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000万用户等待退押金的ofo,曾被调侃要花500多年才能全部退完,时间往前推的话,就到明朝时期。
不过神奇的是,ofo的欠债,似乎越还越多了。用户99-199元的押金还没退完,合作的供应商又拿着上亿元的欠款上门讨债了。
这次的“大冤种”,是天猫,催债的金额,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
实际上,对于ofo以及戴威来说,这笔欠款能要回的几率微乎其微。因为首先,ofo总部难找,数千万用户的押金也未退,其次创始人戴威已经上了失信人名单,也就是说他们是真的没有钱来偿还这笔债务。
由此可见,这笔债务很可能最后会不了了之。
01.
债台高筑
ofo又又又因为欠债登上热搜榜了。
话题#天猫向ofo及戴威索要5亿欠款#,唤起了很多人死去的记忆。
热搜话题下,有不少仍未退押金的网友讨论,“又让我想起了我的99元押金”、“戴维你欠我的199什么时候还”、“我的199排在八百多万人后面,感觉遥遥无期了”。
看得出,普通用户对于退回押金,已经不抱希望了。但对于“大厂”天猫来说,却不得不催债,毕竟,那是5亿多元。
根据公告内容显示,原告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请求法院判令:
被告ofo关联公司“东峡大通”立即支付原告借款本金及相应利息共计5.38亿余元,被告戴威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同时,天猫对ofo子公司上海奥佛合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立方灵动(北京)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抵押物享有优先受偿权等。
天猫给ofo的这笔借款,可以追溯到2018年。
2018年2月份,ofo以旗下单车资产作为抵押,向阿里巴巴方面换取了17.7亿元的融资;3月份,ofo宣布拿到由阿里巴巴领投的E2-1轮融资,共8.66亿美元,以股权与债权并行的方式进行。
不过,对于已经债台高筑的ofo,天猫的讨债有点太迟了。讨回的可能性,几乎为0。
中国裁判文书网2019年披露的执行裁定书已经显示,ofo的运营主体公司东峡大通“名下无房产及土地使用权、无对外投资、无车辆,虽开设了银行账户,但已被其他法院冻结或账户无余额”。
今年11月初,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起诉东峡大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案宣布结案。虽然金额只有79.5万元,但已经“身无分文”的ofo,根本无力偿还。
与此同时,ofo创始人戴威,共收到了多达38条限制消费令。
02.
“自杀式”自救
面对如雪花般飞来的用户退押金申请和合作方“欠条”,ofo并不是没有尝试过自救,但心思却用歪了。
2018年11月14日,现身公司内部会议的创始人戴威表示:“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
确实,时至今日,ofo仍然不算倒闭。但它的“可能性”,却时常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是自取灭亡。
比如ofo多次打着“退押金”的旗号,却行的是“割韭菜”之事。
一开始,ofo还是老老实实退押金。但可能发现这是个“无底洞”,ofo就想用“退押金”来变现,推出了“购物退押金”活动。
此时的ofo,像一个带有退押金功能入口的返利网站。用户如果想提前退押金,可以把押金兑换成账户余额。余额并不能直接提现,而是需要通过ofo购物,所退还和奖励的金额达到199元或者99元时,余额才可提现。
根据计算,用户想要退还199元押金,需要花费近8000元才可以。
满8000元减199元,ofo可以说把消费心理玩明白了。
2021年底,在“购物退押金”的基础上,ofo又出昏招,推出了“拉好友,帮你退押”活动。该活动显示,只要邀请好友,就能加快退押金进度,上不封顶。
其中,为了刺激用户在平台内购物,好友下单最高奖励购物金额的40%。最离谱的是“10元特惠充值”,只要用户充值10元,就能退还2.5元押金。如此,“只要”充值796元,用户就能拿回自己的199元押金。
但屡屡被套路的用户,此时已经不再想陪ofo玩下去了。不少网友吐槽,“坑完我还想坑我朋友”,“为了99元还要把朋友搭进去”。
退还押金,本来就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ofo却将其当成一种商业手段,不断消耗着用户的信任,毫无真诚可言,最终只会众叛亲离。
如今的ofo,甚至开始彻底“摆烂”。不少用户表示,ofo的小程序和app,在登录时迟迟收不到验证码。即使在登录状态,押金退还界面也是一片空白。
03.
行业仍难盈利
曾经,“共享单车”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备受资本青睐。
经历了野蛮生长时期后,ofo落得一地鸡毛,最初与ofo势均力敌的摩拜单车,卖身于美团,改名“美团单车”。它与后起之秀哈啰单车、滴滴出行孵化的青桔单车“三足鼎立”,成为共享单车行业的三巨头。
如今,尽管整个行业已经不再走烧钱模式,但扭亏为盈,仍然是一大难题。
2021年4月,哈啰出行递交了招股书,拟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财报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哈啰出行的亏损分别为22.075亿元、15.046亿元、11.335亿元。
自全资收购摩拜单车以来,美团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
2021年,青桔共享单车被滴滴划分进300亿元“其他业务”的亏损中。
巨大的亏损,一方面源于单车制造成本的增加,以及运营、维护、保管等费用,另一方面,则是共享单车一直以来的“低价引流”玩法,不利于营收增长。
为此,共享单车公司都采用了“涨价”策略。
今年8月,共享单车集体涨价的新闻曾登上微博热搜。
美团单车宣布,8月10日起,将上调畅骑卡的原价。其中,7天无折扣畅骑卡由10元调整至15元;30天无折扣畅骑卡由25元调整至35元;90天无折扣畅骑卡由75元调整至90元。
在7个月前,哈啰已经将骑行套餐7天卡涨至15元,30天卡涨至35元,90天卡涨至90元。尽管青桔单车仍为7天10元、30天25元、90天75元,但也被很多网友吐槽偷偷涨价。
从2016年最初的 0.5 元/半小时,到 1-2 元/小时,再到现在的 1.5 元/15 分钟,4.5 元/小时,共享单车甚至已经比公交车、地铁还要贵。
失去了价格优势,再加上出行舒适度不如公共交通,作为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方式,共享单车迟早要被用户抛弃。
只靠着不断涨价维持运营,不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或许会走向如ofo一样的悲剧下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