷的态度各异。

再者,转型助贷与消金,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完全消失了——借贷业务仍旧存续,借款人依旧能借到钱,但与P2P不同的是,借钱给这些用户的,将不再是P2P出借人,而是来自于机构的资金。

从出借人的角度来看,未来你很可能遇到这样一种情形——投资资管产品,看一下底层如何,却发现无比眼熟:这不是跟当初投P2P时候的借款人差不多么。但不同的是,资管产品预期收益率更低,还要求自担风险。

这是什么情况?其实背后体现的,正是财富管理格局的重塑。

3

财富管理格局正在重塑

有人说P2P是害人精,那大概率是在P2P投资中受损的人。

同样的情形可以发生在股民身上,股票大亏后指责其是害人精;也可以发生在炒币者身上,私募投资者身上等等。

短短3个礼拜不到,财富管理市场便传出各种“大新闻”:

7月初,诺亚财富与承兴国际集团的各种恩怨占据了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信托公司等多家关联方亦卷入其中;

7月15日,德邦物流发布公告称,其购买的1.6亿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

就在前两天,底层为“闽兴医药”应收账款转让的项目被爆出萝卜章,踩雷的数家信托机构赫然在列。

连陆金所也在6月底因代销资管违约被媒体点名:兑付仍无实质性进展。

一个个残酷的案例,将金融资产的底层风险充分暴露在大众面前。

不论怎么投资都会面临风险:投资小额分散标的面前逃废债的风险,投资大额机构标的面临道德造假、环境恶化风险。

活到本命年,P2P被唱衰了不知道多少次又依旧存续,晓典认为:

P2P仅仅是资金资产直接对接的一种形式,底层的借贷需求永远存在,即便强行改变其形态,把散户资金转成机构资金,但不能改变其底层存在的风险性。在道德风险、逃废债风险尚未有效规避的当下,机构资金亦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发售/代销的产品感染到一个一个的个体投资人。

比如先前热议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话题,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上的风险隔离。通过各种“去刚兑”的强调,告诉你“不懂的就不要投”。

其实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层面来讲,市场管理者能够做的事情,远远不止压降规模这么简单,如何严惩材料造假者,如何向流于形式进行风控的负责人追责,如何界定代销机构权责,如何衡量逃废债指标的改善等等,很多内容还没有明确。金融消费者仍在市场中处于底层弱势地位。

P2P网贷何时能够迎来正名的那一天?晓典先前提到过,待去刚兑理念成熟之际。

去刚兑了,风险自担了,那么亏损你也怪不得别人了,管理起来得心应手了。

比起担心所谓的“P2P还能投吗”“信托还能投吗”“私募还能投吗”这种问题,不如扪心自问一下:

“你,做好了去刚兑的准备了吗?”

来源:网贷之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